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王宇
摘 要:藝術是否可以被教,是教育界和藝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們看到很多藝術家出身自學,并不能否定同樣有很多藝術家出身于美術學院或者其他高等院校。不論是中國的還是歐美國家的藝術院校,都只是一個藝術學習的“中介”,我們不能因為很多藝術家是自學成才就否定藝術院校,也不能因為很多藝術家出身名門高校就否定自學之路,只是量有多寡而已。文章辯證地分析了“藝術是否可教”這個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教育;藝術家
0 引言
18世紀,美學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中,藝術教育有著兩種不同的含義。從狹義上看,“藝術教育”通常被理解為對藝術家或者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專業藝術院校或戲劇學院培養出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的作曲家、歌唱演員等。從廣義上看,“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核心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系統的藝術教育能夠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培養和健全人們的審美并促進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們的創造力。[1]
埃爾金斯的《藝術是教不出來的》這本書,被書評家們評價為“寫給學生和老師的機敏的生存指導”。其內容不是在論證“為什么藝術是教不出來的”,而是在講哪些東西是可以在藝術學院中學到的,哪些東西是在藝術學院中學不到的。此外,給予諸如基礎教育、理論教育等問題的分析和建議。但這本書還是提出了一個一直橫亙在胸的話題:藝術是否可以教?[2]
2 藝術到底可教嗎
當代中國有一個現象,相對比較成功的藝術家一般都會有美院的背景,他們大部分都畢業于美術學院,然而他們的技能和藝術修為是不是出自于美術學院呢?在20世紀80年代,從蔡國強到徐冰、從羅中立到陳丹青,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都不是教育所教出來的。但是,他們也都經歷過傳統的藝術教學,貌似這是一個悖論。那么,我們的藝術教育到底給學生教了些什么東西?藝術教育的意義在哪里?一個從小就有藝術天賦的人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藝術家,是因為他的人生閱歷、藝術天賦還是藝術教育的功勞呢?這也很難以評斷。筆者認為,要辯證地、客觀地來看這個問題,藝術既是可教的又是不可教的,取決于我們對藝術的認識、自己的閱歷等多方面因素。
3 藝術是可教的
3.1 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就是藝術,所以藝術教育對一個人的情感培養與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歷史上,藝術家都十分重視藝術對于人性的陶冶和凈化作用,強調通過教育來實現完美人格的塑造。我們通常所理解的藝術教育,不應該太狹隘,藝術教育應該是一種創新思維教育,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技法形式教育。藝術教育從業者的工作,就是通過簡單的藝術創作來傳達給學生一種審美與創新理念,作為數理化等傳統文化課教育的一種調和。[3]
3.2 藝術家已經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需要學習更多的技能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的Naren Barfield表示:皇家藝術學院的教學理念,除了強調學生必須具備獨立的創造性思維和非凡的專業技能外,還應當要學會團隊合作。現代社會,任何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藝術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還要具備更重要的團隊協作能力。相較于以往的藝術家,現在的藝術家更加懂得合作的價值,所以漸漸一些藝術團體開始呈現在公眾視野中,他們的作品不再是某一個藝術家的符號,而是一個團隊的符號,這群人可能有些人擅長創意、有些人擅長配色,從而制作出偉大的作品。藝術合作能力是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的方法來獲得的。
3.3 藝術載體的多樣化,要求藝術家不能只局限于畫筆
與以往的雕塑、石膏不同,我們手中用的蘋果電子產品、水杯等也同樣是藝術品。村上隆與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合作便是藝術與商業的合作典范,2003年他設計的櫻桃包產品在全球大受歡迎。2012年,草間彌生開始了與路易威登的商業合作,為品牌設計產品的藝術家的身份更像是一名產品設計師。在藝術載體多樣化的今天,藝術家的舞臺不再局限于畫布與石膏,藝術家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可能會爭取更多具有較強商業性的機會。但是,他們需要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就是藝術與商品理念能夠完美融合的思想,這套思想和方法是可以通過教育的方法來獲得的。
4 藝術是不可教的
4.1 藝術不是技能,所以藝術是不能教的,只能啟發
筆者認為,藝術分為技能基礎與藝術思維。基礎主要指的是技術層面,在美術學院用功畫上幾年畫,每個人都能把頭像畫得惟妙惟肖,經過顏色訓練,你也會把顏色搭配得很漂亮。藝術思維是一種悟性,是一種靈感,是獨有的,像創作者的指紋一樣獨特。漢堡美術學院院長馬丁·科特林說,學生可以被當做一個藝術家來培養,但卻不能被“教”。事實上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美術學院的學習生活僅僅是一個開始,在藝術思維層次上的學習是一個藝術家一生要做的事。“學習”的前提是你知道有一個特定的結論,比如說2+2=4,然后想辦法去證實它。然而藝術沒有結論,它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自己去感悟,但不能通過教授來完成,[4]不能單純地“學習”,而是一種“發展”。
4.2 教育不適應于藝術這種推崇個性化的學科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藝術的意義就是發現和創造美的東西,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趣味與創新。自然科學只能解決社會中的真假,但無法解決善惡與美丑,這正是藝術家所要解決的問題。茶道與喝茶的區別,在于茶道能夠從喝茶這一個簡單的過程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這種精神愉悅的前提,就是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獨到的、個性化的見解,這便需要藝術家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化的人生態度。我們希望孩子在小時候就接觸藝術,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培養出這種自由思考的能力。事實上,我們目前的藝術教育卻與藝術教育的本質相形漸遠。
5 結語
藝術是否可教?筆者相信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將來的教育界和藝術界可能會一直討論下去。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下結論的話題,好的老師對學生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啟迪”。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對學生灌輸那些固化陳舊的教材上的“定式”,應該更多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揮與釋放。這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應持有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有藝術家應有的自由精神。
參考文獻:
[1] 陳遷.藝術體驗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3).
[2] 郭菊梅.論大學生的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07).
[3] 胡天君.科學·藝術·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04).
[4] 楊勁松.失語——論藝術教育的當代境遇[J].美苑,2006(04).
[5] 陳旭光.藝術概念的形成與藝術的自覺意識及藝術學的學科歷程[J].中華藝術論叢,2008(00).
作者簡介:張明(1988—),河南信陽人,男,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動畫與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