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斌
摘要: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擁有諸多的優勢,其中主要的就是對于國外先進教育資源的引進,增強國內高職院校的實力,對學校的影響力進行擴大,很明顯,這對于國內的職業院校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但是機遇和挑戰往往是并存的,所以職業院校在緊緊抓住機遇的同時要勇敢地接受挑戰。本文者對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國際交流與合作;教育資源;師資隊伍;提升
0 引 言
從我國目前的形勢來看,為了發展壯大高職院校,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傾向于國際交流與合作。但是需要承認,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迎來的不僅僅是千年不遇的機遇,更多的是嚴峻的挑戰。抓住機遇并勇敢地迎接挑戰是高職院校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時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1 高職院校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發展狀況及其定位
我國的本科院校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資源相對豐富,競爭力也不斷地在增強,但是和其相比,高等職業院校卻做的遠遠不夠,高等職業院校在運轉的過程中缺乏充足和優秀的教育資源,國內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都相當低下、師資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從微觀來講,這不利于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優秀技術的人才,但從宏觀上來講,這將不利于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的影響甚至是取決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所以,對于當前的高等職業院校來說,解決上述問題是當務之急,而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協作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和重要舉措。
(1)資源是學校的基礎和重要保障。當前我們國家的高等職業院校缺乏充分和優秀的教學資源,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難以和本科院校以及國外的高等院校相媲美,而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會對于各種高職院校的資源予以深入的開發。
(2)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實現課程的快速改革和專業的建設,增強學校的知名度。
(3)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夠推動學校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機制與普通本科院校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但是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高職院校主要側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怎樣培養出專業的人才是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需要向國外發達國家院校學習和了解的。
(4)高職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專業性的技能人才,而不是培養毫無針對性的人才,這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因此,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學習國外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方式,實現對人才的針對性的培養。
2 不同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于什么狀態
目前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可分為三種狀態:
(1)步入正軌。河北省內有百分之十的高等職業院校在較早的時間內成立專門部門,到現在已經成立國際交流學院。
(2)起步階段。其中有絕大多數的高等職業院校,已經意識到了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已經成立了單獨的外事部門,主管通常是院長,而且已經不斷地開辦各種各樣的交流與合作活動。
(3)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百分之三十的省內高等職業院校將外事活動放在學院辦公室,科員負責外事活動的具體工作,而決策的進行則是由科員上報主任,再由主任上報主管院領導。不難發現,這種層層匯報的方式使得工作復雜化。
3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階段遇到的瓶頸問題
在初始階段,高等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開展相對容易和便捷,雖然如此,某些學校打著學術交流的大旗和口號變向出國旅游,一段時間之后這種現象甚至可以用“蔚然成風”四個字來形容,中共中央出臺了專門的法規和政策治理上述不良現象,在制度的規定下,上述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解決,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所以其進行并不是十分順利和容易。需要出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對策來促進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4區 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多種形式地吸收他國先進經驗,保持自身的特色
筆者曾經跟隨我省的某高職院校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其主要環節包括以下幾點: (1)學校領導人的互訪,進行學生的交換,學者和教師定期進行相互的訪問,并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
(2)合作辦學項目申報。挑選出學校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專業,并通過和國外院校合作舉辦某專業專科辦學項目,最終實現對生源的吸引。
(3)合作開展科研資源。包括開展課題研究;免費使用實驗室以及有關資源。這項活動在高職院校中并不是十分常見。
(4)共同享有教育教學資源。即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以及教學信息等。
(5)留學生教育。選擇出本學院最具特色的專業,以此吸引外國留學生,與我國學校開展交流。
5 發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戰略與機制
5.1 戰略
(1)課程體系趨于國際化。高職院校對一些具有國際通用標準的課程予以增設,對雙語教學加強開發,力爭做到用英文講授專業課程。
(2)師資隊伍國際化。英語是世界性通用語種,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一點,因此,高職院校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教師,特別是強化其英語知識和交流能力,學校要不惜一切代價打造一支具有豐富綜合知識的團隊,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增強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3)辦學模式國際化。要想使國內高職院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賦予辦學模式以國際化,采用合適的教學管理模式,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通過上述方法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4)打造高職院校自身特色專業,增強競爭力。高職院校只有創建自身的特色,才能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順利實施,帶動整個學校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與進步。
(5)建立健全學校的管理機制。外事部門是聯系國內外院校的紐帶,也是影響師資力量、辦學實力、學校形象的關鍵要素,因此,要通過建立健全學校管理機制促進高職院校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5.2 高職院校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發展機制
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遵循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律,堅持“開闊國際視野,引進優質資源,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增強交流能力,擴大國際影響”的原則,以圍繞提升院校綜合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為目標,通過開拓國際化領域、創新國際化合作、提高國際化水平、完善國際化體系的戰略舉措,進一步充實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內涵。
5.2.1 以交流項目為渠道促進學生學習、實習、就業國際化
逐步拓展交流學生合作院校,積極開辟新的交流渠道,創新長短期交流項目,加大與國外相關教育機構的學生互派互訪力度,使得交流學生的總體規模擴大,形式多樣化。
一是積極鼓勵學生走出國門進行國際校際交流,到海外體驗學習,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國際交流能力、國際化從業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二是加強與海外機構合作,不斷開辟新的實習研修基地,拓展多種實習合作項目,鞏固交叉實習、實習就業、訂單式培養等合作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更高質量的國際化實習研修平臺,拓寬學生海外實習渠道,積極促進學生海外就業,堅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促進國際范圍的校企合作,輸送學生參與海外實習、就業項目。
5.2.2 以“引”“培”結合為原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
(1)提高“外引”效益。貫徹“擴大范圍、提高層次、以我為主、擇優選聘、保質保量、寧缺勿濫”的原則,加大國外智力引進力度,做好外國專家的聘任、管理與服務工作,形成改善師資隊伍結構、促進師資隊伍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2)提升“內培”質量。健全和完善教職工出國管理辦法,建立穩定的人才培養和派出體系,加大公派海外學習、友好學校長短期交流力度并形成穩定機制,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優良、適應教育國際化需求的雙語師資隊伍。
6 結 語
要想促進高職院校的長遠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高職院校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國際交流與合作,并且將其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來開展,在高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之下,高職院校將會獲得更多更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促進學校改革的深化,使得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得到大幅度的擴展,最終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嚴丹虹.高等院校外事工作亟待新的突破[J].云南教育,2002(30):88-89.
[2]周登蓮,董興.對現代職教體系建構芻議[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