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入
摘 要: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中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而民族精神又集中表現在紅色文化上。陳永貴帶領大寨人民敢于跟窮山惡水做斗爭,重新改造山河,改變貧困面貌,一步一步成為中國農業生產戰線的一面旗幟。本文針對當前社會上廣大干部群眾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缺失,重現陳永貴形象,并厘清陳永貴在農業學大寨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陳永貴;農業學大寨;作用
中圖分類號:K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42-02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當時國家大背景的影響下,由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及大力支持,新聞媒體的助推作用,加之陳永貴本人獨特的個人魅力,使得陳永貴和大寨村成了紅太陽照著的一顆新星。陳永貴個人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就其影響再次重現陳永貴形象,弘揚民族精神,弘揚紅色文化。
一、20世紀中葉我國農村集體化的客觀需要
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國農業由于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在這種形勢下,國家領導人急切需要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但又拿不出更多的資金去支持農業[1]。正在這時,毛主席了解到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陳永貴帶領著村民以自力更生精神將“七溝八梁一面坡”的窮山溝改造成“層層梯田米糧川”的事跡[2]。毛澤東一直認為自力更生是立國之本,所以認為大寨事跡符合他的思想,符合黨的優良傳統,符合歷史潮流,同時反映了廣大農民強烈要求擺脫貧困的愿望。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提倡農業學大寨,大力提倡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二、陳永貴本人的特質
西裝革履是一種風度,而陳永貴的白頭巾對襟褂再加那一臉憨厚的笑,也是一種風采。他不懂成語典故,也不知哲學為何物,卻可以在臺上侃侃而談幾個小時,從容不迫,條理分明。
陳永貴既有個性,又有艱苦奮斗的農民本質,是革命精神與個人雄心的結合。陳永貴有威,威在他有能耐,威在他一身正氣上,所以大家都服他。陳永貴以昔陽大寨為軸心四處演講,一有空就往昔陽跑,再用昔陽大寨的經驗去指導別的省。文帝重賈誼之才卻不用賈誼之策,只怕除了怕傷害權貴的利益之外,還因為下面沒有幾個好典型[3]。可在當時全國都在走工業化道路時,依然推廣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是有其時代局限的。
光到處講,還不足以把大寨精神落到實處。他的另一手是連人往外送,向全國各地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干部。有人說,陳永貴利用手中的職權,讓他的鐵哥們兒飛黃騰達。我卻認為他不拘一格選人才,敢把基層干部往縣委級的位子上推,敢作敢為。不要看人家升到了什么職位,而要看他們干的是否正確,是在位置上干,還是在位置上貪。共產黨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世襲的爵位,能者上,勇者上,廉者上,勤者上。將相本無種,泥巴腿子當縣里的頭兒又有什么不可?堯要把寶座讓給許由,許由卻跑到河里洗耳朵,只有視職位為肥缺者才只看見寶座上的光環。
但如果說他那樣做完全是被逼無奈,也不符合事實。大面積地鼓吹學大寨,報紙和中央領導人號召學大寨,畢竟只能達到有限的目的。如果派出一支人馬四面開花,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而昔陽出的干部已經在他的熏陶下,都已有了陳永貴的風格,已經陳永貴化了。
1953年,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引下,陳永貴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帶領著大寨人艱苦奮斗,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敢于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生活。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陳永貴帶領著大寨人憑著一股實干苦干精神,實現了糧食的連續10年增長[3]。
1965年9月,山西省委批轉了陳永貴在省委二屆一次會議上的發言,給他總結為“四不倒精神”:困難多,難不倒;災害重,嚇不倒;成績大,喜不倒;榮譽高,夸不倒。
1966年9月,陳永貴作為中阿友好代表團成員,隨團對阿爾巴尼亞訪問。至此,陳永貴和大寨的形象在中國已經人盡皆知。同時也可以看出,由于毛澤東的認同,大寨的地位已經不同于一般的典型,成了紅太陽照著的一顆新星。陳永貴用他的大手,使這塊貧窮的土地變成了億萬人仰望的月亮。
三、新聞媒體成為助產婆
國內乃至國外新聞媒體都對陳永貴及大寨做了大規模宣傳,使得人們對大寨和陳永貴耳熟能詳。
1963年,陳永貴頂住了災害的打擊,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可是這不等于掃清了一切障礙,八月地方上遭災,九月縣里開黨代會,選舉縣委委員。陳永貴抗住了大災,為“一大二公”的好處取得了佐證。接著省里將陳永貴接去,請他在太原的講壇上做報告,大張旗鼓的宣傳;同時從縣里到晉中地區再到省里,一份份材料往上報,省里的負責人再向中央報。中共山西省委號召各級黨委黨組織學習大寨藐視困難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風格。
1964年2月10日,以“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作為《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通欄標題,并專門配發了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榜樣》,同時要求全國各地學大寨[4]。全國的信件如大雪般飛向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從周恩來帶著阿爾巴尼亞代表團到大寨后的第二年九月,陳永貴就作為中阿友好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了阿爾巴尼亞。他到任何地方都帶著大寨人的眼光,看那里的地,看那里的水,看人家的種子怎么樣,回來就在自己的地里實驗。陳永貴還作為中國的副總理,出訪墨西哥,墨西哥早就將他的畫像印出來,歡迎的人們每人舉著他的免冠照,同時在全國放映電影《大寨田》。
1965年8月,坦桑尼亞報紙宣傳中國大寨的巨大成就,《山西日報》不失時機地以《大寨村,自力更生的典型》為題,報道這一消息。
四、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寨和陳永貴的支持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陳永貴,支持大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大寨這個山村便已成為山西省的典型之一。
到大寨的有多少領導人?有多少名人?除了當時知名的以外,還有多少以后出名的人物?要統計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帶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大寨,有的是真心來取經的,也不可否認,有的僅是因為毛澤東“農業學大寨”那句話來的,為的是在炫耀時能說一句“我到過大寨”。去的大人物越來越多,他們的足跡又成了大寨一景。
陳永貴創造出了奇跡,吸引來這么多中外游客也為他創造出了另一景觀,他的內心應是滿足的。老百姓是這樣,領導人又何嘗不是這樣?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汪東興;副總理李先念、鄧小平、陳毅、李富春、張勁夫;政治局委員鄧穎超;解放軍高級將領;文學家巴金;科學家錢學森;數學家華羅庚;其他還有侯寶林、郭蘭英等等。他們一批一批地到來,召來了更多的人物[5]。全國第一次農業學大寨時,毛澤東甚至要政治局的人都到大寨去,當時江青、陳伯達、姚文元等等都來了。
周恩來三訪大寨,也體現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寨的重視。1965年5月21日,周恩來和李先念陪同阿爾巴尼亞政府經濟代表團訪問大寨,在昔陽,在大寨,人們衷心歡迎的不僅是外賓,還有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介紹了大寨,肯定了大寨。陳永貴主持召開了大隊支部會議,省長也列席參加。陳永貴在會上激動地說:“總理指出大寨的林業和水利沒有上去,這就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總理對吳家坪的批評實際上批評了我。因為我是大寨聯隊的黨總支書記。”第二天,山西省長衛恒在大寨聯隊總支會上說:“現在大寨已不是一個中國問題,而是成為世界性的了”[6]。
毛澤東在聽取第三個五年計劃問題的匯報時又說:“農業投資不要那么多。農業要靠大寨精神。你給他錢,他搞得不好;你不給他錢,反而搞得好一些。農業靠大寨,工業靠大慶”[7]。1965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又說:“農業還是靠大寨精神。”1966年8月12日,經毛澤東同意的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提出:“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加強政治思想工作”[8]。
毛澤東很重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可以轉變為精神,精神也可以轉變為物質。農民群眾一旦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業生產力。正是由于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精心扶植與大力宣傳,“農業學大寨”運動得以迅速在全國開展。
五、結語
農業學大寨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更是農民特有的辛勤與智慧的結晶。陳永貴帶領著大寨人民敢于跟窮山惡水做斗爭,重新改造山河,改變貧困面貌,積極為國家生產糧食,一步一步成為中國農業生產戰線的一面旗幟。
參考文獻:
[1]王家進.淺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山西省委對大寨精神的總結[J].中共黨史研究,2010(11).
[2]郭寧虎.大寨精神的現實意義[J].先鋒隊,2012(16).
[3]許艷紅,蘇芝軍,杜學武.大寨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探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4]邢海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究[J].青年與社會.2014(1).
[5]董華英.山西大寨村生態與經濟互動發展模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6]張化.一九七五年農業學大寨會議與農業整頓的要求[J].黨的文獻,1999(6).
[7]段存章.夢回大寨——我在大寨十三年[J].采寫編,2010(4).
[8]程敬恭.山西的革命精神及時代價值[J].黨史文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