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強勢推動下的TPP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其遏制中國,爭奪亞太政治經濟主導權的戰略意圖昭然若揭。本文在綜述TPP產生與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分析了TPP所達成的經貿新標準將對中國經濟構成現實性的威脅,并針對美國的戰略意圖提出了中國的應對策略。中國一方面要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和雙邊自由貿易談判,稀釋TPP的排他效應;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立內需型經濟。從國家層面深入剖析和認識TPP中的創新標準和未來全球趨勢,才能做出與我國發展需要相契合,高度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決策。
【關鍵詞】TPP;戰略意圖;應對策略
一、TPP的產生與發展、內容及特征
1.產生與發展
TPP源起由新加坡、新西蘭和智利三國于2002年發起談判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A),協定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并于2005年7月簽署,同年8月文萊作為第四創始成員國簽署TPPA(即成“P4”),協定于2006年正式生效。2008年,美國高調宣布加入該協定談判,并于2009年11月提出擴大計劃,將其更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2009年,秘魯、澳大利亞緊跟其后加入TPP談判;2010年馬來西亞、越南也宣布加入TPP談判;2012年6月加拿大、墨西哥接受邀請加入TPP談判;2013年7月,美國積極將其“忠實盟友”日本拉入TPP談判。至此,TPP談判成員國擴大至12個。
2015年10月5日,TPP談判終于在美國亞特蘭大塵埃落定。新一輪“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部長級會議就TPP協定達成基本一致。談判各方同意大幅降低投資、貿易壁壘和確立新的商業規則,并希望以此為樣本重塑亞太乃至全球貿易規則。就在TPP達成協議的當天,奧巴馬在關于此事的聲明中毫不回避地講到:“我們不能讓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書寫全球經濟的規則。”中國作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國家,TPP協定的各項框架卻對中國有明顯的排他性,美國遏制中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的意圖昭然若揭。
2.內容及特征
(一)TPP的主要內容
TPP協議的內容總體上講,就是為了突破傳統FTA的現有框架,在成員國之間形成商品、服務以及投資等全方面的便利、互惠措施,達成協議內更加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議。各成員國共同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更大優惠并深入加強合作,其中最核心的是實現關稅免除,即成員國90%的貨物關稅立刻免除,所有產品關稅將在12年內免除。
(二)TPP的五個新特征
對TPP而言,缺少了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所謂的“全球貿易新體系”始終是“天缺一角”。同時,對中國而言,即使TPP對我國發出邀請,目前加入TPP的時機也尚不成熟,我國無法達到其提出的多種硬性約束,盲目加入無異于削足適履。與其他自貿協議相比,TPP的主要新特征及其對中國的極大挑戰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一,“零關稅”和“零關稅保護”的協定
TPP協議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關稅免除,成員國之間90%的貨物關稅將立刻免除,而所有產品關稅也將在12年內完全免除。近乎“免除全部關稅和取消一切關稅保護”的這一協定,是正處于產業轉型期的中國在短時間內無法接受的。在WTO的多邊貿易體制下,我國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整對部分行業實行出口退稅或補貼政策。而在TPP的協議框架內,國內企業將面臨著比入世時更為嚴峻的挑戰。
第二,“投資者-政府”的爭端解決機制
與WTO相比,前者只建立了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而TPP卻建立了多邊框架下的投資保護機制。TPP所提出的“投資者-政府”的爭端解決機制(ISDS),在法律上賦予了跨國公司對簽約國政府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一機制在保障跨國公司的投資權益的同時,也對簽約國的國家主權構成了實質性的挑戰。這一機制也因此成為TPP協定最具爭議的地方。
第三,提出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準入要求
TPP對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行為首次提出了嚴格規制,要求成員國對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轉型,并且要求在競爭中完全遵守市場法則。而在美國看來,中國的國有企業依靠政府的多種扶持措施,在參與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有非公平的先天優勢。國有企業私有化對我國公有制經濟占主體的所有制形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挑戰,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將可能面臨極大的市場排斥。
第四,改善勞工權益和保護生態的嚴苛規定
TPP協議要求改善勞工權益的嚴苛規定,對成員國提出了“突破自我”的艱巨任務,例如:要求越南在立法層面上允許工人成立不受政府支配的獨立工會。這意味著,越南的基層工會不需要加入越南政府支持的勞工聯盟,但他們將有權因為工資、時長及工作條件等問題進行抗議或罷工。另外,協議還要求成員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這些要求對于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難以適用于現階段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基礎之上的。
第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嚴厲措施
TPP重視和加強在專利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措施,目的在于防范并遏制在很多國家“日益蓬勃”的仿冒品制造市場,以期保護產權和推動技術革新等。但這卻給一直缺乏嚴格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山寨”王國,國內制造產業長期習慣于以“模仿先進”為生。隨著TPP協議的生效,仿冒產品將徹底被TPP12個成員國的市場拒之門外。這給國內仿冒企業帶來了致命的沖擊,一大批以“山寨”為生的企業將難逃倒閉的命運。
二、美國入主TPP的意圖
TPP協議制定的新規則實際上是美國利用其標榜的市場價值標準,吸引亞太多國加入其主導構建的“經濟北約”,以期達到打壓中國制造的市場競爭力,瓦解中國實體經濟的戰略意圖。
1.遏制中國,意在爭奪東亞區域主導權
二戰后,美國極力扶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在東亞地區的經貿往來使美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的增長。冷戰結束后,美國戰略中心東移,對中國奉行“遏制加接觸”的戰略。直至9.11事件發生,美國重關注反恐問題,暫時忽略了對東亞的關注。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衰減,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中國必然成為美國首要遏制的戰略對手。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曾表示,“美國在跨大西洋體系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在跨太平洋體系中也正在扮演同樣角色。”軍事上,美國不斷強化軍事防御同盟關系,與澳大利亞的達成永久駐軍和海空一體化戰略;經濟上,美國入主TPP,大力推行“美式價值”,拉攏東亞諸國,積極介入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美國遏制中國,爭奪東亞地區主導權的戰略意圖已經非常明顯。
2.淡化“東亞”,打造并主導“亞太”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積極推動APEC,以期加強亞洲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之間的聯系,同時,美國希望淡化“東亞”的概念,將東亞地區納入亞太合作的大框架下來,防止東亞諸國形成一個可與美國抗衡的強大經濟集團。
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先后建立了多個自由貿易協定,以東盟為中心形成了東盟+1、東盟+3等合作機制,推動了東亞經貿往來的快速增長。各種形式的合作機制不僅以經濟合作為主,同時拓寬至安全、外交、懷寶等領域。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日益成為這些合作機制的局外人,東亞的發展趨勢使美國更加難保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
3.舍棄WTO,打造全球貿易規則新平臺
美國多年推動的全球化進程,以WTO為具體的規則平臺。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證明,WTO平臺中的全球化規則已經不能由美國一手主導,美國認為自己一手推動的全球化,最大的獲益者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因此,美國高調入主TPP,以期建立一個超越WTO和傳統FTA形式的全球經濟規則的新平臺。
三、中國應對TPP的策略選擇
TPP因為美國的極力宣傳而顯得聲勢浩大,但對于當今的中國來說,TPP的陣勢早已不是15年前入世時的那樣難以招架,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也更甚當年。TPP成員國中,有不少既參加了TPP談判,也參加了RECP(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對于TPP的很多成員國來說,誰也離不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貿合作,中國是其極為重要甚至是第一大貿易伙伴。所以,TPP注定不會是鐵板一塊。
1.打破封鎖,稀釋排他效應
如何打破TPP網格化的經濟封鎖?一是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探索,比如上海自貿區;二是以雙邊自由貿易談判,稀釋TPP的排他效應。
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中國已簽署的雙邊自貿協定已經達到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西蘭、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此外,中國正在談判的自貿區還有5個,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自貿區、中國—挪威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斯里蘭卡自貿區。
2.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立內需型經濟
中國應該把推動產業升級,改善分配機制,建立內需型經濟作為當前的緊迫任務。
一方面,只有不斷提高國內需求水平和消費能力,改變長期以來經濟增長對凈出口的過度依賴,才能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充分依托并挖掘我國14億人口這一世界最大市場潛力,著力在改善分配機制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上下功夫,可以在兼顧公平、區別對待的原則基礎上,刺激國內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形成內需型經濟增長模式。
另一方面,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內外困境,勞動力、資源、環境等成本的比較優勢已經逐漸消失,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不但迫在眉睫。
3.順應形勢,積極融入新時期的發展趨勢
首先,我們要始終關注TPP的發展形勢,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評估,既要認識到TPP所帶來的挑戰和暗含的危機,也要看到其所反映的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和新機會。此外,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TPP的新規則與我國當前的改革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消極應對,反其道而行之,并不一定是符合我國利益。只有摸準時代脈搏,順應全球發展的新趨勢,突破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從國家戰略層面深入剖析TPP中的創新標準和規則,才能做出與我國發展需要相契合,高度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決策。
四、結語
全球一體化深度發展到今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愈加依賴也愈加復雜,已絕非某一超級大國能夠主宰全球秩序。任何一個全球性經濟合作組織都無法忽視或者排斥中國——這個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面對TPP,中國在采取措施稀釋其排他效應的同時,還需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在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知識產權等方面做出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鴻剛.美國的亞太戰略與中美關系的未來[J].現代國際關系,2011(1)
[2]金中夏.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化規則重構[N].第一財經日報,2015(4)
[3]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視角下的大國博弈[J].經濟視角,2012(7)
[4]沈銘輝.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國的視角[J].當代亞太,2012(1)
作者簡介:高銀杰,華東政法大學,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