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 王樹濤
【摘要】翔實介紹了語文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的培養過程,達到了陶冶情操,啟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情趣;培養
![]()
“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一種教育觀念,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學藝術也以其特殊的魅力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音節,深邃的語境,鮮亮的畫面,都可作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何營造審美的意境呢?
一、.激情是營造意境的一種手段
美是一種情感體驗,要使學生受到感染,走入美的意境中去,教師首先應對美有深刻的體驗,用充沛的激情,切中學生的興奮點,營造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
(一)導語。一般說來,課始五分鐘內,學生處于興奮的初始階段,呈上升狀態。5一巧分中學生心理維持興奮狀態。15一25分鐘內學生心里處于疲勞波谷,注意力下降。因此,導課環節成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充分利用學生課始五分鐘,利用學生第一興奮點,營造美的氛圍是必要的。如果導語的設計注入教師對美的理解,注入教師的激情,就容易進入情境,使學生“觸景生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氛圍中。
例如導讀冰心的《談生命》:生命是一個抽象的詞,同時也是許多活潑潑的現象。生命是那浩浩蕩蕩向東流去的一江春水,生命是那紅艷艷探出墻頭的一枝紅杏,生命是在車轍里歡快搖晃的棵棵小草,生命是黑色泥土中綻開的粒粒芽苞。同學們,也說說你目睹的生命現象,讓我們與著名作家冰心的散文《談生命》做一次交流,好嗎?這樣的導語,以充滿美感的排比句營造了生動的“生命”情境,這些情境極易喚起學生積極的對生命的體驗,能夠促發學生“說”的沖動,在學生說“生命”現象的同時,由物及人,由感性到理性,就可以很自然地進入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的教學環節中來。
(二)提問。好的導語可以讓學生盡快地進入美的意境,那么好的課堂提問更會延續這種美的意境。一個好的提問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提問具有導向性,具有引導學生思維向某個方向發展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從未知走向已知。如教學《愛蓮說》,文中寫到:“予讀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句的含義,可以提問“這難道只是在寫蓮花嗎?”這種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另一個方面,即對文字深層含義的理解。提問的導向性還表現為引導學生對下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因為課堂上往往十幾個問題先后出現,對前一個問題的解決,就為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提問好比是穿針引線,很自然的把上一個環節與下一個環節縫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語言是學生體會美的重要因素
教師的教學語言本身即可成為學生審美的對象,使之從中獲得審美感受,激發審美想象,豐富審美情趣,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朗讀語言。朗讀語言是一種高品位語言,它要求教師感情真摯、激蕩,音韻和諧優美,節奏錯落有致,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適合朗讀的散文、詩文、童話,這些文章豐富深刻的內涵單靠“講”是不行的,必須輔之以朗讀。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有一個精彩設計:在朗讀教學環節時,老師可問道:“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朗讀時應該怎樣讀呢?”有的學生說:“我們讀童話是應該有感情的讀,要配合人物的性格來讀?!庇械膶W生說:“童話里有人物、有故事,所以要充滿感情來讀?!边€有的學生說:“童話是寫給少年兒童的,應該用童音來讀?!崩蠋熆梢越铏C說:“可以這樣讀?!辈⒛M一種童稚的聲音示范課文開頭部分:“許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歡穿好看的新衣服,他為了要穿的漂亮,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衣服上去了·一”然后學生便快樂的大聲“用童音來讀”課文了。這樣,老師以自己的語言和范讀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引入到一個讀書和審美的佳境。
(二)演講語言。演講與朗讀不同,朗誦在于表達感情,演講在于闡明觀點。朗讀務必感人,適宜于抒情色彩濃厚的散文、詩歌;演講務必服人,適宜于議論性較強的說理文。比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最后一次演講》《談骨氣》等篇目就不適宜朗讀而適宜演講。講授《最后一次演講》,如果把課堂當戰場,把自己變成聞一多,怒視敵人,慷慨激昂的演講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更易于進入情境教育。
(三)表演性語言。表演性語言的特點在于它的虛擬性,揣摩人物心理,動用真切的語氣,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講授一些敘事性散文、小說時,師生如果都試著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分角色表演某些重要語段,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直接對話,活靈活現地展示人物性格,課堂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四)說書語言。凡聽過劉蘭芳、說書的人都被她的語言深深吸引,這就是說書語言的最大特點—引人入勝,扣人心弦。說書語言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把學生粘住。說書語言適宜于那些故事曲折生動的課文,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范進中舉》《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等等。如果教師能象說書人一樣把課文說一遍,不采用傳統的人物分析和情節分析的教法,那定會收到奇效。
教師語言的節奏如果能做到聲音清脆,吐字清晰,音調有高有低,語氣有強弱之別,語速有緩有疾,變化有致,那教師就能夠利用語氣節奏的變化使教學語言富于音樂美,從而調控學生的情緒與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令人高興的記憶是難忘的,在愉快的心境中最容易接受新知,因而教師語言應盡力生動幽默,讓“每堂課都有學生的笑聲”,在笑聲中營造審美的氛圍。
三、巧用音樂營造語文課堂美的意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藝術感覺?!弊怨乓詠砦膶W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聽配樂朗誦課文,可以品味課文意境,達到人境,進而調控情緒,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認知能力。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又會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審美的鑒賞離不開想象,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禁錮在文字里,但在音樂所展現的虛邀的世界里,人們的想象可以自由馳騁,思維更具發散性。例如學習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這篇課文,如果不配人音樂,朗讀的效果并不好,如果配入樂曲《沉思曲》進行朗讀,樂曲沉靜舒緩,如泣如訴,配上詩的旋律,詩的內容,學生的情緒會立刻調動起來,當讀到“總理啊,我們的好總理,就在這里啊,就在這里!”時,朗讀者的眼里噙滿了淚水,學生已完全融進了詩的意境里。我想,詩歌中所展現的總理的人格美,學生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
當然,音樂根據課文而選擇。如《春》選擇曲調優美,感覺輕松的樂曲;《紫藤蘿瀑布》選擇悠揚緩慢的樂曲:《安塞腰鼓》選擇高昂雄厚、讓人興奮、音色深遠、具有透明感的樂曲,都會使學生從緊張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在美妙的音樂中感悟課文內容,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人主動學習,感受到學習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必然有一顆美的心靈。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目的,實在是一條捷徑。
參考文獻:
[1]《吉林教育》201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