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珖 張夢薇
摘 要: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銀行業也面臨經營的轉型,本文著力研究在當前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銀行業面臨的困境及產生原因,進而為銀行的轉型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資本市場;中國銀行;風險
在經濟結構化轉型、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銀行高盈利時代已經落下帷幕。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對銀行的經營產生一定壓力。只要企業的經營狀態、自身信用沒有根本好轉,銀行的不良資產率仍會慣性增長,但政策層面的支撐以及銀行業自身的一系列積極因素對穩定資產質量有一定正面作用。我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本文以我國銀行業為例,探討資本市場開放對其造成的風險。
一、資本市場開放銀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1.傳統大型企業客戶流失
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一旦提高,高負債率的企業無法承受高額利息,會離開銀行借貸市場。資本市場放開,需要利率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否則國際熱錢的大量進出,會影響一國經濟的穩定。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過去存貸款利率是由外生決定的,銀行缺乏自主調節,自控風險的外部壓力,以利息差作為主要收入。貸款對象主要是大型國資背景企業,以及受政策扶持的企業,這些歷史原因造成了銀行對這些企業的過度放貸。資本市場的開放使得國內企業在境內和境外有更多的直接融資機會,銀行會不可避免的失去一些優質客戶。
2.金融創新威脅傳統銀行業,使得中小企業客戶流失
(1)資本市場開放,激發國內市場進行金融創新,新型金融機構會同銀行爭奪優質中小企業資源。 資本市場開放雖然能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更多的融資機會,但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是追求價值增值的價值,其運轉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國外的資本也傾向于高成長性收益高的企業,而真正融資困難的中小型企業卻未必受惠,更多的依賴于本國金融機構渠道來融資。與此同時,我國正積極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型金融機構,這些機構資金借貸門檻低,形式靈活,滿足企業不同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銀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導致在放貸時更為謹慎,這無疑減少了自身業務量,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同業和新型金融機構的雙重競爭壓力。
(2)資本市場開放,加快國內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步伐,這種新的金融模式同銀行相比更便捷的服務于小微企業。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給中國經濟,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但是通常這種高新科技企業和服務業沒有可靠的抵押物,而銀行傳統的資產業務要求交易對手提供抵押或質押品,這就給這類企業發展設置了障礙,我國當前不斷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扶持高科技高成長可能性的企業,在主板外設立了創業板和新三板。
3.金融體系不穩定性波及銀行業
資本市場開放推進企業資本結構調整,企業有更大的動力負債經營,這一點會加劇市場的不穩定性,進而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從日本的歷史經驗來看,80年代后期,日本資本市場開放,企業直接融資比重提高。資本結構趨于合理的同時,企業資產負債率會隨之降低,而這一指標是銀行考察企業償債能力的主要依據。資產負債率較低,企業償債能力強,企業很容易向銀行籌集資金,其有更大的動力負債經營。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擾動,資本大規模回流,企業會面臨資金鏈斷裂,原來高估的抵押品價值跌落,銀行的不良資產會大幅上升,運營危機由此產生。我國資本市場信息不完全,同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相比,投資者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短期投機,跟風炒作現象不斷,外資的進入可能會增加投資者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穩定。
4.目標客戶需求不斷提升
資本市場開放,拓寬國內機構和個人的投資渠道,提高銀行客戶的議價能力和需求。從銀行存款者的角度看,銀行作為金融服務行業,其資金來源有機構、企業和個人,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投資渠道多元化,會加強其對銀行存款利率的議價能力。企業雖然有大量資金存放在銀行,但是其并不將其作為一種投資看待,所以對存款利率不太敏感,但是隨著銀行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會擇優選擇合作銀行,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好服務的銀行才能不斷挖掘存量客戶。
二、商業銀行應對資本市場開放的措施
根據以上風險分析,面對資本市場開放,我國銀行業應主動采取應對措施,順應時代變遷,敢于創新,突破固有思維。
1.構建合理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體系
資本市場開放,銀行業會流失一部分傳統的大企業客戶,轉而與風險更大的中小企業客戶開展資產業務,這就對銀行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風險控制問題歸根到底是銀行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的培養問題。銀行可以通過大量的支付和交易數據獲得豐富的客戶信息,但目前為止這些信息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主要是欠缺足夠專業的數據管理部門和高效的運作機制,導致海量的數據難以真正為銀行自身創造財富。
2.凸顯自身服務特色,發展中間業務
資本市場開放,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銀行業的信貸投放業務不可避免的會縮減,如何保持存量客戶,保證銀行的資產收入是各個商業銀行短期內首要問題。銀行業應該轉變出傳統觀念,將自身看作普通企業,一個企業想要長久立足于同行業中,得到市場認可,必然有其特點。我國各類銀行應結合自身優勢,給自己適當定位,精簡業務,凸顯經營特點,避免同業間的過度競爭。
3.推進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
資本市場開放會推助人民幣國際化,而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人民幣清算行這一基礎設施的支撐,這給銀行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隨著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我國企業海外業務將不斷擴大,銀行業應該順應時代變革,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增加人民幣存貸款規模,彌補國內減少的業務量。
參考文獻:
[1]梁媛. 證券市場開放對銀行穩定性的影響[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2]賈立文,鄭勇,張潔. 新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J]. 管理現代化,2015.
[3]付巍偉. 我國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融合的必要性探討[J]. 金融經濟,2015,02.
[4]李伏安. 新型金融機構市場定位與發展探索[J]. 新金融評論,2015,01.
[5]張方波. 人民幣國際化:建立均衡的回流機制[J]. 金融發展研究,2015,03.
[6]胡子潤. 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策略探討[J]. 武漢金融,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