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星亮 李彥濤 李秋榮
摘 要:文章從當前視頻公開課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困境著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視頻公開課;慕課;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1-0038-04
一、視頻公開課建設的問題與困境
無須諱言,慕課的興起,以及自2012年“慕課元年”以來全球各大知名高校的積極響應和慕課建設的高歌猛進,確實對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產生了“海嘯”般的沖擊,甚至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1]。這場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教學創舉,也由此被認為將醞釀一場顛覆性的教育革命。但此言不免過于夸大了慕課的影響,也是對慕課缺乏充分認識、理性反思的又一次過于狂熱的情緒化表現。
目前來看,對于知識介紹性的課程而言,慕課
(MOOCs)確實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但似乎并不太適用于需要深入討論和展開分析的課程(鑒于網絡在線的自主學習情境與特點,即便開展在線討論和答疑,補充翻轉課堂教學,恐也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面對大規模的在線互動需求,一方面教師團隊的身份限制使得難以實現真正的教師共享,另一方面也必然會因分身乏術而難免流于形式),而這類討論式課程恰恰是視頻公開課本應建設的側重點和關鍵所在。然而,由于對視頻公開課存在的既有認識誤區,加以網絡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隨著慕課熱的興起,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和發展難免會滋生出四面楚歌、美人遲暮之感。
(一)固有問題
從2011年11月9日我國高校首批大學視頻公開課上線以來,截至2015年7月,大學視頻公開課上線課程已達898 門。從已上線的視頻來看,絕大部分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或者211和985大學所申報且經過層層遴選才脫穎而出的,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知名度都非常高。但從網上課程的實際情況來看,門可羅雀的課程不乏其數;而很多課程雖然點擊瀏覽或選課的人很多,但真正看的人很少,而能堅持“學習”完課程全部內容的則更是寥寥無幾[2-3]。從學習效果來看,李孔文基于西部高校的一項調查也發現,認為效果較好的學生合計只有40.9%,而認為效果一般的占49.5%,認為效果不好或者沒有效果的占9.6%[4]。
究其原因,正如很多研究者所指出的,譬如錄制質量太差、技術應用不當、PPT喧賓奪主或過于粗糙、課程內容設計欠妥、授課形式過于僵化等等[5-6]。概而言之,最為突出的就是課程建設的精品意識不強,甚至不乏一些支離破碎、濫竽充數的課程[7]。很多課程由多名教師主講(譬如,西南交通大學的“走進時代的列車”課程多達8名主講教師,吉林大學的“改變世界的機器——汽車科技發展”課程主講教師也達7人),講授風格迥異、講授水平相差甚遠,課程內容的連貫性以及整體質量很難保證,有掛羊頭(打著某個名師的招牌)賣狗肉之嫌。
但筆者認為,更根本性的問題還是在于:一則,強調名師授課,卻忽視了名師課堂的真正價值所在;二則,過于強調課程內容的知識含量,卻忽視了學習的主體性,
尤其是交互性,學習效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三則,缺乏對網絡學習特點的辯證認識,過于強調學習的自由、自主和便捷,卻忽視了受環境影響的學習自覺、自律問題,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重要影響。此外,還存在課程的建設目的不明,對受眾對象界定不清,以及核心價值、附帶價值和輻射價值混淆等課程建設定位上的諸多問題。
總體上,就目前情況來看,視頻公開課似乎更多地成為了學校和教師用來提高知名度的攀比或評獎的工具,而實際的網絡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也少有人關注和過問。雖然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教學的改進,本無可厚非。但是,和多媒體課件的建設與評獎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同,視頻公開課并不是實體課堂教學所必需的,而僅僅是針對網絡教學的一種資源共享——如果不能確保真正的精品化,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起不到相應的教學實效或示范效果[8],那么其價值就要大打折扣,而其在教師精力和經費等資源上的耗費就有務虛、浪費之嫌。
(二)慕課的沖擊與挑戰
首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慕課之所以如此強烈地挑動著各國、各高校的教育神經,如臨大敵,根源在于潛藏的話語權危機,以及教育機構的引領地位。正如諸多研究者、觀察者所指出的那樣,慕課教育的落伍,將面臨著話語權爭奪的失敗,以及能否在開放教育趨勢下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幸存[9]。誠哉此言,但也不能泛而論之,更不該一切向慕課看齊地唯慕課化!所幸已有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辨析,從側重實際教學成效和因地制宜、因需施教來看待與借鑒慕課的革新性價值,提出了側重發展本地化慕課的建議。譬如香港大學MOOCs執行主席郭予光教授在接受《開放教育研究》的一次采訪中就指出,從教學內容上,MOOCs和SPOCs(私慕,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側重不同,MOOCs更趨向國際化,偏向知識的普及,而SPOCs則更注重結合具體教學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10]。
其次,如果就教育而論,那么應該讓“教學成效”作為衡量教學優劣的唯一標準,或者終極標準!而不是迷失于各種技術的新穎奪目,理念的繽紛時尚。教育,是百年大計,容不得忽悠!教育,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切忌盲目攀比與翻筋斗。而且,“教學成效”應該是教與學的相得益彰:如果單方面地強調學的成效,則教難以為繼;如果過于追求教的受益,則本末倒置。就此而言,當前,無論是視頻公開課,還是慕課(包括SPOCs),都有所偏廢,需要引以為戒。事實上,雖然近幾年國內外慕課快速發展,然而學習中斷現象嚴重。雖然一門慕課的注冊人數動輒幾千,甚至上萬,但真正完成學習并獲得結業證書的人數非常少[11]。而這種現象與視頻公開課網絡學習現況,如出一轍[12] 。
毋庸置疑,慕課的“易及性、優廉性、靈活性、交互性”不僅對傳統的實體課堂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也確確實實地讓原先因缺乏充分論證而一哄而上的視頻公開課建設所存在的問題更加凸顯,倒逼著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起來和直面以對,重新回到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目的、價值和方法的討論上來。但慕課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亦不容忽視。因此,如何相互借鑒,揚長補短,有機結合并借鑒慕課理念與技術,辯證看待實體課堂、視頻公開課與慕課的關系,厘清各自的價值、特點和相應問題,是進一步建設與發展好視頻公開課的前提和關鍵所在。
二、加強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策略
(一)慕課對視頻公開課建設的啟示
面對慕課的沖擊,很多研究者指出,慕課的顛覆性在于其“大規模”、“公開”、“易及”和“普及”[13-15]。但在筆者看來,這與視頻公開課其實并無多少本質上的差異。究其根本,其實并不在于教育理念(公開、廉價、便捷)上的區別,而在于具體的教學理念和支持理念。
對于視頻公開課與慕課的差異和優劣,既有的一些流行認識過于表面。不少人認為,視頻公開課,只是課堂搬家,將課堂通過錄像搬到了網絡上,受眾看到的是名師給他的學生上課;而慕課,則是課程搬家,是通過精心設計的網絡教學課程,受眾是在聽名師給自己講課。一是看課,一是聽課;一是給他的學生講,一個給自己講。似乎優劣高下頓現,毋庸置疑。實則不盡然。
這種認識混淆了兩種課的目的,想當然地相提并論了。視頻公開課的建設,本應是基于分享的共享,當然要以他的學生為主體導向,目的是課堂分享;而慕課本來就是為了網絡學習而建設的網絡課程,其目的是教師的共享(并不是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課程共享)。這也是曾經的慕課倡導者和先行者的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米切爾·鄧奈爾(Mitchell Duneier),在其“社會學引論”慕課課程風靡網絡(僅僅一年時間,選課學生遍布113個國家,多達4萬人),風頭正勁之際,毅然宣布退出慕課的根本原因——教師不能共享。想必米切爾敏銳地意識到了,教師共享而不斷演化的一個最終結果,必然是教育機構的塌陷和知識的單一化或標準化。事實上,這也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們聯名給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寫公開信拒絕其“正義論”慕課的根本原因與憂慮所在[16]。而一旦失去校園和校園文化的根基,以及知識的差異化和創造性,“教育”最終也就無從談起。人們最后所能得到的“教育”,也就只有淪為市場化了的標準化知識商品的購買與消費了。
這對于我們反思視頻公開課的建設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不應該過于強調名師講授的知識,而應該突出名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思路,以及對學習過程的有效介入與促進。就此而言,慕課的知識傳授特性決定了其受眾針對的主要是學生;而大學視頻公開課的受眾則兼顧了學生和進修教師,甚至可以完全以教師為主。對網絡學習的學生受眾而言,這種次生教學方式,不僅更為生動具有吸引力;而且其精心組織的師生互動、深入討論,一方面能有助于受眾在聽課過程中不斷培養思考意識,另一方面也能讓相對深奧、枯燥的內容經由師生討論的呈現而變得易于理解和吸收。對于進修教師受眾而言,這樣的視頻公開課,則不僅是備課時的資料參考、教學參考,更是綜合教學能力學習提升的最佳途徑(且不局限于各自的專業課程,因為教學能力具有相應的普適性)。
也因此,聽名師給他的學生講課,不但不是視頻公開課的缺陷,反而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視頻公開課的核心競爭力(價值)恰恰不是“視頻”,不是“公開”,甚至也不是所謂的“名師”效應,而當是“師生共同授課” 的次生教學方式——基于實體課堂的教師與學生的教學互動、討論,而更深入、充分展開的授課方式(對學生受眾而言)和授課示范(對進修教師受眾而言)。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要素在視頻公開課中的價值,而不是把它當成“擺設”。這恰恰是目前視頻公開課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建設中最為人們所忽視的地方。
(二)更新視頻公開課建設理念
“視頻公開課是課堂搬家,慕課是課程搬家”的認識雖然強調了學習主體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學習的情境性。聽名師給自己上慕課,相比看視頻公開課中的名師給他的學生講課,確實更有主體感,但未必就能由此產生足夠的吸引力而提升教學效果。實體課堂上的學生豈不是更有主體在場感,現實情況怎樣呢?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在視頻公開課的建設中有機結合慕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理念和課程設計技巧,來充分調動實體課堂的活躍性和增強網絡視頻課堂的吸引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果。至于“視頻公開課的建設,應該注意對教師的包裝,培養教師的鏡頭感和表現力,以增強視頻課堂的吸引力”等類似的建議[17]。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同樣是由于對視頻公開課的真正目的和價值所在缺乏深刻理解的想當然,南轅北轍。
能否具有足夠吸引力,一方面在于內容,一方面在于教師;但更重要的則還在于教師與學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教與學的互動關系,也即具體教學過程的展開。如果不能形成這種良性互動關系,那么不論是傳統實體課堂、網絡視頻公開課,還是慕課以及私慕(SPOCs),都無法保證教學效果。于此,實體課堂才具有真正的情境性優勢,教師和學生可以即時地面對面交流和深入討論(是否這么做則是另一回事),而這恰恰是慕課即便通過在線討論技術也無法彌補的致命缺陷。因此,對于視頻公開課而言,真正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在實體課堂教學中借鑒慕課的設計理念,加強優化這種師生互動的組織和設計,使得受眾在視頻公開課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入戲的狀態,能通過模擬他的學生的角色而一定程度地“身臨其境”。
結合前述,視頻公開課課堂上的學生這個要素就需要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了,而這恰恰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能力的關鍵。因此,視頻公開課的建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知識的講授,而應該更多側重于基于知識講授而展開的師生互動和研討式教學。同樣,名師或者名校的師生課堂的真正吸引力,也不在于其知識的含金量和教師的身份,而在于其傳播知識的方法、基于知識的思考和相應的師生交流、研討碰撞出的火花。對于教學而言,知識是客體化的,知識的講解才是主體化的。客體化的知識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是非常便捷就可以獲得的,不足為貴;主體化的講解才是獨一無二的,彌足珍貴的。
(三)厘清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目的與價值
進一步建設視頻公開課需要在反思目前已暴露出的問題基礎上,重新審視課程建設的目的和價值,明確自身的定位。在筆者看來,視頻公開課應該揚長避短,突出課堂分享與資源共享目的;而不是與慕課盲目競逐,提供網絡課程,拓展網絡教學。這既是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目的所在,也是其所能發揮的價值所限。就視頻公開課的課堂分享與資源共享而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價值、附帶價值和輻射價值。對其不同層次的價值也必須有相應的正確認識,不可混為一談,并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進行有機協調,力求相得益彰。
視頻公開課的核心價值主要是與實體課堂的教學分享相對應的。在核心價值方面,從學生受眾角度而言,一是感受名師風采,二是重點內容的學習和難點的釋疑解惑,三是實體課堂的互動、討論的引導與啟發、示范效應。因此,相比一般的實體課堂教學,視頻公開課的建設應該更注重在實體課堂教學中對各個知識環節的設計和安排,既要確保結構完整,又要力求清晰突出,以便于學生按圖索驥,擇其所需。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則需要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對重點和難點部分進行精心設計;而對可能存在的疑惑之處,則可以通過實體課堂的互動和研討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其思考,同時還能由此拓展細節性的分析,增強講解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師生互動、研討的過程,不僅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時也能激發受眾的參與感,增強身臨其境的效果,從而使受眾真正體會到名師課堂的價值。從教師受眾角度而言,希望通過視頻公開課學習借鑒的主要是名師的授課風格、內容的組織方式和互動設計等等,也因此其核心價值在于經驗傳承、教學示范和榜樣作用。
與資源共享相對應的則主要是視頻公開課的附帶價值。一門設計、制作精良的視頻公開課不僅能提供優質的課堂教學分享,還應該具備優質的資源共享功能。從學生角度而言,這種資源共享,可以作為一種輔助課堂,有效補充其由于所在學校相似課程教學的不足而導致的知識缺失。從教師受眾而言,則可以作為其備課的最直接相關又便捷的資料來源和方法借鑒。
此外,視頻公開課的建設過程本身還具有一種輻射價值,即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的錄制來了解自己的上課情況,通過對授課具體細節的自我審視、反思,而發現問題與不足,不斷提升教學水平與技巧。有鑒于此,即使不以建設視頻公開課為目的,也應該多鼓勵教師參與實體課堂的教學視頻錄制,甚至可以將其作為一種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的制度性、常規性要求。教學視頻的錄制,不但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也能幫助其積累視頻課的錄制經驗,從而有利于更多的精品視頻公開課脫穎而出。就此而言,這也是為視頻公開課建設的精品化做好了基礎性的儲備。而且,與慕課建設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經費不同,常規教學視頻錄制的花費極為有限。
當然,在明確視頻公開課建設目的與價值的基礎上,還必須具體結合課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完善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時
時貫徹精品化建設的意識,才能真正做好一門優秀的視頻公開課。歸根結底,要確保在質量上達到視頻公開課的“精品化”,真正建設出目的明確、定位準確、設計合理、效果明顯的精品視頻公開課。這不但需要認真總結和分析,審時度勢;更需要辯證看待實體課堂、慕課與視頻公開課的關系,厘清各自的價值、特點和相應問題。同時,由此也能激發對于視頻公開課和慕課熱的冷靜思考,辯證地看待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深入認識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身教而不是言傳(客體化的知識傳輸),理解教學的核心在于教與學的主體性和情境性的互動。這無論是對于視頻公開課建設、慕課建設,還是實體課堂的教學都能提供非常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顧駿.借力“慕課”,推動中國教育更快前行[N].中國教 育報,2013-07-19.
[2]劉廣,鄭重.中國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的現狀、特點與發 展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2,(10).
[3]范建麗.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現狀與發展探究[J].現代 教育技術,2014,(2).
[4][5][8]李孔文.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應用現狀的調查研 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7).
[6]張凱,陳艷華.大學視頻公開課示范效應分析與思考 [J].中國遠程教育,2013,(1).
[7]宋建功,馮文全,張冀中.基于i理念視頻公開課制作的 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2,(6).
[9]張男星,饒燕婷.“慕課”(MOOCs)帶給中國大學的挑戰與 機遇——訪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J].大學:學術版, 2014,(1).
[10]王娟,藍敏.MOOCs建設的實踐與未來——訪香港大學 MOOCs執行主席郭予光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5,(3).
[11]方旭.MOOC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開放教育研 究,2015,(3).
[12]李小剛,馬德俊.我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建設中的問題及 其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12,(7).
[13]賀斌.“慕課”:本質、現狀及其展望[J].江蘇教育研究, 2014,(1).
[14]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
[15]張鷙遠.“慕課”(MOOCs)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 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16]REICH R.Much Ado About MOOCs[EB/OL].[2013-06- 13].http://bostonreview.net/us/much-ado-about- moocs.
[17]李小剛,馬德俊.我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建設中的問題及 其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