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梅 于振海
摘 要:為了提升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抵制美國的金融霸權,中資銀行應該加強金融創新及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對金融產品專利權的保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金融產品的專利權的保護相當不利,長此以往,中資銀行將在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本文擬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專利權保護的現狀及成因,并提出改善此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產品;專利權
中圖分類號:D922.2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114-02
美國主要是通過各種政策和手段來維持其金融霸權地位,諸如金融戰爭、金融恐怖主義、金融外交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手段,即金融知識產權霸權。美國憑借領先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技術大肆在這些國家布下專利暗器,一旦這些國家的金融發展威脅到美國,美國就會運用之前在該國申請的專利阻礙該國金融的發展。花旗銀行從1996年開始,已經在中國申請了19項金融產品的“商業方法類”發明專利。而我國目前對于“商業方法”可否授予專利仍存在著爭議。這19項發明大多涉及網上銀行業務,即每個銀行都會涉及的業務,一旦申請成功,中國金融業也會像制造業一樣因缺乏核心技術而頻遭專利壁壘。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同時也為了抵制美國金融霸權,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對金融產品專利權的保護。此文擬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的對策。
一、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意義
中國銀監會政策法規部主任黃毅曾指出:“在信息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演進過程中,如何占有、配置、生產和運用知識或智力資源,已經成為金融業賴以生存的基礎,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已經成為未來金融競爭的重要戰略儲備。”[1]
對于金融創新產品授予的專利權與其他一般專利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及超前性,那么,一旦一個金融企業申請的金融產品專利獲得批準,此企業就可以利用獲批的專利權超前搶先占領某些領域,并在專利權保護期內獨享此專利帶來的技術及市場,其他金融企業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向該企業支付高昂的專利使用費用要么退出此領域的競爭。花旗銀行在我國申請的19項“商業方法”類專利雖然現在由于我國法律對于“商業方法”可否授予專利權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無法獲得批準,但我國對于專利權的授予采取的是“先申請,先批準”的原則,一旦我國法律規定了商業方法可以授予專利權,那么花旗銀行申請的19項“商業方法”類專利會首先獲得批準,到那時,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此領域就會遭遇專利壁壘,勢必會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現在對于金融創新產品授予專利權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國際趨勢,并且帶有全球性的特點。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等,早已意識到,在未來激烈的金融競爭中,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戰略儲備,誰獲得的專利權越多,誰將奪得未來金融發展的“制空權”。因此,他們都非常注重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以及對其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在本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的同時,他們在申請專利權的時候會采取全球同步的做法。這種做法在空間上大大增強了其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提高自己競爭力的同時也打擊了國外的競爭對手。更讓我們覺得和發達國家拉開差距的是,現在很多國家都允許對“商業方法”授予專利權,但我國《專利法》對于商業方法能否授予專利權沒有明確的規定,實踐中也無此類案例。目前,涉及網上銀行業務的許多核心技術都已被外國的商業銀行申請了商業方法類的專利權。因此,我國商業銀行要想在未來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及保護。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外資銀行的大量涌入以及外資銀行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高度重視與外資銀行大量搶注專利的壓力下,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金融創新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大都已經意識到了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及專利的申請與保護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申請專利的商業銀行及專利的數量已經大幅的提升。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資料顯示,總體上我國商業銀行專利申請的數量是呈上升趨勢的,截至2009年6月,中、外資銀行在我國申請專利的總量累計已經達到了665件,其中中資銀行623件,外資銀行42件。在所有的中資銀行中,中國工商銀行申請的專利數量最多,發明專利140項、實用新型專利60項、外觀設計專利7項,而且中國工商銀行申請的“一卡雙戶銀行卡處理裝置”實用新型專利是國內商業銀行首次獲得國家批復的專利。其次是中國建設銀行,發明專利96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5項。在外資銀行中,比較突出的是美國花旗銀行和美國大通銀行,花旗銀行共申請了24項發明專利,大通銀行共申請了10項發明專利。在數量上,外資銀行申請的專利比中資銀行要少得多,但在質量上要遠超中資銀行。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在專利及其保護方面起步較晚,但是正在向國際標準靠攏并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2]。
目前,在我國調整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產品專利保護的法律主要還是《專利法》,除此之外,還有《專利法實施細則》及《專利實施指南》。《專利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按照此條規定,商業銀行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均屬于《專利法》的保護范疇。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我國對于計算機軟件只能授予著作權而不能授予專利權。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相關的專利權知識及專利權保護意識
商業銀行的業務專業性很強,一般要求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金融及會計類的專業知識,因此,商業銀行的現有的工作人員基本為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而知識產權屬于法學學科,鑒于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跨學科學習實現起來有諸多障礙,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對一般的法律知識都知之甚少,更別提專業性很強的知識產權知識了。由于不了解基本的知識產權知識及長期從事傳統業務的原因,使得商業銀行的員工對于金融產品的研發及其專利的申請與保護缺乏了解,沒有意識到金融創新產品的專利權保護對于銀行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即使研發出了新產品,也沒有意識向專利主管部門申請專利,如中國工商銀行牡丹國際卡的“一卡雙賬戶銀行卡處理裝置”早在1996年就已經開發出來了,但直到2002年8月才進行專利申請,這充分顯現出我國商業銀行及其工作人員嚴重缺乏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專利保護的意識。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我國調整金融專利權的法律主要還是《專利法》。根據《專利法》第2條的規定,商業銀行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均屬于《專利法》的保護范疇。但是,對于金融專利權的保護沒有特別的法律法規,雖然金融產品專利權也具有普通專利權具有的特性,但其還有特殊性,由《專利法》進行調整,不能起到促進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專利權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作用。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現在大多數國家對于“商業方法”都可以授予專利權,而《專利法》對于“商業方法”能否授予專利權沒有明確規定,這就使得在我國對“商業方法”無法授予專利權,無法對其進行專利保護,但是現在商業銀行的幾乎所有的網上銀行業務的核心技術都是商業方法,其他國家對于這些網上銀行的核心技術都授予了專利,又由于專利具有全球性,那么我國的商業銀行在開展網上銀行業務的時候就會遭遇專利壁壘,要么退出此領域的競爭要么支付高額的專利使用費,勢必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發展。
實際上,我國專利行政管理機關在實踐中對商業方法專利的態度也并不積極。在美國,商業方法專利授權門檻較低,許多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都獲得了授權,而在我國,目前商業方法專利獲得授權的條件比較高——要求商業方法具備技術特征,實現技術效果[3]。
3.未能設立專利主管部門,科研能力不足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領導及員工對金融產品的專利保護意識淡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利管理機構,只設立了法務部門來負責。在花旗銀行在中國搶注專利的壓力下,某些商業銀行開始重視對金融產品的專利權保護,設立了計算機軟件中心,但與專門的專利管理機構差距甚遠,他們只負責日常的維護工作而無法開展研發工作。而外資銀行通常設有專門的專利管理機構來負責整個銀行系統的專利研發保護及專利戰略的制定工作。例如在花旗銀行,專利保護的具體戰略,總部的戰略發展部門負責,而日資銀行更是專門設有專利戰略發展部門[4]。
由于未能設立專門的專利管理部門,加之對于金融創新產品研發的投入不足,又缺乏研發激勵機制,導致高水平的科研人員的缺失,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整體科研水平較低,金融創新產品的質量不高,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申請的專利權的技術含量也很低,這也是桎梏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專利權制度緩慢發展的原因之一。
三、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對策
(一)盡快提高我國金融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
專利保護意識的增強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只有提高了專利保護意識,才能增大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才能培養高水平的科研研發人員、才能提升金融創新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加強對金融專利權的申請與保護。
外資銀行歷來非常重視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及金融專利權的保護,從高層管理人員到普通員工都有很強的專利保護意識,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外資商業銀行專利權的保護理念及方法并以此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專利權保護意識的提高。
專利保護意識提高的關鍵是要培養和提高商業銀行高層管理人員的專利意識,高層管理人員對商業銀行的重要事務具有決策權,只有他們擁有良好的專利意識,才能重視專利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專利保護意識提高的重點在于提升全體工作人員的專利保護意識,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主要是依靠高水平的研發人員,事實上我國商業銀行的研發人員在進行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時有許多產品已經達到《專利法》規定的可以授予專利權的特性,但他們根本不知道申請專利來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研發人員的專利意識提高了,就可以對可以授予專利權的產品申請專利,進而提升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除了研發人員,其他工作人員的專利意識也需加強,因為專利戰略具有很強的保密性、技術性、法律性和風險性,只有充分發揮銀行各部門在專利戰略中的作用,才能實現自己的專利戰略[5]。為此,專利管理部門要加大宣傳培訓的力度。首先,商業銀行應加強對有關專利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可以聘請高校法律系教授知識產權課程的教師定期舉辦培訓班、專利知識講座,提高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專利法制意識。其次,需要全體員工對本行的知識產權戰略有個了解,可以定期由專利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本行內部舉辦培訓和講座。再次,各個分行可以對自己的研發進展及研發情況進行定期交流。
(二)制定、修改專利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
前已述及,目前在我國對金融產品專力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審查指南》及《刑法》等。在這幾部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將金融產品專利中最為重要的“商業方法”類專利納入可授予專利的范疇。
在其他領域,一般將商業方法作為商業秘密來保護,但在銀行業領域,由于商業方法主要是與計算機和網絡相結合,予將其作為商業秘密來保護已不現實,于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對金融“商業方法”進行專利權保護。在我國,銀行業商業方法專利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申請始于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而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也開始在我國進行商業方法專利的布局與爭奪[6]。商業方法專利本身就是一種金融創新,作為一種技術方案,對其授予專利權,是現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結果,而且,由于商業方法專利多涉及網上銀行業務,網上銀行業務的便捷、省時等特征將使其成為日后銀行業主要的業務陣地。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已承認對商業方法可以授予專利權,而且在未來對商業方法授予專利權會成為一種國際慣例。如果我國不從法律層面將商業方法納入可授予專利權的范疇,外資銀行會在我國境內大肆申請商業方法專利,利用此專利“跑馬圈地”,將會使我國銀行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落于下風,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發展。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應盡快修改《專利法》,將商業方法納入專利法的保護范疇,盡快與國際接軌。除此之外,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應該頒布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調整金融專利權,金融專利權雖具有其他專利權的共性,其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三)設立專門的專利主管部門,加大科研投入
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金融產品專利權保護的關鍵是要提高商業銀行全體員工的專利保護意識,但更為重要的是應盡快設立專門的專利主管部門,與法律部門相互配合,來具體實施專利戰略。專利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專利戰略的制定,組織金融創新產品研發與金融產品專利權的申請,法律部門主要負責進行知識產權基礎知識的培訓。這樣可以改變由法律部門全盤負責所帶來的針對性不強的情況,利于專利戰略的開展。
專利戰略的實施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不僅周期長而且風險也大,因此,有些銀行只顧眼前利益不愿加大研發投入。但從長遠來看,金融專利權將成為銀行競爭的制高點,會決定銀行的發展走向,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想在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加大科研投入,不能鼠目寸光。金融產品的研發與專利的申請專業性很強,需要盡快培養與引進既懂法律又懂金融的復合型的專利研發人員和專利管理人員,同時還需建立激勵機制,完全實施《專利法》規定的對于職務發明中商業銀行和研發人員利益的比例分配。
參考文獻:
[1]黃毅.金融知識產權——銀行業競爭的戰略儲備[J].中國資產評估,2007,12(12).
[2]Thomas T Moga.Changes to China5 Patentlaw and Practiee[J].China Business Review,2009,36(2):30.
[3]高改芳.金融產品競爭專利保護出路在何方[N].今日科技報,2012-04-14.
[4]何崇陽,楊飛.中外銀行專利及其戰略比較研究[J].金融論壇,2008,(11):37.
[5]夏志華.基于金融創新的金融專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6]鄭佼佼.銀行商業方法專利保護問題與研究[J].西南金融,200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