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摘 要:美國新近提出的清潔能源計劃進一步強化了排放量最大的電廠碳污染標準,并提出了碳污染防治的技術和政策工具。我國缺乏操作性強的限排標準,以及控制溫室氣體的技術和政策手段,可借鑒美國清潔能源計劃,結合我國國情,確定碳污染理念,促進公眾參與碳污染防治,構建操作性強的碳污染防治立法和政策支持體系,發展碳污染防治技術。
關鍵詞:碳污染;防治標準;清潔能源
中圖分類號:F41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108-02
鑒于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的健康和經濟發展構成了風險,2014年6月2日,美國聯邦環保局提出了清潔能源計劃,將保持一個可負擔的、可靠的能源制度,同時削減污染,保護美國人民的健康和環境。
一、美國清潔能源計劃概述
(一)清潔能源計劃的價值
就全國范圍而言,清潔能源計劃將幫助美國削減來自于電廠區域的碳污染,比2005年下降30%。電廠是美國最大的碳污染排放源,大約占到國內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清潔能源計劃則可幫助美國在2030年削減導致霧霾的污染超過25%,可以在2030年產生價值估計達550億美元到930億美元的氣候和健康利益,包括避免2 700個人到6 600個人過早死亡,以及140 000到150 000例兒童哮喘病發作。
削減電廠的碳污染,不僅能提高公眾健康,保護環境,而且可以提供可靠和可負擔的能源,促進更加清潔的能源技術發展,諸如天然氣、核能、可更新能源和清潔煤技術。毫無疑問,清潔能源計劃將使得美國電力系統產生更少的污染,減少能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得美國人在2030年少交電費大約8%,同時,這項計劃能夠使美國具有發展經濟和保持競爭優勢所需要的全部能源,還可使美國企業在全球以一種更加有效、更加可持續的方式制造和消費能源的運動中保持領先優勢。
(二)清潔能源計劃的核心——電廠碳污染標準
1.新建電廠碳污染標準。新建電廠的碳污染標準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對化石燃料驅動的蒸汽發電機組,即發電鍋爐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機系統;另一個是對天然氣驅動的固定燃燒渦輪發電系統。分成兩個標準,說明對蒸汽發電機組和固定渦輪發電機組分別確定最佳排放削減系統。對蒸汽發電機組,基于部分執行了碳捕獲和碳儲存作為最佳排放削減系統而設定碳污染標準,擬議的排放限值是1 100磅CO2/兆瓦時。對天然氣驅動的固定燃燒渦輪機,基于現代的、有效的天然氣聯合循環技術作為最佳排放削減系統。擬議的排放限值分為兩種,對較大排放源是1 000磅CO2/兆瓦時,對較小排放源是1 100磅CO2/兆瓦時。
2.改建和重建電廠的碳污染標準。改建和重建電廠的碳污染標準分為四部分,第一個是對改建的化石燃料驅動的蒸汽發電機組,即發電鍋爐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機系統;第二個是對改建的天然氣驅動的固定燃燒渦輪發電系統;第三個是對重建的化石燃料驅動的發電鍋爐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機系統;第四個是對重建的天然氣驅動的固定燃燒渦輪發電機組。按照清潔空氣法第111(b)的規定,這些標準反映出可通過應用最佳排放削減系統實現的排放限制程度。
(三)清潔能源計劃的主要技術和政策工具
技術工具主要有:(1)促使化石燃料電廠更有效的技術;(2)在有過剩生產能力的地方更多地使用低排放的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技術;(3)更多地使用零排放和低排放的能源,諸如可更新能源技術和核能技術;(4)通過提高電力使用效率而降低電力需求的技術。
政策工具主要有:(1)確定電廠績效標準,每個電廠必須達到設定的排放強度;(2)可更新能源組合標準,電力公司必須設定一定比例的可更新能源電力;(3)能效資源標準,電力公司必須在達到目標年之前削減一定量的需求;(4)脫鉤政策,通過使稅收和利潤脫鉤的政策降低電力公司生產更多電力的動機;(5)電力回饋政策,給付使用太陽能的住宅所有者一定報酬,鼓勵其將多余的電力返回給電網;(6)限額和交易政策,逐漸減少碳配額的數量,電廠讓予的碳配額數量必須,每個電廠的排放量成比例;(7)碳稅政策,對碳排放行為征稅;(8)電網運營商繳納碳費政策,根據由哪些電廠運營決定給電網運營商增加一個碳價格;(9)家用電器能效標準,要求銷售的新家用電器必須滿足設定的能耗標準;(10)商業建筑和住宅法典,要求新建房屋要考慮節電措施。
二、我國碳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碳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目前關于氣候變化的立法主要有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家認監委發布的《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用以規范低碳產品認證活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發布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用以對各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落實各項任務和措施進行評估。專門針對溫室氣體的控制政策主要以國務院“通知”“工作方案”和發改委頒布的“指南”為主要形式,通知、工作方案和指南本身可視為規范性文件,但規定內容過于簡單,過于概括化,過于籠統,且不具有法律法規應有的強制力。
(二)沒有確定碳污染防治的理念
當前我國有溫室氣體排放的概念,卻沒有“碳污染”的概念,且我國當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對象過于狹窄,僅僅針對重點企事業單位,即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比較大的規模才要求報告溫室氣體排放,且報告排放量仍然是自愿性的,也沒有規定具體的限排指標。同時,由于我國的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沒有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列為大氣污染物,在號稱史上最嚴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針對的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煙塵等污染物,卻不包括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三)碳污染防治缺乏明確限定標準
我國的溫室氣體控制顯然還停留在缺乏執行力的初級階段,雖然規定了發電行業等十大重點企事業單位,以及能源重點行業,但卻沒有明確具體的限定標準,只是規定了一個總體目標,也沒有可操作性強的限制排放的實施方法。以《中國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為例,該指南旨在幫助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準確核算和規范報告溫室氣體排放量,科學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行動方案及對策,同時也為主管部門建立并實施重點企業溫室氣體報告制度奠定基礎。該指南規定了核算邊界和核算方法,以及報告溫室氣體排放的內容,卻沒有規定限制排放的具體數值。由此可見,我國對溫室氣體控制仍然停留在準備階段,還沒有進入實際控制階段。
三、加強我國碳污染防治的若干建議
(一)確定“碳污染”理念,促進公眾參與
溫室氣體不同于大多數空氣污染物,它可以在環境中存在很長時間,從幾十年到數千年不等,取決于具體的溫室氣體種類,因此越早對溫室氣體采取控制措施越有利于降低碳污染。碳污染的理念并非自然形成的,美國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在2007年審理的馬薩諸塞州等訴美國聯邦環保局一案中確立了“溫室氣體也屬于清潔空氣法界定的空氣污染物范圍”。
我國目前尚未確定二氧化碳屬于大氣污染物,在2012年頒布的最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也沒有規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值,更沒有相應的司法案例,這不利于二氧化碳的減排控制,應盡早確定二氧化碳的“大氣污染物”身份。同時,應明確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政策需要集合公眾智慧來制定,政策制定和立法機關的認識不足以構建完善的制度,還需要公眾廣泛和深度參與來貫徹落實,應在政策制定之前明確公眾參與的作用和價值,并在政策制定中促進公眾廣泛有效參與,在最終形成的政策中采納公眾合理建議。
(二)構建操作性強的碳污染防治立法和政策支持體系
溫室氣體控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原則。對由于能源轉型而產生的碳污染控制,必須依靠立法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才能有效實施。而我國尚無專門針對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或規章,現有溫室氣體控制有關的規范性文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無強制性、無執行標準、無執行程序的自愿執行層次。溫室氣體長期存在于環境中的特點決定了對溫室氣體的控制應有相當的前瞻性,主要是從政策、立法方面保證控制得以實施和持續,在技術方面保證控制的有效性。
我國應該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通過制定專門的碳污染防治立法或行政法規來治理碳污染。碳污染治理,不僅是中國履行氣候變化的國際義務,也會給我國發展清潔能源提供良好契機和動力、壓力。我國可以從交通領域開始,建立機動車碳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確立機動車燃料效率標準,確立操作性強、可實施的政策體系扶持新能源機動車發展,尤其是形成與使用新能源機動車相配套服務設施的政策支持,降低機動車碳排放強度。同時,對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電廠制定碳污染防治法規,按照現有發電技術水平分類確定碳污染排放控制標準,并分別采用相應的排放削減技術。
(三)發展碳污染防治技術,形成產學研科技創新機制
美國對碳污染的防治,首先是從交通領域開始的。1999年國際技術評估中心和18個其他組織向聯邦環保局提出了立法申請,要求聯邦環保局管制機動車和新機動車發動機排放的溫室氣體。其后,美國開始提出了“汽車能效革命”,提出只有14%~30%的燃料被用于驅動,而其余的燃料都被發動機、傳動系統或電源附件的低效所消耗,因此,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燃料效率的潛力是巨大的。目前,美國使用的可變氣門正時及升程電子控制技術、渦輪增壓技術、燃油直噴技術、停缸技術、自動變速箱技術、雙離合器技術、鎖定傳輸和連續變量傳輸技術等都有效降低汽車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美國大力發展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全電汽車技術,到2014年12月,美國已經銷售了3 540 199輛混合動力汽車。目前,美國在電力生產部門或大的工業源排出的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封存技術;來自風能、太陽能、可持續生產的生物質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電力傳輸、分配和消費等方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技術;低或零排放技術;黑炭減排技術等,都處于全球比較領先的水平。
我國當前已經認識到加大清潔能源投資的意義和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的重大價值,中國曾經在2009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但在2011年由于奧巴馬政府推出清潔能源補貼政策而被取代,且我國的清潔能源技術還比較滯后,而產學研科技創新體系在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層次、資金、動力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應加速完善促進產學研結合,發展清潔能源的外部政策扶持和激勵機制,以保證研發清潔能源技術,達到社會最優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