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杰 梁國瓊 陳秀琴
518110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中心醫院
?
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循環的影響
孫秀杰梁國瓊陳秀琴
518110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中心醫院
摘要目的:探討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于術中循環穩定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選擇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80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均予以傳統輸液治療,進行術中補液;研究組均予以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實施膠體液沖擊使每搏輸出量(SV)最大化,確保容量處于理想狀態。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循環相關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的SV以及心輸出量均有所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的SBP,DBP,MAP均有所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需用血管活性藥輔助患者4例,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總入量及去甲腎上腺素用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輸入膠體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失血量、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以使患者的心臟前負荷處于更加理想狀態,其血流動力學更加平穩,有利于患者預后。
關鍵詞目標導向液體;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心血管反應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5.024
髖關節置換是一種替代人體骨關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在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中,老年人比例較大。針對老年患者而言,其自身心血管系統功能較弱,術中實施有創操作加之應用骨水泥等,將導致其血流動力學發生劇烈波動,風險較大。水電解質紊亂是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充足的循環血容量確保患者在圍術期具有較為平穩的血流動力學的有效手段。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FT)通過液體負荷使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最大化,從而提供理想的容量狀態[3]。部分研究證實,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作用[4]。我院積極探索研究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于術中循環穩定的作用和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臨床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67~83歲,平均(75.6±5.2)歲。ASA分級Ⅱ級56例,Ⅲ級24例。術前合并高血壓病42例,糖尿病14例,高血壓病合并糖尿病6例。在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的前提下將患者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SA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血壓、心電、脈搏以及血氧飽和度等,在局部麻醉狀態下實施橈動脈穿刺[5]。妥善連接好F1oTrac/Vigileo監測儀,準確記錄患者的外周動脈心輸出量(CO)以及每搏輸出量(SV)。所有患者均統一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在其蛛網膜下腔予以重比重羅哌卡因12 mg,將麻醉平面維持在T9水平以下。(1)對照組患者均予以傳統輸液治療,進行術中補液。(2)研究組患者均予以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實施膠體液沖擊使SV最大化,確保容量處于理想狀態。在患者入室后,以每小時4 ml/kg速度輸入乳酸林格液。在10 min內予以200 ml膠體液(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實施沖擊,如果SV迅速升高≥10%,則表明前負荷過低。在這種情況下予以重復液體沖擊,直至實現SV的升高控制在10%以內。對兩組患者血液實施監測,當其收縮壓(SBP)≤90 mmHg或者其平均動脈壓(MAP)≤60 mmHg時,則給予血管活性藥物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確保患者的血紅蛋白(Hb)≥100 g/L、紅細胞壓積(HCT)≥0.30,心率(HR)控制為60~100次/min。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循環相關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SBP,DBP,MAP,CO及SV;同時將兩組患者的術中出入量以及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V及CO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V及CO情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V及CO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BP,DBP,MAP變化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BP,DBP,MAP變化情況比較
注:兩組患者手術前后SBP,DBP,MAP變化情況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術中血管活性藥應用以及液體出入量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中血管活性藥應用以及液體出入量情況比較±s)
注:1)為χ2值,2)為t′值,3)為t值
3討論
GDFT屬于圍術期液體管理理念,通過調節液體負荷確保圍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實現最大化,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容量狀態。該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圍術期潛在的血容量不足或者過量,可以有效改善術后轉歸。研究證實[5],在圍術期實施GDFT,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惡心、嘔吐以及腸麻痹等并發癥發生率,可以有效縮短住院時間以及ICU觀察時間。
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的SV,CO均有所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GDFT與傳統輸液相比,可以使患者的SV趨于最大化,從而確保容量狀態更加理想。兩組患者術后的SBP,DBP,MAP均得以有效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相關指標的下降原因可能與患者接受麻醉后交感神經阻滯、血管阻力下降、靜脈回流減少所致的SV減少有關。研究組需用血管活性藥輔助患者少于對照組;研究組總入量及去甲腎上腺素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輸入膠體量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可以使患者的心臟前負荷處于更加理想狀態,其血流動力學更加平穩。
參考文獻
[1]林紹立.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4,23(1):35-36.
[2]蔡華海,楊方濤,鄭小啦,等.液體治療對老年全髖置換圍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5):609-611.
[3]沈文振,吳安石,岳云.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循環影響的研究[J].北京醫學,2012,34(8):644-647.
[4]李寶永,閆曉燕,張柳,等.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在脊麻全髖關節置換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11):1726-1729.
[5]李艷珍,曾凱,朱小峰,等.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老年高血壓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21(11):1071-1075.
(本文編輯陳景景)
(收稿日期:2015-05-28)
孫秀杰: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