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毓 王豐

摘 要:通過分析國家組建國家工程中心所寄予的期望值及國家工程中心對行業的帶動力,針對國家工程中心及企業在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環節中扮演不同角色,提出引入“眾籌”模式,通過“眾籌”這一嶄新的激勵方式,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路徑。進一步闡述了科技部組建國家工程中心的目標及國家工程中心這一創新主體的創新帶動作用。
關鍵詞:國家工程中心;眾籌;激勵
中圖分類號:F20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01-03
國家科技部組建國家工程中心,旨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加強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中心環節,加速企業生產技術改造,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為企業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供基本技術支撐。①因此,在明確國家工程中心定位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國家工程中心及企業的特點加以詮釋。運用“眾籌”中資本優勢的發揮應用及運作理念,為國家工程中心探索全新的發展模式,縮短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周期。探索市場與科技相互融合促進的新途徑,帶動行業的發展,促進國家工程中心的發展。
一、“眾籌”模式引入的必要性
(一)國家工程中心現狀及問題
截至2015年6月,全國共有30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涵蓋農業、材料、資源開發、能源與交通、制造業、信息與通信、輕紡、醫藥衛生、建設與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十大領域。對國家工程中心依托單位性質劃分,其中以大學、科研院所為依托單位的國家工程中心占63%,以企業為依托單位的國家工程中心比重為37%。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國家工程中心作為聯系科技與經濟的紐帶、科技與經濟結合新模式的探路者,其依托單位仍以科研院所、高校為主,其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從國家扶持層面分析,國家財政對國家工程中心發展資金支持力度、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近年來國家工程中心發展迅猛,涉及行業日益多樣化,專業細化性日益明顯。因此,國家財政的配套資金已很難滿足國家工程中心迅速發展的需要。經費渠道來源單一,后續經費支持力度不強,也成為制約國家工程中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工程中心經費來源分三個方面,即國家撥款、主管部門撥款、依托單位自籌。采取一邊組建一邊運行的方式,其中國家撥款用于購置工程技術研究開發、試驗所必需的先進儀器、設備及引進必要的技術軟件,專款專用。新添置的儀器納入統一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國家工程中心組建期為三年,三年期滿由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對其組建情況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予以正式掛牌運行。
中心通過驗收評估后,國家工程中心通過自身運行發展,獲得經濟效益,用于支持自身的發展,國家原則上不提供后續補助經費。只是每年通過評估對獲得優秀的國家工程中心進行一次性獎勵,而獲得獎勵資格的都是所屬領域中的翹楚。這種近乎“斷奶”的方式要求國家工程中心從市場要出路,向企業求生存。對于一些處于發展初期,前期基礎相對薄弱的國家工程中心,如何度過運行初期階段,進行平穩過渡顯得至關重要。面對運行初期科研經費相對緊張的問題,很多國家工程中心采取以依托單位名義進行科研課題申報。隨之帶來的問題是其研發方向必然受制于依托單位,自主性減弱,在工程技術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偏離,復制為另一個研發機構。以企業為依托單位的國家工程中心,通過企業的經費支持進行前期的工程技術研究,隨之帶來的問題是多會接受企業“訂單式”的研發任務,單純為依托企業研發服務,成為企業的研發機構,變為生產企業的附屬品。如何避免國家工程中心自主地位被削弱,增強國家工程中心的獨立自主性,走工程技術研究自我發展道路,這就需要從合作機制上進行創新設計。2015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持”。這為國家工程中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解決研發與市場脫節的矛盾
當前國內由科技向生產力轉化模式多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技術研發階段和后期成果驗證及市場開發階段。二者涇渭分明,只有在前期研發完成后,后期才進行介入,甚至于完成主體都不同。前期研發階段是研發機構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取得科研成果,經過實驗室階段驗證,通過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手段,獲得諸如新獸藥證書、專利授權等社會認證,我們將其稱為科研成果。隨之進入第二階段——市場驗證。通過與相關企業接觸,按取得的科研成果找尋市場需求點,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點不能完全匹配,于是便通過不斷改進、調整達到市場符合條件,通過在生產企業的試用、按市場需求做出相應的改進后才能稱之為產品。
將研發環節和市場開發環節割裂開來,隨之帶來的問題便是研發周期長,較易錯過市場需求的黃金階段,在試用市場推廣階段按市場需求進行調節,造成科研成本的浪費,使科研活動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科研主體因其自身特點,在尋找市場需求、市場轉化運作環節上不具備先天條件。往往會出現優秀的科研人員從事自己并不擅長的市場推廣,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至打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三)充分發揮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企業作為生產力創造主體,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消費終端,在對市場需求把握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說企業既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實施者,又是科研成果的消費者,更是科研成果針對的目標群體、衡量科研成果標準的制定者。科技研發人員面向市場其實質是面向生產企業。
研發成果的市場推廣是一項有系統、有組織安排的工作,需要不同部門之間有組織地相互配合,以及人力、物力等資源的調配。從組織形態來看,企業有完整的職能部門架構,市場推廣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推廣計劃和實施方案。此外,市場推廣執行力也是市場推廣的關鍵因素。企業有自己的營銷渠道和固定的市場份額占有率。企業的銷售人員可針對目標市場,進行有效推廣,穩定的目標群體是打開市場的前提條件。
(四)國家工程中心引入“眾籌”模式的可能性
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科技部、地方政府及中心建設單位共同出資搭建國家工程中心并通過驗收掛牌,隨后國家工程中心開啟自運行模式。科技部掛牌的國家工程中心不同于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下設的國家工程中心,這類中心沒有財政撥款,其發展資金需要自籌解決。
國家工程中心肩負提高行業工程技術水平的重任,一方面需要把創新成果轉化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另一方面需要迅速推廣出去,而最先接收新技術的一批企業迫切希望獨占新技術或享有新技術轉化帶來的收益。國家工程中心的特點與企業的需要使得“眾籌”模式成為可能。
二、“眾籌”模式的構建
(一)“眾籌”概念
“眾籌”作為全新的融資概念,通過依靠大眾力量,向社會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并獲得相應的物質回報。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國家工程中心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對“眾籌”這一融資概念進行創新性的改造。發揮研發機構和企業各自所長,縮短研發周期,提升行業工程化水平,實現科研—開發—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二)“眾籌”對象及分配方案
國家工程中心的“眾籌”對象分為兩部分,即面向內部研發群體的工作人員和目標企業人員。首先,針對國家工程中心內部以研發為主體的人員,研發人員作為國家工程中心科研創新的載體,是國家工程中心創新發展的靈魂,對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如新獸藥證書、國家發明專利等由專業的評估機構進行價格評估,將評估結果以智力成果方式入股。《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的企業,對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做出重要貢獻的技術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權激勵”。一方面促使研發人員由國家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角色轉變為研發成果的持有人和市場化的經濟受益者,看似簡單的身份轉變,對研發人員的激勵作用卻是驚人的。
當前,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的人才激勵機制源于政府政策和規劃,因此,存在著很多潛在的內部人才激勵機制改進權力不足和動力不足的問題[1]。因此,國家工程中心研發人員引入“眾籌”這一模式,有助于打破以往研發人員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的現狀,可以有效激發研發人員的動力。將工作視為終生追求的事業,通過自己的研發成果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這將是對研發人員最大的激勵。國家工程中心引入“眾籌”模式,以此不斷完善國家工程中心管理制度,通過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有助于國家工程中心研發人員自我價值的實現。
卡曾巴赫和史密斯在《團隊的智慧》中給團隊下的定義是,“團隊就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業績目標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因此充分調動國家工程中心各層次人員的積極性,除智力成果入股外,還可采用資金入股的方式。資金入股方式可以更為靈活化、多樣化,甚至可以采用組合配股等模式。促成國家工程中心更為開放、兼容的工作氛圍,形成自己的“中心”文化。通過不同的入股方式實現對人力、物力的配置調控。資金入股的比例可參考工作年限、工作職務、工作前景等因素進行差異化配股。
對外,充分面向市場,進入市場,區別于一般面向大眾的“眾籌”對象,國家工程中心的“眾籌”對象非普通的社會人員,而是所屬行業內大型生產企業,將客戶終端變為研發產品投資人,生產企業以共同開發人身份加入前期研發工作中,投入一定比例的研發經費,作為研發產品的第一批使用用戶,由企業對研發產品進行優先試用,以市場化的角度評估研發產品的使用價值,為國家工程中心研發人員提供第一手市場反饋資料,研發人員根據反饋意見進行技術調整,為市場用戶引入“眾籌”模式,使其由終端使用者轉變為合作參與者,由原有的市場“買賣”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
“眾籌”模式的引入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改變既有科研成果在面向市場后所需調整期,同時也有效避免了研發機構埋頭做科研,研發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背離的尷尬境地。引入“眾籌”概念的合作方式,產品一經推向市場即是熟化成果,即可大規模推廣應用。
在成果分配方面:企業作為投資人,投入一定比例的研發經費,作為第一批使用用戶享有評估使用價值及市場推廣的義務,擁有產品的優先使用權及一定優惠比例的產品轉讓費用,也可享受其他企業一定比例的轉讓收益,分享未來的利潤。
(三)研發“眾籌”模式的價值邏輯
區別于以往的“眾籌”商業模式,研發“眾籌”模式的核心邏輯是“加強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周期,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該邏輯是層層遞進關系,即成果發現、成果契合、成果共享三個層面。如圖1所示。
研發“眾籌”模式的構建及流程如圖2所示。
今后的投資模式將是更多的投資人介入產品研發的過程中,成為過程的參與者,甚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再只是單一的受眾。
三、研發“眾籌”模式的優勢
(一)研發經費來源多元化,促進科研事業發展
研發經費作為科研事業發展的基石和助推力,對科研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科研經費的來源主要以國家、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為主,財政來源渠道單一,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研發過程中引入“眾籌”方式,研發過程中由企業提供研發經費,為研發人員提供多種資金來源渠道和更為快捷的資金來源方式。
(二)促進模式創新,加強產學研結合
研發“眾籌”模式不僅是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更是促進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模式。突破了生產企業只能被動地作為市場受眾的傳統模式,使投資人參與到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產品試用、產品推廣等階段。研發人員與企業人員因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職業目標,可以對研發項目從不同角度、不同階段提出觀點和意見,發揮各自優勢所長,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的互動拉近了市場距離,實現了針對特定群體的“私人訂制”,有效降低了研發成果和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市場風險,最終達到1+1>2的效果,形成雙贏的局面。
四、研發“眾籌”商業風險及解決方案
科技創新是一項以科研人員為載體的創造性腦力活動。在沒有形成一定的物化成果前,很難對其進行界定并形成法律保護。因此在企業參與研發成果試用等階段容易出現行業泄密等一些涉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問題,我國法律目前對相關領域的問題沒有完善的法律條文對其制約,很多方面還屬于法律模糊地帶。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引入第三方等專業人員,對項目進行備案,對項目發展的不同階段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針對企業提供研發經費的監管,也應引進第三方監管機構,確保研發經費合理、有效使用,保障投資方的資金使用安全。雙方引入監督機制,有效規避了知識產權、資金安全等方面的風險,為雙方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未來發展及政策建議
“眾籌”這一發展模式,因其資金來源具有多樣性,有效解決了當前融資難的問題,因其組織的靈活性,投資人也可成為其管理、發展、創新的主體,因投資人專業背景、行業優勢的多元性,因此“眾籌”這一模式因創新性、靈活性迸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必然成為創新發展的主體模式。國家工程中心“眾籌”模式區別于其他針對社會大眾的對象,只針對特定群體,提供訂制化的“眾籌”模式,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為今后國家工程中心的模式創新提供了借鑒。但是,當前“眾籌”模式在我國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比較滯后,制約“眾籌”模式向規范化、規模化、健康化的發展。希望從國家層面上能給予相應的法律規范。
參考文獻:
[1]文魁,吳冬梅.激勵創新:科技人才的激勵與環境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2]范家琛.眾籌商業模式研究[J].管理縱橫,2013(8).
[3]胡吉祥,吳穎萌.眾籌融資的發展及監管[J].證券市場導報,2013(12).
[4]王勝洲.基于價值鏈理論的商業模式設計與優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5).
[5]周瓊瓊,何亮.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歷程與現狀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