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
摘 要: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合作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它應當是有別于傳統的單向活動,強調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活動,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進行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動態教學過程。
關鍵詞:語文課堂;師生互動;意義;原則;策略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營造課堂教學氛圍,盲目地開展教學互動,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桌之間也有討論,但其結果是”同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其實,這是形式上的互動,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采取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條件。
一、師生互動的意義
1.有利于教學創新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嚴重,學生所領會的通常只有教師或課本編寫者的觀點,他們很少有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機會。這樣,充當被動聽講角色的學生就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知識掌握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了能力培養速度的減慢,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改革與教學創新迫在眉睫,而作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必將會打破僵硬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一個人只有戰勝了自己,那么他將前途無量!”而怎樣做到呢?“自信心!”但是學生們在普通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懷疑自己的語文能力、撿輕怕重、逃避甚至是放棄語文。師生互動要求雙方都參與課堂教學,它不是一方的投入或付出;有利于學生從收獲中恢復學習的自信心。
二、師生互動的原則
師生互動的基本點是學生“動得了”及“動得好”。所謂“動得了”,指的是學生能夠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進行主動學習,而不像過去那樣“填鴨式教學”,只會聽課,做筆記,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動得好”是指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話要說,而且說得透徹,有獨特見解,有創新。要做到這兩點,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主體平等的原則。師生互動要求尊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權力,賦予課堂以生命的意義。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情感和看法,征求和傾聽學生的意見,挖掘學生的潛能。
2.靈活變通的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差異,教學內容要具有選擇性、層次性、適應性。
3.教學互補的原則。在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要相互適應與配合,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時時有信息的交流,同時這種信息的交流應該是雙向互動的。
三、如何有效互動
1.良好的情感溝通
情感是個復雜的東西,而情感的交流更是心與心的互換。不能概而論之,所以只能從點滴做起,從細微之處做起:
(1)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課前預習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學生長期堅持預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為能達到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有準備地進入課堂。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不僅需要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保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其學習興趣。剛入學時學生對預習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指導學生預習就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初期,教師可課前布置預習提綱,學生按提綱進行預習;中期,在學生掌握了一些預習方法后,教師可不再布置預習提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預習,教師可作適時的點撥;后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應用預習的知識。
(2)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課堂上,師生感情和諧了,這樣學生就能放松地學習,放松地思考。不用擔心教師的責罵,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情況下他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獨到,最創新。要做到和諧,教師應從自身做起。因為教師良好的情感與穩定的情緒有利于帶動學生良好的心理體念,從而形成師生良好和諧的關系。試想一個教師上課總板著臉,誰還愿意聽他的課呢?“親其人,才能聽其行”??!
2.恰當提出問題
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學習知識,訓練能力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說,不提出問題,就不能推進教學,更談不上師生互動。但是,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有梯度,即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提問題的方式也要多種多樣:可變換角度,可制造矛盾,可設置疑點,可引述錯誤觀點,可虛求實問,可探微溯源問。請學生回答問題,也要因人而異。否則,學生的“動”將是“亂動”,“看熱鬧的動”,那樣就有可能完成不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3.換位上課,讓學生也當老師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正確地加以敘述、使聽講人能夠理解是較高層次的學習結果。對于教材上的部分容易理解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前講解,學生可設問、答疑、補充、糾錯,最后由教師講評,這種換位上課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教學。例如課本里的一些淺顯的古詩,教師大可放手讓一些學生自己預習,自己備課,自己上課。這樣,學生聽課的興趣大增,他們就會很自然地融入到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通過聽同學講解、聽教師講評掌握了各知識點;參與講解的學生對解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換位上課的過程中,達到“師生”互動的良好效果。
4.要聽得進學生的話
所謂“聽得進”就是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要傾聽他們的發言,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從他們的發言中找到閃光點,多做真誠的表揚,激勵,引導。對于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不合適的回答,要用恰當的語句合適的方式給予糾正。
5.有計劃地導控,增進互動的效果
成功的師生互動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為前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實,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并不能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而必須通過教師切實有效的誘導啟發。因此,教師必須有計劃地導控,激發、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新性,從而在組織形式上保證師生互動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能夠讓師生互動真正互動起來,那么,老師與學生一定能在教學的天地奏出一曲華麗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