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
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以及對互聯網的應用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標。教育作為一種了解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方式,其作用主要是影響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興趣。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將學生的教育以灌輸的方式來完成,學生被動性始終存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原理較為抽象,沒有實物講解必然存在著難度,因此要提高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效率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
一、建構主義內涵特征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的教學中就是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它強調的是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中主動的參與學習,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不斷的更新改變的,在動態化的演變中,人也要適應性的加以改變,服從人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提高課堂效率。
建構主義主要特征表現在主體性以及發展變化性。主體性是從學生個人來說的,學習是學生個人的活動,教師只是一個外界的因素,并不能起決定作用。因此課堂需要從教師向學生轉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發展變化性是指知識的更新狀態,知識框架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人的學習就是不斷的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這也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建構主義突出這兩點,將學生作為主要的參與者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二、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從建構主義視角來談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白教學的現狀,只有明晰現狀中的問題才能夠準確的實現對課堂的建構。當前的課堂一直是按照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展開。教師根據課本來安排自己的授課任務,但是授課的任務主要依賴的是教材,盡管互聯網已廣為人所知,但是互聯網基礎技術知識還是很少被人所了解的。一方面,教師在授課中嚴重依賴教材脫離實踐案例,造成課堂無效率,另一方面,教材版本老化,信息未能及時更新。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在教學中一般都是作為一種公共必修課來安排的,由于其地位以及教學方式等多種原因,學生并未對其產生興趣。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逃課曠課的現象,這對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干擾。
三、建構主義視角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出現一些不利于改善教學質量的現象主要是由于該課程的獨特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指導教學,直接向學生講授理論,對于一些理論層次高的學科而言,本無可厚非,但是應用這種模式于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就會出現錯位的現象。因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下才會能夠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從建構主義角度來改革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正是對這種理念的體現。
首先,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應用在生活中能夠帶給人方便,而學生在生活中接觸 的也較多,但是對計算機的相關理論卻不是很熟悉。建構主義要求教師能夠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向學生展示相關問題的答案,從相關的案例分析入手來加強學生對實踐的感知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以問題為觸點來實現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的目的。
其次,教師需要對整個課堂進行優化設計,突破傳統課堂中的呆板固化結構模式。建構主義主要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傳統教學中強調的是教師作用,這兩種方式完全是相反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發揮輔助的作用,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起來,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當然對這種課堂還是需要教師有完善的教學任務計劃,在教學任務框架內學生可以實現小組的互動式學習,教師就能夠幫助學生相關知識的補充與完善。
最后,教師需要能夠建立相關的學習平臺,實現信息的分享,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計算機文化基礎作為一種基礎學科,知識上理論性必然會很強,而對計算機的使用上是完全不必要對理論知識的考慮的。因此只有加強對理論與實踐上的結合,才能豐富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
建構主義下,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被完全的釋放出來,這對傳統課堂是一種轉變,而要使這種轉變發揮出實效就需要教師能夠積極的發揮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課堂設計。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最大化的提高課堂效率。
[課題:安徽三聯學院2015年校級質量工程教改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題編號:15zlgc027)]
(作者單位:安徽三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