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樹金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尤其是現在,合作已經成為人們最重要的基本素質.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因為他們年齡相近,思維水平相差無幾,更能讓他們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彌補教師無法面對眾多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而且,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習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本文就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增強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作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合作學習是教師在創(chuàng)造情境的情況下由學生發(fā)現知識和擴展知識的過程,它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體觀念的建立、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師生關系的改善、師生教學相長的實現亦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弘揚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一種全新的學習策略.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評論家埃得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書中斷言“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之中.
筆者在今年剛接手執(zhí)教的是一個比較活潑的班級,但是該班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太理想. 執(zhí)教前,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就學生對于數學是否感興趣以及是否喜歡合作學習等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情況如下:
調查表1
調查表2
雖然,該班對于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偏多,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合作學習的,所以開展合作學習還是有基礎的,因此筆者想通過合作學習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筆者做了一定的準備,如設計了合作學習的組員記錄單和組長記錄單,還專門制作了組長的胸卡,要求組長在合作學習時佩帶,一方面可以增強組長的榮譽感,另一方面也能加強組長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從而進一步確保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在一開始的合作學習中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以后幾次,筆者漸漸發(fā)現:合作學習時,學困生或坐在一旁聽,或轉來轉去、東張西望、無所事事,而交上來的合作學習的組長和組員記錄單中記錄的內容越來越少,而且常常還交不齊,從作業(yè)情況看兩極分化加劇了. 一天,我讓十來個沒有完成記錄單的學生(都是學困生)解釋一下沒有完成的原因,一名學生支支吾吾了半天,居然說:“老師,我不喜歡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我沒什么幫助,我不知道怎么填表. ”其余的學困生也附和道:“我們也不喜歡合作學習!”筆者大吃一驚,為什么原來大部分學生喜歡合作學習,現在卻有這么多學困生不喜歡合作學習了呢?
二、分析和反思
1. 從多次對學困生的訪談中,筆者認為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 學困生對合作學習的任務不明確
學困生在開展合作學習時顯得很盲目,不知道如何進行合作學習和具體做些什么,每一次合作學習時,總是無從入手,為合作而合作. 輪到自己當組長時,也不知道怎樣來分工,記錄合作學習的記錄單時也不知道怎么填寫,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學習效果低.
② 學困生缺少合作學習的方法、技能
學困生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被動地聽老師講,模仿例題練. 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解決某些問題時,學困生感到迷茫,不能很快地適應,同時也缺少合作意識與合作技能,在新知識的探討中,學困生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匆忙討論或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并沒有深入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
③ 學困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不佳
程度較好的學生由于基礎較好、反應快,頻頻發(fā)言,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學困生則成為聽眾和看客,常常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坐在那里靜聽,直接從程度好的學生處獲得信息;小組匯報時,真正發(fā)言的仍是那一兩名學生,其他同學只是作為一個陪襯,學困生沒機會代表小組發(fā)言;有時,為了小組得分,程度較好的學生往往不顧學困生是否已經明白,就匆匆結束小組合作學習,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學困生在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數學教學中還少.
④ 學困生的自卑心理作怪
學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擔心在全班人面前回答錯了的話,會被大家笑話,出于心理承受能力較低,怕承擔責任的想法,寧可當一個看客,保持沉默.
⑤ 學困生的依賴心理阻礙
學困生依賴心理強,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習慣于等老師或成績好的學生直接告之答案. 因而,當其他同學沉浸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時,他們仍陷于困頓狀態(tài),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當其他同學的智慧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激發(fā)時,這些學困生卻連一些基本的知識點也沒能掌握.
2. 增強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
① 幫助學困生明確合作學習的任務
教師安排的合作學習的任務一定要適合學生,尤其是適合學困生參與. 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應當根據小組任務進行適當的分工,讓每個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個人任務,當學困生當組長時,教師可以事先指導其如何進行小組分工.
② 教會學困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技能
沒有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小組合作學習只會在一張張嘰嘰喳喳的小嘴的廢話中消磨時間,學習行為和方式并不會得到實質的轉變,到頭來仍然是幾個優(yōu)秀學生在發(fā)言,而其他學生并沒有參與體驗合作學習的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就會失去重全員參與,重情感體驗,重人文關懷與合作的真正意義. 所以教師要教會學困生:學會“說話”,表述要流暢、清楚,說話和氣,謙虛誠懇;學會傾聽,不隨意打斷他人的發(fā)言,聽清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聽懂與眾不同的見解,聽好對于自己疑惑處別人所作的解釋;學會互勉、互助、互愛,從而達到“你好,我好,大家好”;學會質疑,要勇于且善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學會求異,合作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發(fā)散思維的過程,要讓學困生經常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還能從其他方面說明問題嗎?
③ 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困生優(yōu)先發(fā)展的環(huán)境
合作學習容易導致個別學生的依賴、懶惰行為,也容易導致優(yōu)等生的主宰地位. 教師要首先做好學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大膽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說錯了也要說出來,同時要讓每個學困生都覺得“我是小組的一員,我也很重要”,“我也能為小組出力”,“小組的伙伴需要我”,讓學困生學習的主動性、責任感自然而然地煥發(fā)出來;其次,在組內安排他們優(yōu)先發(fā)言,讓學困生先說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最后,教師應重點指導學困生的合作學習,了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同時,教師要指導合作學習小組挖掘每個學困生的潛能,根據個性特長,給每個學困生分配合適的任務及角色,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困生創(chuàng)造平等參與、甚至是優(yōu)先的機會,拓寬生生之間合作交往的深度和廣度,使學困生能從群體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 ④ 關注“學困生”的發(fā)展,鼓勵“自由補充發(fā)言”、倡導“辯論”,改變評價方式
在原有單一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的基礎上推行“自由補充發(fā)言”、鼓勵“辯論”. 在小組合作之后,教師可以建議一個小組只匯報一個觀點,然后由其他小組“自由補充發(fā)言”,讓研究成果成為集體成果,即使匯報有誤,也可以在同伴提示下進行補充說明,讓匯報時心情更加放松. 同時,倡導組內、組間的“辯論”,來促使學困生逐漸適應他人的質疑,減少個人心理壓力.
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yōu)樾〗M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 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可改變單純的“輸—贏”關系,消除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和對于競爭失敗的恐懼,增強“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fā)學困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⑤ 開展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說:“信息,到處是信息,唯獨沒有思考的頭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應該是基礎. 學生的合作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小組成員依賴心理強,沒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將如同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這樣的合作學習必定是虛無實效的. 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喪失,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將難以獨當一面. 教學中,當提出一個合作學習的問題后,首先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才到全班進行交流,再次形成“統(tǒng)一”意見,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感,確保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三、結束語
學困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如何實現學困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增強學困生參與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索,愿每個學困生都能發(fā)自內心地說:“老師,我喜歡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我?guī)椭艽螅 ?/p>
【參考文獻】
[1]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管廷祿,等.中學數學教育教學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