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存慶 孔令光
(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檢驗科,浙江 溫州 325300)
?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和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相關性
鄭存慶孔令光
(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檢驗科,浙江溫州3253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和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的關系。方法選擇老年精神障礙患者211例(精神障礙組)和老年健康者211例(對照組)作為研究對象,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其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韋氏記憶量表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進行檢測,比較不同基因型精神障礙患者韋氏記憶量表結果及P300結果,比較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P300結果。結果三種基因型患者的理解記憶分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基因型G/G組的理解記憶分高于基因型T/T組和基因型G/T組(P<0.05),基因型G/T組的理解記憶分高于基因型T/T組(P<0.05);三種基因型患者的聯想分、經歷分、順數字廣度分、倒數字廣度分和總數字廣度分之間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障礙患者中,基因型T/T組、基因型G/G組和基因型G/T組P300各位點的波幅和潛伏期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Fz點,精神障礙組N1、N2和P2的潛伏期均高于對照組(P<0.05),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N1、N2和P2的波幅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障礙組P3的波幅和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Pz點,精神障礙組N2、P2和P3的潛伏期均高于對照組(P<0.05),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N2、P2和P3的波幅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障礙組N1的波幅和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和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韋氏記憶量表評分及P300結果相關,神經調節素1基因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認知功能;神經調節素1;P300
認知功能異常在精神障礙患者中比較常見〔1,2〕,神經調節素1基因和精神障礙有一定關系,神經調節素1基因和認知功能的生物學紊亂也有一定關系,神經調節素-1基因參與神經膠質稀薄和神經元的增生和分化等的調控,參與突出傳遞神經元的可塑性,和記憶學習等認知功能有關〔3,4〕。本文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進行研究,探討認知功能和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溫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年齡70歲以上精神障礙老年患者211例(精神障礙組)和體檢中心70歲以上老年健康者211例(對照組)作為研究對象。精神障礙組男114例,女97例,年齡(77.35±6.34)歲,對照組男110例,女101例,年齡(76.37±5.61)歲,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性別和年齡比較沒有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聽力障礙者,患有癲癇、帕金森病等神經病者,檢查資料不完整者。
1.2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測定采用韋氏記憶量表進行測定,韋氏記憶量表包括:患者經歷、聯想記憶、理解記憶、數字廣度等方面,對量表各個項目進行計分。
1.3P300測定將四導肌電圖/誘發電位儀(購自丹麥維迪公司)的電極置于Fz和Pz點,通過耳機給予聲音刺激,用ERP的N1、N2、P2和P3反應實驗者的認知功能,記錄各點的波幅和潛伏期。
1.4基因型測定神經調節素1 SNPrs2954041基因型的測定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進行檢測。根據基因型測定結果將其分為基因型T/T組、基因型G/G組和基因型G/T組。

2結果
2.1基因型判斷基因型電泳結果顯示:基因型T/T顯示33 bp、35 bp和131 bp片段;基因型G/G顯示62 bp和130 bp片段;基因型G/T顯示33 bp、35 bp、131 bp、62 bp和130 bp片段,因33 bp和35 bp片段比較接近,131 bp和130 bp片段比較接近,因此基因型G/T顯示為3個片段。見圖1。
2.2三種基因型精神障礙患者韋氏記憶量表結果比較三組基因型患者的理解記憶分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基因型G/G組的理解記憶分高于基因型T/T組和基因型G/T組
(P<0.05),基因型G/T組的理解記憶分高于基因型T/T組(P<0.05);三組基因型患者的聯想分、經歷分、順數字廣度分、倒數字廣度分和總數字廣度分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圖1 各基因型電泳圖
2.3三種基因型精神障礙患者P300結果比較精神障礙患者中,基因型T/T組、基因型G/G組和基因型G/T組P300各個位點的波幅和潛伏期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種基因型精神障礙患者韋氏記憶量表結果比較±s,分)
與基因型G/T組比較:1)P<0.05;與基因型G/G組比較:2)P<0.05

表2 三種基因型精神障礙患者P300結果比較±s)
2.4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P300結果比較在Fz點,精神障礙組N1、N2和P2的潛伏期均高于對照組(P<0.05),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N1、N2和P2的波幅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障礙組P3的波幅和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Pz點,精神障礙組N2、P2和P3的潛伏期均高于對照組(P<0.05),精神障礙組和對照組N2、P2和P3的波幅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障礙組N1的波幅和潛伏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神經調節素在神經系統、乳房和心臟等多種組織中均有分布,是傳遞細胞之間信號的一種蛋白質,神經調節素能夠和ErbB家族成員結合,激活細胞傳導通路,引起細胞增生、分化、凋亡和黏附等反應。神經調節素1是神經調節素中的成員之一,在神經系統、乳房和心臟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神經調節素1 mRNA富含于皮質椎體細胞、海馬、浦肯野細胞等多種細胞中,神經調節素1約1.4 Mb,位于8p號染色體上,神經調節素1基因可以編碼多種蛋白質,功能比較廣泛,參與細胞間信號傳導、神經細胞前移、突出發生、神經傳遞、膠質細胞的分化發育等〔5〕。神經調節素1和精神障礙的發生有關,少突膠質細胞的生長分化需要神經調節素的參與,神經調節素發生缺陷,容易發生突觸的不穩定,神經-肌接頭突觸的穩定需要神經調節素的信號傳導,神經調節素1在星形細胞的發育中也發揮重要作用,能夠誘導蛋白質的合成,影響神經突觸的強度和穩定性,神經調節素1對神經細胞的遷徙也有調節作用,精神障礙存在突觸可塑性缺陷,神經調節素1對LTP的誘導有抑制作用,LTP和學習記憶功能關系密切,神經調節素在皮層和海馬中廣泛存在,參與突觸的可塑性,這一突觸的可塑過程受到損害將會引起記憶功能障礙,神經調節素1基因突變常有認知功能的異常〔6,7〕。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多存在有認知功能障礙,主要表現有選擇性注意、短時記憶、信息處理、工作記憶、執行功能以及學習功能等認知缺陷〔8,9〕,認知功能的測驗方法主要有韋氏記憶測試、計算機迷宮測試、威斯康星卡片測試、語言流暢性測試等多種方法。P300是以丘腦-皮質系統為主,前額葉在警覺注意的情況下控制目標的定向行為對腦干產生時相抑制,P300是皮層活動的結果〔10~12〕,和認知的復雜過程有關,是感覺、知覺、學習、記憶、理解、判斷等多種心理過程變化的電位反映〔13,14〕。本文結果顯示神經調節素1基因多態性和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韋氏記憶量表評分及P300結果相關,神經調節素1基因對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有一定影響。神經調節素1在特定的突觸基因表達中發揮重要作用,突觸前神經元和突觸后靶物質中存在正反饋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的基因異常可以引起大腦發育、新陳代謝的異常,并可以引起神經發育缺陷、人格缺陷以及認知記憶等方面缺陷,神經調節素1對認知功能的異常有一定影響。
4參考文獻
1Allnutt SH,Ogloff JR,Adams J,etal.Managing aggression and violence:the clinician's role in contemporary mental health care〔J〕.Aust N Z J Psychiatry,2013;47(8):728-36.
2Nikolaidis G.Indeterminacy of definitions and criteria in mental health:case study of emotional disorders〔J〕.J Eval Clin Pract,2013;19(3):531-6.
3Gambarotta G,Fregnan F,Gnavi S,etal.Neuregulin 1 role in Schwann cell regulation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o promot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J〕.Int Rev Neurobiol,2013;108:223-56.
4Checkley W.Neuregulin-1 as a potentially novel biomarker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Eur Respir J,2013;41(2):259-61.
5Kukshal P,Bhatia T,Bhagwat AM,etal.Association study of neuregulin-1 gene polymorphisms in a North Indian schizophrenia sample〔J〕.Schizophr Res,2013;144(1-3):24-30.
6Chesworth R,Downey L,Logge W,etal.Cognition in female transmembrane domain neuregulin 1 mutant mice〔J〕.Behav Brain Res,2012;226(1):218-23.
7Taylor SB,Taylor AR,Koenig JI.The interaction of disrupted type II neuregulin 1 and chronic adolescent stress on adult anxiety-and fear-related behaviors〔J〕.Neuroscience,2013;249:31-42.
8Banner NF.Mental disorders are not brain disorders〔J〕.J Eval Clin Pract,2013;19(3):509-13.
9Stahl SM.The last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DSM):replacing our symptom-based diagnoses with a brain circuit-based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illnesses〔J〕.CNS Spectr,2013;18(2):65-8.
10Farwell LA.Brain fingerprinting:a comprehensive tutorial review of detection of concealed information with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Cogn Neurodyn,2012;6(2):115-54.
11Throckmorton CS,Colwell KA,Ryan DB,etal.Bayesian approach to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data collection in P300 spellers〔J〕.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13;21(3):508-17.
13Campanella S,Bourguignon M,Peigneux P,etal.BOLD response to deviant face detection informed by P300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arameters:a simultaneous ERP-fMRI study〔J〕.Neuroimage,2013;71:92-103.
14Spronk DB,Veth CP,Arns M,etal.DBH-1021C>;T and COMT Val108/158Met genotyp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300 ERP in an auditory oddball task〔J〕.Clin Neurophysiol,2013;124(5):909-15.
〔2014-12-09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
基金項目:溫州市醫藥衛生科研項目(2014A06)
通訊作者:孔令光(1976-),男,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分子診斷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9-222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9.084
第一作者:鄭存慶(1975-),男,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分子診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