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排風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微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權威性、教學方式和運用現代網絡技術的能力等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必須從教師素質的提升、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變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網絡;微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222-02
“微時代”是一個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具體來講,“微時代”是以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等新型網絡交互軟件的興起為發端,以相對于傳統電腦而言更為小型化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化、便攜化網絡信息工具為載體,通過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實時、高效、互動”的信息閱讀、加工、發布和交流等社會活動的信息化時代。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傳播媒體,“微時代”具有信息獲取的便捷性、信息來源的多元性、信息交流的及時性和互動性、操作上的方便性等特征。據調查,我國高校學生上網人數幾乎達到高校學生數的100%,其中90.5%的大學生將互聯網作為重要信息獲取渠道。手機應用、微博、微信、BBS、新聞跟帖、博客和個人網頁、微視頻等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產生著重要影響。“微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微時代”信息傳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變革,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問題。
一、“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微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識權威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快速傳輸,學生指尖在鍵盤或手機上輕點,就可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即時性,對教師的知識權威構成了挑戰。在信息獲取方面,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師若不注意信息的及時瀏覽、獲取和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就會使學生覺得教師所講內容缺乏新鮮感和時代感,激發不出學習的興趣。
(二)“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挑戰
網絡的交互性、隱匿性激發了學生的平等意識和意見表達訴求,尤其是手機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強,社會進入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學生的自我表達欲望和課堂參與意識空前增強。他們不再滿足于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希望參與到課堂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但是,目前高校大多數思想政治課教師在理論課教學方面還是采用說教式的灌輸,雖然許多教師制作了精美的課件,精選了案例和相關的視頻,但基本上還是老師一人在唱獨角戲,學生的參與愿望沒能得到有效滿足,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有效激發。
(三)“微時代”對教師運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形成挑戰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形成了新的傳遞信息的公共輿論平臺,這類平臺本身同時具備信息發布與傳播的功能,而且易在短時間引起高度的關注[1]。目前,網絡意識形態的斗爭異常尖銳,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平臺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攻擊;有些人利用社會上的一些個別事件,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公開否定;有些人對歷史不負責任,肆意歪曲歷史,甚至對中共黨史上的一些領袖人物進行惡意謾罵和侮辱;一些“大V”、“社會公知”在網上煽動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國外各種敵對勢力也力圖通過意識形態的滲透實現對我國“西化”和“分化”的圖謀。大學生是網絡運用的重要群體,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對于涉世未深、鑒別力不強的學生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運用新媒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通過微課、微博等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弘揚主旋律,引導學生自覺抵制社會上、網絡上的各種錯誤思潮。但目前高校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網絡運用能力和實際要求之間還存在距離,有的老師甚至不知道慕課和微課的區別,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和說服力的提高。
二、“微時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主要措施
(一)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責任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職業的重要性和自己身上的崇高責任,不斷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要求和培訓,對于那些自身思想政治不堅定,在課堂上散布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甚至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教師,要敢于批評,責令反省和改正,對于情節嚴重的,要堅決清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隊伍。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主體性主要指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學生求知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他們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激發學生身上的創造潛能和學習能動性,以多種方式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和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運用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通過舉辦“學術沙龍”“熱點論壇”、專題報告等,從原先的“以教師為中心”轉為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研究型學習中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運用于社會實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絕不能放棄。學生是教學認識的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要一味迎合學生。如果離開了教師的正確引導,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無從談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發揮好課堂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才能保證學生主動學習。
(三)構建立體型教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欣賞指數
欣賞指數(Appreciation index)又稱滿意度指數,是傳媒界用來認定聽眾或觀眾對節目素質的評價,并以此考核節目是否受觀眾需求的一種指針。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欣賞指數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確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教育價值觀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視率”或“興趣指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單一講授式課堂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構建立體化教學方法。所謂立體化教學方法,就是針對不同課程和學生,交叉運用系統講解、專題講授、案例教學、主題發言、討論、辯論等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
(四)注重網絡教學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便攜化和功能的增多,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進一步加強,據統計,目前高校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平均2個小時左右,這就要求高校在重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網絡教學,通過網絡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當前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促使教師注重網絡交流平臺的運用。各高校在建立官方微薄、加強和學生互動的同時,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要建立自己的QQ空間和微博、微信,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二是加強網絡教學,通過網絡公開課、慕課、微課,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學院領導應充分認識到網絡教學的重要性,通過資金支持、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網絡課程制作能力和水平,通過國家級、省級、校級優秀網絡課程評選,激勵教師網絡課程教學能力的提高。三是探索建立優秀網絡文章在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聘方面的認定機制,著力培育一批導向正確、影響力廣的網絡名師,立足校園網站建設開辦一批貼近師生學習生活的網絡名站名欄。四是建設一支由學生和青年教師骨干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2]。
(五)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
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著力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師頭腦,進一步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實行學術安全培訓制度,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制度。要扎實推進師德建設,落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完善加強高校學風建設辦法,健全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機制。要嚴把教師聘用考核政治關,探索教師定期注冊制度。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青年教師和學生中培養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堅定、學養深厚、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建設隊伍。定期開展師生思想政治狀況調研,建立健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分類評價體系,完善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組織開展高校名師大講堂、理論名家社會行等活動,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支持中外學者圍繞中國發展和全球性重大問題開展合作研究。
參考文獻:
[1]楊曉東,陳君,高峻峽.“微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2):96-9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2015-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