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慶民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作為一名正在實施吉林省地方課之一的“家鄉課”教學的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用心靈感受家鄉的美麗,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更濃烈的熱愛之情,就需要挖掘課程資源提高家鄉課課堂效率。如何做,筆者談談想法。
一、挖掘文本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文本的優勢在于教師的挖掘。我們的教材中包含多種學科文化、人文素養、道德情操等教育資源。這種資源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豐富的,它的價值是在“創造性”使用的過程中顯現的。因此,教材的使用者只有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能更好地開發課程資源,為育人服務。例如:家鄉三年級下冊“溫暖的家”中的主題一“我長大了”,除了一些明白易懂的文字說明外,還有一些小寶寶的照片。怎樣充分挖掘文本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呢?我在孩子們欣賞書中的小腳印和同學們幼兒時期牙牙學語的照片直到慢慢長大的照片的過程中,勾起他們對自己成長歷程的回憶。當同學們聽到配樂朗誦《媽媽的心里話》時,學生感情的閘門被打開了,他們發自肺腑的對父母說出了心里話:“媽媽我愛您”“媽媽感謝您”“媽媽我一定做個好孩子,不讓您操心”……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文本的挖掘中自然而然地達成了。
二、借助風土人情,挖掘教學資源
家鄉課實現對學生教育的目標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身邊現有的地方教育資源優勢,發掘資源內涵,達到教育目的。新的家鄉課程標準肯定了鄉土教育資源的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教學中的自然風光、風俗人情、文物古跡等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家鄉課教學資源。例如:家鄉四年級下冊“家鄉的名山——長白山”時,我設計了“愛我家鄉——找寶、探寶、薦寶”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調查、了解家鄉的“寶”。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吉林有享譽海內外的“長白山天池”;有風景秀麗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和月亮湖風景區;還有另外一種獨特的風景——復雜的天文或地質現象形成的奇觀:神秘的隕石、奇妙的泥林和溶洞、壯觀的火山遺跡等;吉林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地下水資源,松原市還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各組圖文并茂的匯報,讓同學們大開眼界,驚嘆不已,大家都為自己是吉林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也認識到,要充分利用吉林豐富的資源,打造吉林的品牌,為吉林的區域發展、經濟騰飛做貢獻。
三、科學鏈接網絡,拓展教學資源
網絡上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走進課堂,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在家鄉“我們都是同齡人”一課時,課前就布置學生上網查找世界各地同齡小朋友的生活狀況。學生通過網絡看到了其他孩子的生活,知道了我國仍有很多兒童因家境貧困而不能上學,阿富汗兒童還生活在沒有和平的世界里。通過了解調查,孩子們認識到、體會到了自己擁有著快樂、幸福的童年,也學會了珍惜幸福的生活,同時也愿每一位同齡人幸福、快樂。
四、抓住瞬間情境,生成動態資源
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對教學起支持作用。此種課程資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課堂上學生突然搶話說、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的失誤、教學中的意外等。然而,正是這些契機,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例如:利用情境模仿表演將學生帶入各個社會生活場景,在表演和評議中,學生進一步體驗了當好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這樣做,體現了家鄉課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關注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如果這一寶貴的課程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使其與學生要獲得的書本知識等一道進入教學過程,不僅可以拓展我們開發課程資源的領域,使課程資源的開發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也將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總之,新課程目標的實現,必須開發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也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還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作者單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