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朗讀和默讀是小學階段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必須以讀為基礎,把它作為一項特殊能力來對待,將讀貫穿始終。
認清讀的訓練在整個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有助于我們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很好地通過“讀”來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下面我談談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在課堂上尋法導讀,靈活運用“以讀帶講”法的一些認識。
一、讀思結合法
讀書要有目標的。教師要學生讀書,讀前應提出明確目標,通過“讀”與“思”的結合,免除教師不必要的贅述。如教學《再見了,親人》時,重點應放在第一段上,教學時可采取“四讀四學”,一讀一學:默讀課文,了解這一段的內容;二讀二學:細讀課文,勾畫表現人物精神特點的詞句并加以理解;三讀三學:教師范讀課文要學生閉上體會想象,設計拍攝鏡頭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文章情節;四讀四學: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大娘忘我為人的精神及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這樣通過有層次的讀思結合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又通過朗讀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二、品味欣賞法
實踐證明,講解是分析,而朗讀則是綜合。是躍出文外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手段。對課文中一些文字優美,富有文采,能喚起人們美感的課文僅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體指導學生品味欣賞語言文字的“形”時,才能真正傳達出作者寄蘊的“情”。如支玉恒老師到南方執教《第一場雪》時,從學生心理入手,將讀貫穿課堂始終。他先引導學生對文章語言文字的內涵進行挖掘,然后通過指導學生注重讀中的輕、重、緩、急、虛、實、濃、淡等語感訓練,成功地讀出了雪勢之大、山村夜靜、雪景之美及人的情感。
三、創設情境法
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感最為強烈。根據教學的需要,有些課文可在朗讀之前或之時創設情境。如配樂、布景、配畫或投影片等給學生以強烈的真實感,從而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啟發他們觀察、思維、感受、表達,把學生引向智力開發區,喚起形象思維,從而理解課文內容。
四、反復朗讀法
朗讀是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對一些感情色彩非常強烈的句段,可采取學生反復朗讀的方法。如《凡卡》一文,凡卡在信尾一次次向爺爺呼救,話雖不多,卻包含著凡卡萬分痛苦的感情“親愛的爺爺,來吧!”讓學生反復體味,“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這些句子是凡卡對求生的呼喚,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不難把握文章的中心。
五、對讀法
對讀法就是通過師生間、男女間、小組間對一些特殊句段彼此對照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和邏輯感受能力。對讀與輪讀并不一樣。如教學《月光曲》,可采取男女生對讀法。女生讀出“輕柔和緩”部分,男生讀出“高昂激越”部分,以突出語調,相互體會語言樂感。也可采取師生對讀法,即教師讀現實部分,學生讀聯想部分,以幫助分清“事物與聯想”。對詩歌類文章,因其結構相同、內容相近,可讓學生分組對讀,領其含義,悟其意蘊。
六、分合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讀書的積極性。老是用一種方式讀書學生會有單調、乏味感。對一些結構特點比較突出的文章可運用此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可按總——分——總的方法讀。先齊讀第一段,再由兩名女生和男生分別讀山、水兩部分,最后齊讀第四自然段,使學生具體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七、破題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入手讀文,一邊讀,一邊破題,同步進行,題文結合,可以捕捉作者思路,抓住文章線索,既有助于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又有助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八、示范導讀法
范讀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集中體現,能夠披文人境動情,以美的表情,美的語言,把教師豐富的情感體驗直接傳遞給學生,這對誘發學生進行了深入的內心體驗,起著極為重要的導向和催化作用。同時范讀也為學生提供了朗讀的榜樣,學生對老師的朗讀看得著,聽得見,可以模仿、學習,師生共同參與,雙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創造融洽和諧,富有美感的教學氛圍,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尋法導讀、以讀帶講、以讀助講就是讀給講開路,用讀來協助講,要達到這個目的還需要教者把握好讀的時機,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效果,真正達到“以讀助講、以讀帶講”,減輕負擔、培養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建國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