【摘要】夷陵區以建設“生態夷陵”為核心,以“河長制”為考核重要手段,對推動生態水環境治理,提升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全區2015年以來,以生態優先、人水和諧的新理念,積極實行“清水行動”,著力落實“河長治河”,總結“河長制”管理模式,并為今后開展“河長制”提供建議。
【關鍵詞】河長制;生態夷陵;管理模式;探討
夷陵區2015年被湖北省水利廳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河長制”試點單位以來,以建設“生態夷陵”為核心,以“河長制”管理為抓手,以“清水行動”為載體,疏通毛細血管,加強河道管理與保護,全面推進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建設,全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全區以“管控政策、明確責任、措施落實”為重點,先后出臺了夷陵區河長制管理工作辦法、夷陵區河長職責、夷陵區“清水綠山、靚城潔村”等三個規范性文件,為推進“河長治河”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1、推行河長制主要做法
1.1 建立“五個一”的機制
全區11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和1個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建立區鄉村戶四級“河長”管理網絡,推行行政首長“河長治河”責任制,建立“一條河道、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實行“包河治水”,具體履行河道保潔、污染防控、河道疏浚、生態修復等工作職責。全區32條中小河流共落實區級河長29人,鎮級河長15人,村級河長142人,戶級河長66人,管護河道1760公里。
1.2 樹立“五個治”的理念
一是山上山下一起治,堅持山水一體,做好流域內山林水域綜合保護,涵養水源,潔凈水域,確保清水長流。二是河內河外一起治,堅持從源頭治起,實現源頭要潔,河水要清,流水要暢。三是地上地下一起治,堅持治理地上河流污染和完善地下設施相結合,加大地下管網改造升級力度,杜絕偷排行為。四是庫內庫外一起治,嚴控水庫水面污染,依法取締投肥養魚和規模化禽畜養殖;實施增質放流,人放天養,凈化水質。五是政府社會一起治,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營造保護水資源的良好氛圍。
1.3 強化“五個字”的措施
一是“查”:查清水源區排污口、水污染源;查清水源區內違章建筑物;查清水源區內違章采砂采石行為。二是“清”:清除水源區行洪障礙;清除水源區內垃圾;清除水源區漂浮物。三是“治”:治理水源區險工險段;治理污水排放;治理涉水違法行為。四是“建”:建水源區綠化亮化工程;建親水便民設施;建水源區管護、安全標牌。五是“管”:落實水環境管護人員;落實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
1.4 實施政策保障
為推進“河長治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區政府常務會議、區委常委會議研究方案、制定政策、落實責任。一是區委、區政府先后印發了“建設生態夷陵”的決定;
夷陵區“河長制”管理工作辦法,明確推進“河長制”基本原則、目標任務、職責標準、考核細則和結果運用;夷陵區河長職責,明確了區級29名領導為重點“河長”;夷陵區2015年“清水綠山、靚城潔村”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任務、方法措施、工作要求。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為依法依規“治水管河”起到了政策保障。二是將“河長制”管理工作納入了區委、區政府對鄉鎮(街道、開發區、試驗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三是區委督查室就“河長制”工作進行督查。2015年印發督查通報3期,2016年2月5日區委督查室根據區委4個巡查組暗訪巡查情況,印發了“河長制”工作暗訪情況通報,點名通報20余處。
2、推行河長制取得初步成效
2.1 水環境得到改善
按照“依法治水、嚴控排污”的原則通過開展“查排污口、查侵占河道、查采砂采石”等摸清水系污染源。重點開展河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農業生產污水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及生態水系的修復等綜合措施,對水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力爭通過3-5年的系統治理,使全區河流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的目標。
2.2 水生態得到修復
按照“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庫清淤、生物控制”的要求,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飲用水源區的水生態修復。突出抓好柏臨河流域治理工程、農村山洪溝、唐堰綜合整治、三峽屏障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著力打造河道暢通、河庫水清,庫岸優美的生態景觀。
2.3 水資源得到保護
按照“節水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和“綠、美、暢”要求,以黃柏河流域為軸,以大中型水庫為心,對黃柏河、官莊、法官泉等水源區和30個農村集中飲用水保護點,通過實施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及水功能區保護等措施,形成帶、片、網相結合的綠色水資源生態屏障保護;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入河排污口監管,力爭早日實現安全水入戶,灌溉水進田,生態水進城的目標。
2.4 五水得到了共治
按照“政府統籌、屬地管理、部門聯動、全民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以“源頭養水、全域治水、科學用水、依法管水、全民護水”的“五水共治”。一是推行行政首長“包河治水”責任制,劃分管護河段,簽訂管護合同,落實管護職責,明確管護任務,落實管護報酬,建立考核機制的生態源頭養水機制。二是爭取項目投入。探索河道治理與管護的新模式。在《宜昌市夷陵區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形成《夷陵區河道治理與保護專項規劃》,力爭在2016年投入1億元、治理河道50公里,著力改善人口稠密區域的河道環境。三是河道日常管護。落實資金25萬元,設立河道公示牌33塊、管護牌165塊;清除河道垃圾200多噸、關閉排污口20個、新建3處垃圾中轉站。
2.5 全民參與得到體現
多形式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認知度,倡導選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公眾水商品意識;廣泛開展“全域治水、全員保水、全民護水”志愿服務活動,如樟村坪鎮黨委政府決定每月的22日-24日為全民清潔日,形成了“集中清、河長保、達標排、網格欄、天上看、專家治、領導包、群眾管、法律罰”的樟村坪“九條”治河措施,鎮域內的河道面貌煥然一新。全社會愛水、親水、節水、護水的意識正在逐步形成。
3、問題與建議
3.1 河道管護界線不清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且農村大部分實行的“山為嶺、河起中”的作法,按照河道管理條例規定的河道岸線有不確定性,對河道勘界確權存在較大差異性。建議出臺“河道勘界確權”辦法,使其具有規范的操作性。
3.2 河道管控責任不清
“河長制”管理以鄉鎮為主體、以村為單位、以戶為載體,重在屬地管理,全員參與。夷陵區有長江極其一、二、三級支流32條,還有700多條農村山洪溝,國家、集體、個人管護的多主體,加上二輪土地承包級山林證的發放,河道管控主體責任不清。建議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國家、集體、個人在河道管控中的相應職責。
3.3 河道管理權屬不清
河道水環境涉及河流山下游、左右岸,河道內濕地、林木、草地等多功能屬性,管理權屬主體涉及國土、林業、農業等多主體。建議在國家頒布的土地使用證、林權證的基礎上,合理劃定“河道管理”權限,理順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權屬”。
4、結語
強化宣傳教育,努力營造氛圍。積極運用各種平臺和形式,加強對治水護河工作的宣傳,著力提高沿河居民及企業的意識,努力引導群眾關心、支持、參與、監督“河長制”工作的良好氛圍。推行落實“河長制”,強化長效保潔。夷陵區以強化落實“河長制”為切入口,從突擊治水向制度化治水推進,實現治水工作的常態化和長效性。定時組織日常巡查,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定期組織聯合整治,水岸齊抓、標本兼治、治管并舉,同時根據日常巡查中發現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定期開展專項整治。加強統籌協調、組織指導和監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將進一步發揮好牽頭、組織、協調、指導及督查作用,及時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會同相關單位緊密配合,形成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進治水工作,全力建設生態夷陵。
作者簡介:祝聲虎(1977--- )男,湖北宜昌人,工程師,從事河道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