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明?オ?
[摘 要]素材積累與運用在作文教學中問題比較突出。不少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缺乏素材搜集積累的有效方法,有了素材不能靈活有效地運用。重視培養學生日常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多維積累素材的方法途徑,指導學生學會素材運用的加工處理技巧。
[關鍵詞]中學語文 作文教學 素材積累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030037
從作文教學的現狀來看,素材貧乏是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內容空洞、題材陳舊、套路雷同、創新不足,成了普遍性問題。徹底扭轉作文教學與訓練中的根本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我們共同協作,上下聯動,全方位出擊,從教學理念、方法策略、過程實施、效果評價等多方面全力推進。本文僅就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的問題,從學生良好素材積累習慣的養成,素材積累方法途徑的掌握,素材運用的加工技巧幾個方面做一探討,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想法和策略,以求對教學能有所幫助。
一、重視培養學生日常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
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一直是閱讀教學,無論教學時間的耗費,還是精力重心的傾斜,都是如此。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要閱讀的教材文本(包括各門功課)至少有幾千萬字,為什么在作文時仍然缺乏素材?分析學生作文素材貧乏的深層原因,關鍵還是不注重日常積累,沒有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教師也沒有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效結合起來。任何問題的出現,內因是根本。鑒于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反思現狀,改變教學的策略,優先在培養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良好習慣上下點工夫。
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素材意識,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把一些富有哲理睿智的名人名言、詩文佳句,感動人心的人物故事、歷史事件,蘊含思想光華的精彩文段、生活感悟,關切生活的科技發明、探索故事,鼓舞人心的時代英模、身邊亮點等有意搜羅整理,分類歸納,作為作文素材儲存起來,以備后用。這種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堅持不懈,天長日久,就會成為一種潛在的行為意識,終身受用。正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二、引導學生掌握多維積累素材的方法途徑
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面對大量的閱讀材料,要從中去搜集、篩選、整理素材,很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克服惰性,教會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途徑進行高效積累。
目前,在作文素材積累中有許多比較好的方法和途徑可以借鑒。方法得當,事半功倍。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圍繞類型積累素材。如以海明威和他永不言敗的“硬漢形象”、“5·12”大地震中的大愛、哥白尼不畏教廷堅持地圓學說、居里夫人經受人生挫折終獲諾獎等為內容的成長勵志類,以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夫妻、狼爸狼媽、暴走媽媽、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故事等為內容的感動感恩類,以讀好書活動、傳承國學、經典詩文誦讀等為內容的審美鑒賞類,以《論語》熱、名人名言、哲理故事等為內容的哲理思辨類。另一方面,可以圍繞學科教材分類積累。如語文中的名言名句、詩歌警句,數理化中的科技發明發現、探索故事,政治歷史中的感動人物、精彩事件,等等,都可以入文。再一方面,可以圍繞文章的構思積累素材。如縱向的歷史素材,橫向的中外人物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等相關聯的素材,等等。這些都可以分門別類,成為素材的寶藏。
三、指導學生學會素材運用的加工處理技巧
有了素材不一定就解決了學生作文言之無物的普遍性問題,還要會用、用活、用好。這就涉及作文素材向作文題材的轉化。素材必須經過加工處理才能進入作文,要根據作文的主題表達需要、文體要求及應考規程做必要的角度轉換、繁簡修改、篩選提煉和文風調理等。
素材的加工處理要講究一定的技巧。一要根據主題立意與文體要求,對素材做必要的擴展和壓縮。常用的擴展方法是強化和闡釋,壓縮的基本方法則是摘要和改寫。比如,一些故事、事件類素材進入作文時,在敘事抒情性文體中需要進行必要的描寫、敘述、抒情性加工,使其通過擴展更加充分完整,凸顯故事情境和細節特征;而在議論說明性文體中則要根據素材蘊含的“意義”和文章的“立意”進行概括、評析、補述,使之適應文體要求,更好地為文章觀點服務。吳晗先生的《談骨氣》一文對這一點體現得非常典型。文中文天祥的故事用了概括的引述方法,嗟來之食的事例用了評析的方法,聞一多的事例則用了補述的方法。二要進行必要的篩選和提煉。有許多原始素材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在進入作文時,必須根據主題進行篩選或提煉。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表現了母愛、生命、挫折、反思等多元主題,在作文時要根據自己的文章角度進行材料的篩選和意旨的提煉,否則就會觀點與材料脫節。三要進行素材的化用和組合。比如,大量的詩文、名言、名人故事需要選準角度,巧妙化用,引入文章;對符合題意的大量素材要圍繞文章的構思以最佳的角度進行組合,成為文章的題材。
總之,只要養成有意識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運用有效合理的方式方法日積月累,通過有效的技巧進行加工處理,作文言之無物、素材貧乏的問題就可以得到根治。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