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初麗媛
摘 要: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與漢族有很大區別,對彝族大學生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這也是幫助彝族大學生成才的重要策略。本文筆者就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引導彝族大學生為定位合格的社會角色、培養彝族大學生的積極健康心態、引導彝族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培養彝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這四方面來論述異域文化視域下彝族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之策略。
關鍵詞:社會適應性;實踐;文化認同
目前,高等教育由過去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方向過渡,朝著教育市場化、人才市場化之方向過渡。而且,在高校擴招的形勢下,壯大的大學生群體不再是天之驕子與精英,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與社會生存壓力。為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對個人就業成功和就業發展、社會進步發展,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彝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貴州、四川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由于民族文化與民族生活習慣的影響,彝族大學生在思維方式、文化觀念、生活習俗、情感表達上與漢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彝族大學生在異地讀書之后,接觸都是新的學習氛圍、生活環境、文化習俗,遭遇到了一個社會適應的問題,思想上也經歷著復雜的矛盾與沖突。因此,在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差異,以異域文化視域下對彝族大學生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變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筆者就在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論述異域文化視域下彝族大學生社會適應性之策略。
一、引導彝族大學生為定位合格的社會角色
社會化是人以生物人的角色,轉到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手段與途徑。許多彝族大學生在入大學之前,都生活在本民族集體聚集區。在入高校之后,彝族大學生接觸截然不同的地方,由于文化背景與民族生活習慣差異,承受巨大的生活習慣、語言、心理壓力。這就需要彝族大學生學會調整自己,適應社會的各種外在規范。為此,教師對學生開展社會化教育,培養學生能夠勝任社會上各種角色的人物。社會角色的訓練與培養,就需要對彝族大學生開展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么做。通過這樣的責任教育,讓學生具備正確的角色意識,會承擔正確的社會角色,遵守社會的行為規范,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
在對彝族大學生展開社會角色教育,應該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學生干部在組織能力、責任心、獨立性、榮譽感、表達能力上都比過一般的學生。因此,可以發揮學生干部的模范作用,應讓彝族大學生確立自己角色與社會要求互相符合,理解與領悟角色應承擔的責任,學習與掌握社會角色應掌握的知識與能力。這樣,彝族大學生在社會化進程中,才會適應各種社會角色、掌握處理復雜的社會能力。
二、培養彝族大學生的積極健康心態
彝族居住地區大多數是自然環境惡劣的山區,生活比較貧困。因此,進入高校校園的彝族大學生,大多數存在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引導大學生適應社會角色時,應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成功順利渡過青春期,解決大學生在愛情、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困惑、煩惱。在對高校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中,曾有1/3大學生曾有嚴重的心理危機。在高校里,大多數彝族大學生處在第二次人生斷乳期,難以適應新的文化氛圍、新的環境,難以對之后人生做出選擇。在大學生活中,彝族大學生也經常為一點小事陷入孤獨、矛盾之中,由此也產生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心理矛盾之沖突。為了使彝族大學生有一個社會化過程,培養健康心態是必需的。尤其是彝族大學生在一個遠離民族、遠離家鄉的生活氛圍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應幫助解決彝族大學生在心理上的矛盾沖突。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進行通過師生之間雙向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彝族大學生享受到心靈上的感染、哲學啟迪、情感上的愉悅,達到正確認識社會、認識環境、認識自我,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這樣才更好走上成才道路。
三、引導彝族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
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是需要在社會實踐進行的。為此,對彝族大學生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應有目的去引導彝族大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彝族大學生更多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對事情的判斷能力和認識能力。如高校可以組織彝族大學生開展三下鄉等活動,幫助彝族文化地區開展文化掃盲工作,達到促進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目的。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彝族大學生開展青年自愿者、假期勤工儉學、軍訓等活動,鍛煉學生意志、縮短與社會之間的距離、陶冶情操、提供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的機會,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彝族大學生群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四、培養彝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
校園文化是高校以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素質、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作為核心。為了幫助彝族大學生開展社會適應性教育,應教育大學生融入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氛圍中逐漸融入社會。為此,可以鼓勵彝族大學生參加各種學生自主創辦的講座、報刊、沙龍、社團等校園文化組織,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氛圍中獲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熏陶。在社團組織營造高雅、有效的校園文化中,消除在校園生活中的失落感與孤獨感,從而良好適應社會之需要,達到社會適應性教育的目標。
五、結語
總之,通過對彝族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教育,能引導彝族大學生逐漸適應社會,有利于彝族大學生把優良傳統逐漸內化為自我的價值判斷,確立成熟的世界觀與完美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李懷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適應[J].貴州民族研究.2006(1)
[2]彭謙,戚甫娟.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報.2009(3)
作者簡介:
楊莉(1976—),女,四川樂山人,漢族,研究方向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麗媛(1986—),女,四川樂山人,漢族,研究方向學生管理。
(作者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