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梅
【摘 要】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教育心理學概念,其對學生學習興趣及學業成績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將就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進行相關研究,總結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影響。
【關鍵詞】中小學生 學習動機 學習成績 相關性
一、引言
在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及其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中,學習動機歷來被教育及心理學等領域認為是重要因素。通常來說,學習動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的;但超過一定的學習動機水平,其對學業成績反而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相關性的研究,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觀,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等,有著積極意義。下文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0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探究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
二、研究方法、對象及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測驗調查方式,隨機從某市幾所中小學中抽取200名中小學生作為研究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15名,女生85名,發放問卷共200份,成功回收195份,回收率高達97.5%。所使用問卷為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老師編制的學習動機診斷測驗(MAAT),該問卷適用對象為中小學年齡階段學生。該問卷的主要內容結構由要求水平、考試焦慮及成就動機等幾個部分組成。問卷共有92道題目,從要求水平、運動場面及技能場面等8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測試。該問卷的信度在0.84~0.90之間,具有可信度,同時還有較高的有效度,因此可作為較為科學的測試工具。測試時間為學生中午自習階段,在給予學生適當答題指導、解答學生疑惑的情況下,由學生自主獨立完成問卷,工作人員回收問卷。
三、研究結果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存在著個體及群體間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不同年齡、年級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的差異和不同性別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的差異。在年級差異方面,中小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無明顯差異;同時,不同性別學生,即男女學生在學習動機水平方面也不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以總結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在年齡及性別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此外,在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相關性方面,可以發現,除了自己責任心這一學習動機維度與學業成績沒有明顯相關性以外,其他學習動機維度都與學業成績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其對學生學業成績有著重要影響。具體來說,學生回避失敗動機,在與學生學業成績相關性方面,呈現的是負相關關系,即學生越回避失敗,意味著其學業成績越差,反之亦然。其他動機維度方面,如要求水平、技能場面及知識學習場面等維度,其與學業成績都呈現正相關關系,如學生要求水平越高,其學業成績也越高。
四、分析討論
以下將對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各因素與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性進行詳細探討。總體來說,學習動機水平對學生學業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來說,在一定的動機水平范圍內,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習動機是呈正比例關系的,即學習動機水平越高,學生學業成績越好。具體到動機的各維度方面,其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知識學習場面維度。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知識,該維度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對學生學業成績有著很高的相關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知識場面這一動機維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升其學業成績。
二是生活場面與技能場面兩個維度,其與學業成績的相關性較小。這也表明了,學生技能的獲得對其學業成績沒有很大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前我國中小學考試依然以理論知識為主,對技能的要求并不多。
三是要求水平、促進的緊張及運動場面這三個維度的動機,其雖然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但是其相關性也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運動方面的優勢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學業成績方面的效果,這還是與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考試機制有關,學校更注重學生的知識性考試,而忽視了學生在運動等方面的考核。如學生在學校運動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這與學生能否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毫無關系。
四是回避失敗維度的動機,其與學業成績呈負相關關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考試時,其越緊張焦慮,越害怕和回避失敗,就越可能發揮不出自己的真實水平,更可能出現發揮失常情況,從而影響學業成績。
五是自己責任心維度的動機,其和學業成績沒有較為明顯的相關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處于中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對學習歸因還缺乏正確的理解,沒有形成科學的歸因理論。
五、結語
綜上可以看出,中小學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有著很大的相關性,加強對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相關性的研究,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良好的知識觀、提升學習效果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都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孫彩娟.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自主性與學業成就相關性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2]陳道雪.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3]劉曉玲.小學生學習動機水平、同伴交往與其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