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彤 李鵬飛
摘 要:“口述歷史”作為歷史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近年來,隨著史學觀念的轉變及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日益受到大眾媒介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它的出現,標志著史學研究的視野,已從單純文獻求證轉向民間社會資料的發掘,這即是世界歷史研究的趨勢,也是新世紀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新趨向。本文運用文獻綜述法分析口述歷史多樣化記述平臺的必要性及其意義,探討了如何構建口述歷史的多樣化記述平臺,旨在為我國口述歷史平臺的構建與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口述歷史;多樣化 ;記述平臺
一、引言
口述歷史,就是通過采訪歷史當事人,用文字、聲音、影像等手段記錄歷史,是記錄者與講述者合作的產物。口述史學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在中國,口述歷史的實踐早已存在。司馬遷寫作《史記》,就作過大量的口述采訪。上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學家為了進行民族識別,對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進行采訪,通過他們的口傳,了解他們的民族歷史。而口述史學成為歷史學的獨立分支,始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芮文斯教授。他1938年創意,1948年形成規模。華人教授唐德剛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從1957年參加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對流亡在美國的民國政要進行口述訪問。完成了《胡適口述自傳》與《李宗仁回憶錄》,承擔了對顧維鈞的采訪的一部分工作。他作口述歷史的實踐,對中國當代口述歷史的興起,產生了直接的推動。本文希望通過構建口述歷史的多樣化平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挖掘民間歷史史料,為更好地呈現歷史的真實面目,豐富歷史的內涵,作出一點貢獻。
二、構建口述歷史多樣化記述平臺的意義
1.保存精神文化遺產的方式
口述歷史,就是保存精神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方式。作品發表之后,在細節的真實性方面有時會受到批評和質疑,是正常的現象。人的記憶力是有局限的。口述者對往事記憶有誤,是很難避免的。他們在評價自我時,有所避諱,或有自夸的傾向,也是人之常情。作為口述史學的采寫者或整理者,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案頭工作和追問,盡可能復原歷史的真相,固然值得提倡。但有些真相一時說不清楚,或有歧義,先以忠于口述者原意的方式記錄下來,公之于眾,供別人討論比較鑒別,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口述者在講述自己的經歷,同時也是在評價歷史。我們希望看到深刻的歷史反思,但又不能苛求口述者對歷史都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加以反思。在這方面,還是應當有一種包容的態度。
2.將歷史還原給人民
就像保爾·湯普生所說的那樣,口述歷史,便是通過人民的聲音,把人民的歷史交還給人民。口述歷史家不能貪功,說歷史以人為本的觀念是由口述歷史工作所促成;實際上,人民的歷史觀,本身也并不是口述歷史的直接產物,而是歷史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歷史,也是人民的歷史。這一點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普遍性的歷史觀念。問題是人民的歷史如何書寫?在這方面,口述歷史的優勢與貢獻就十分突出了。口述歷史的工作宗旨就是要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而讓人民的聲音成為歷史學交響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找到歷史的根本
口述歷史以人為本,如此才能夠找到歷史的根本。傳統歷史學有兩大特征:一是以紀實為目標,即以事件的真實性作為研究者的追求;二是以說理性為原則,即歷史學的研究最終是要尋找某種歷史哲學的真理,例如歷史唯物主義對中國社會形態及其歷史分期,即所謂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的框架已經預設,歷史學家的工作就是往預設好的框架格子里填充事實。但這種做法很容易成為歷史學的一種異化力量,甚至有可能徹底扭曲歷史學的本性。追究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固然值得發揚,但若非以人為本,而只把人當作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和附屬物,那就有可能主次顛倒,最后走入誤區。
三、口述歷史的多樣化記述平臺的構建方法
1.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開展資源整合與引導工作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資源重復投入、史料挖掘未必深入”是構建口述歷史平臺的一個普遍問題。要解決資源投入分散、各自為政的狀況,不妨借鑒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非常重視口述歷史對國家、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其國家檔案館內設有專門的口述歷史中心,中心又設“檔案與口述歷史咨詢委員會”,積極鼓勵和協助社會各團體機構有計劃地開展口述征集與研究,并對傳播和教育計劃提供意見。所以,我們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從前期調研著手,繼而搭建起一個廣覆蓋的資源整合平臺,即便通過簡報的方式互通信息,也會起到很好的引領協調作用,從校園廣大青年群體擴大項目的影響力,成立青少年志愿者,從社會廣大公益人士和公益機構處申請基金扶持項目的進展。
2.吸引社會力量,創設“城市記憶”基金
城市對“口述歷史”的需求,在不同階層不同領域都有反映。除了文化部門之外,我們還看到,很多企事業單位也開始采用“口述”存史這一手段來充實完善自己的企業文化。民間自發編寫的各類回憶錄更是數不勝數。資源整合平臺的作用就是依托政府號召力,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并給予幫助。例如,香港亞洲研究中心的口述歷史檔案機構,憑借其精良的專業水準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有償服務。在北京,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崔永元公益基金、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攜手啟動 “中國口述歷史研討會項目”。該項目一方面開展“口述我的歷史,傳承精神財富”的視頻拍攝,另一方面也為其他民間口述項目的開展予以了資金支持。因此,創設“城市記憶基金”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政府統籌,民間出資”的口述存史模式在西方社會已為定式,在商業文明較為發達的香港、澳門也運作良好。基金會所吸納的資金,即用于民間城市記憶的日常搜集,也應專門設立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內容。
3.設立專門的展示平臺,創建開放的“城市記憶資源庫”
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西方社會公共史學日益強盛,學院史學日漸式微。公共史學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終極目的,而口述歷史被認為是達成公共史學的必經之路。在此理論指引下,我們可以創建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開放式“城市記憶資源庫”。
4.注重多媒體資源建設,創辦城市品牌電影節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因其更真實更直觀的特性,實現了文字圖片無法展現的效果。“口述歷史”同樣需要與時俱進。新時代下,影像資料的搜集整理是“口述歷史”的一大抓手,尤其是電視臺的新聞資料,應該發揮其史料作用,定期整理歸檔并對公眾開放。“口述歷史”多媒體資源建設在存史之外,也更易于形成品牌效應。
四、結語
作為尊重以口述者為視角的“口述歷史”多樣化平臺的構建,標志著當代史學研究的視野,已從單純的文獻求證轉向社會、民間資料的發掘。關注社會下層、“自下而上看歷史”的歷史學研究觀念的轉換和研究方法的更新,為歷史解釋的多樣性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成為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人。一方面從和口述者的訪談過程中挖掘珍貴又不為人知的歷史的其他層面,另一方面給廣大社會人群提供了擴大知識面,重新認識歷史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楊祥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透視[J].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00(03).
[2]汪琪.電影文化的口述歷史研究問題探微[J]. 電影評介. 2014(20).
[3]蒙麗靜.歷史與記憶之間——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第一屆口述歷史學術研討會綜述[J]. 當代電影. 2013(07).
[4]陳墨.史學之謎:真實性、口述歷史與人[J]. 當代電影. 2011(03).
[5]陶濤,林毓佳.口述歷史:在回憶中制造過去[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06).
[6]趙京梅.用鏡頭展現“口述歷史”的魅力[J]. 新聞與寫作. 2015(07).
[7]Ronald .J. Grele. Envelopes of Sound :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