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
社會責任感是在特定社會里,人作為個體從感覺和心理上對其他人的義務和倫理關懷。也可以說,社會責任感是個體或社會群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為實現社會更加和諧而承擔起來的對應的責任的意識。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便不是僅僅為自己而活,便可以使社會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目前,高職生社會責任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對此展開詳細探討,并提出對構建高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的幾點建議。
一 當代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多數大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現象。筆者結合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踐,通過總結分析發現高職生在義利取舍,自我與奉獻以及對集體,對社會貢獻等方面存在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少社會責任感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學生自身
目前,對子女過分關愛和呵護已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特有方式。在長期被“寵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做事我行我素,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知行不一,責任感缺失,承受能力差,對公益事業漠然等。學生對自身利益的過分關注,從大學生活中集中體現只講求索取,卻忽視對集體的貢獻。
2 教師方面
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以中學學生以及中職學生為主。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德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進入高職院校后,教師在向學生傳遞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同時,嘗試滲透德育因素,然而卻顯得力不從心。同時,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之間尚未實現有效的連接,實踐環節的缺失或不足造成學生德育培育效果不佳。
3 學校方面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將辦學重點放在教學實力提升和學校形象塑造上,工作重點是高職生就業方面。目前,社會對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且高職院校也將技能培養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重點來進行。但是,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度卻相對不足,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缺少交叉和融合,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多停留在表面,與實踐活動的脫離,難以使學生承擔自己對社會,對集體的責任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4 社會方面
信息化,信息傳遞變得十分便捷。一些來自社會的的不良思潮開始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造成影響。特別是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思潮更是逆流回潮,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等造成影響,集中體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意識缺乏。
二 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原因
目前,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已成高職院校必須清楚認識的問題。分析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對癥下藥。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社會環境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元社會正在逐步形成。多元社會下,社會經濟、社會生活、社會組織、利益關系、分配關系等均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生開始追求個性,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也逐步強化,由此造成了大學生對社會利益的弱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學生形成了對“金錢”過度追逐,過分看中物質交換,受到利己主義的影響。此外,西方自由主義浪潮的滲透,也使得學生對權力,對利益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極易走上個人本位主義的道路。
2 高職院校教育的缺位
高職院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不僅承擔著培育社會所需人才的重任,更肩負著育人的重要任務。高職院校不僅要向學生傳遞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更要為高職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由于多數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德育課程比重不足或德育課程的缺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流于形式,內容僅限于一些口號性,理論性的標語,無法做到與高職院校學生個體實際的有機結合。此外,校園文化建設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大學的文化素養,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大多效仿同類院校,而忽視與本校學生實際的有機結合,是造成學生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3 家庭教育的忽視
家庭教育是大學社會責任感培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往往是終身。因此,如果家長重視自身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勢必會對子女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產生積極的作用。據一項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有超過25%的父母選擇讓學生明哲保身,不惹麻煩;有超過50%的父母,在行為上要求子女遭遇特殊情況時,不參與或遠離;很顯然,在責任教育層面,許多家長并沒有做到身體力行。同時,也有不少認為學生在高職院校不需要再接受道德教育等相關教育。正是這種放任的家庭教育理念,造成了許多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不去承擔自身應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4 個人認識不足
目前,高職學生大多是“90后”,且其中獨生子女占據了較大比例。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情況下,他們中的不少人養尊處優,未經磨難,備受父母呵護。當遭遇一定的挫折時,他們表現出的往往是意志不堅定,克服困難能力弱等問題。當進入高職院校后,由于自身自控能力較差,自我調節能力不強等原因,他們無法準確的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也不能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出現了缺乏理想信念,目標缺失等問題。學生個人認識不足,對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確的認識。
三 對當代高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構建的幾點思考
當前形勢下,構建高職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具體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為培育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具體應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開展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提升大學生的責任認知水平。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應肩負起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任務。在具體環節,應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作為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來看待,首先必須充分尊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運用。其次,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和專題式教學法等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并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自我體驗,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明確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律。
二是積極貫穿責任教育。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中貫穿責任教育,并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倡導的“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滲透到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高職生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踐行社會主義道德。
三是教師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閃光點。當發現學生思想上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時,應耐心指導,認真解決,循序漸進的提升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此過程中,要注重方法的藝術性,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管理意識,實現由規范性道德向自主的道德轉變,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
2 注重高職生責任感在實踐環節的培養
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大學生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徑。具體應從如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勤工助學。通過設置勤工助學崗位,發揮學生的特長,為學生提供實踐中進行鍛煉的機會,不僅可以減少學生的經濟負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二是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等,使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了解我國具體國情,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并利用自己的實踐強化和升華這種責任感。
3 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時,高職院校必須做到獎罰。對有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應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對于見利忘義,只顧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利益的高職院校學生應加以批判。通過分明的賞罰,使大學生明確什么信念是該堅持的,什么責任是該承擔的,是他們以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學生為榜樣,為標桿,見賢思齊。同時,有效地警醒那些存在錯誤行為的學生,使其能夠良好的自我反省。
4 制度機制是高職生責任感培養的必要保障
建立高職院校大學生責任感培養的制度機制。通過健全的制度機制,使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能夠長久堅持下來。應建立評優評先機制、 學生道德檔案的建立和優獎劣罰的制度等各種方法都會加深高職學生對責任內涵的理解。
同時,加強完善權責教育和建立追究機制。通過制約機制的建立,培育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制約不負責任態度及行為的產生。同時,可以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類似課程的考核來評定大學生的在校表現,并可將之與成績掛鉤,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責任、 體驗到責任。通過各項機制的協調運行,為有效培養社會責任感的不斷提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總之,高職生社會責任感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高職生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同時,高職院校應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將學校切實變成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陣地,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帶動起高職生社會責任感的普遍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峰.論新時期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130-132.
[2]羅光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時代價值及其理路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08):65-67.
[3]王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教育評論,2015(04):53-55.
[4]劉晶晶.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