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凱
[摘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影響我國發展的關鍵,但是由于教育機制還存在著固步自封、難以突破等問題,創新能力的培養依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因此,應該在充分認識我國教育機制存在弊端的基礎上借鑒國外一些優良的教育方式,大膽改革,為培育順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而做出不懈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77-02
一、創新的內涵
創新(Innovation),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曰“創,始也。”新,則是與舊相對。創是始的意思,所以創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其核心在于“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創造從來都沒有的事物。適用于現代的解釋一般來講是指為了發展的需要,人們運用已經獲得的信息,從而突破常規,產生或發現某種獨特的、新穎的、有價值(包括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興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動。
中國未來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利用幾年時間,將一個從幼兒園開始直到高中,已經習慣于接受灌輸式教育的學生轉變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斷激發他去尋求創新、積極努力奮斗,最大化地表現出優秀的職業水平,最終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要想學生具有創新能力,首先教師要敢于改革創新教育體制。
二、創新教育在國外的開展狀況
(一)在教育理念上,樹立以人為中心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主流教育觀
國外比較重視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對創新素質的教育,而且起步也比較早。比較典型的是美國,美國的高校教育有著比較自由教育的傳統,而最主要的是其歷來重視所培養人才的創造性。到1998年,哈佛大學就已有38名畢業生和35名教師獲得了諾貝爾獎,是目前世界上創新人才培養最成功的大學之一。
(二)增強學生對開發創新能力的認同
通過組織課外娛樂活動、課堂趣味教學、科學實驗等,尤其是一些有意思的科學技術活動,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影響學生,慢慢地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先天因素固然會影響到創新能力,但是,后天在學校的學習以及在社會的磨煉和個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尤為重要的。在教育學生理解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后天性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性,讓他們逐漸增強為祖國繁榮昌盛、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創造財富的光榮感和責任感。
(三)調整授課內容,突出創新精神
要注重學科間的交叉,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文科和理科相互滲透。如英國劍橋大學開設科學哲學系、科學史、藝術史系和建筑等。在教學方法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好方法。如活躍課堂教學,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組織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提高其科研動手和創造能力;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外、校外活動相結合;注重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
三、我國創新教育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創新教育培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缺乏創新觀念和意識,即使有了創新意識,也不會合理利用現有的條件
有的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只是扮演了知識承受者的角色,學習目標單一——就是學會老師教授的內容,卻不肯動腦去思考如何活學活用,如何舉一反三,如何推陳出新。更不用說進行創新思考了。另一方面,學校也未必能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新條件,老師的教育也是填鴨式的,即使有條件,由于學生的不積極,往往也導致本已局限的現有條件不能合理被學生利用,導致學生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愈感茫然,最終更不愿意向經驗豐富的老師或同學請教了。
(二)知識面狹窄,限制創新性思維發展
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大學生的想象力慢慢豐富起來,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由于缺乏社會實踐性和知識面狹窄及應用不靈活,使他們在考慮問題時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創新思維單一,往往呈直線式,也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有創新的熱情,但缺少創新的技能
通過平時的學習和老師的引導,大學生有了創新的熱情,但是由于所學知識的局限和社會了解的不全面,導致不知如何利用這些創新的思維和熱情,沒有既定的創新目標,不能夠有針對性地學習創新技能,這種創新熱情是短暫的、不系統的,最終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四、應對策略
綜上所述,針對以上問題,擬提出如下應對策略:即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上,高校應該大力推廣實施創新教育,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為最終目的,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提高教師隊伍創新培養理念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中教師隊伍基本都具有博士學位,在知識的深度上并不差,但是很多教師忽視了拓展知識的廣度,科研思路受到限制,導致創新理念不足。教師自身都不重視創新,那些創新型的學生自然不能得到認同,僅有的一點對創造的興趣也會不斷衰減殆盡。
(二)營造良好的高校創新氛圍與創新環境,拓展學生創新思維,擴大知識面,為創新教育創造一切便利條件
高校的創新能力建設是決定創新拓展空間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應鼓勵學生開拓創新,擴寬知識面。高校畢業生最終還是要走向職場、步入社會的,所以創新教育要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加強學科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畢業生。
(三)高度重視創新教育培養,設置創新教育課堂,加強實踐動手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技能
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特色專業的優勢,有側重性地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創新思維和方法,鼓勵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意識地布置實踐創新型的試驗和作業,加強與企業合作,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創新的重要性。廣大學生經過科研創新實踐的磨練,科研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姚玉環.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因素及改革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08(08).
[2]劉寶存.美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與本科生科研[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
[3]雷金屹.國外創新教育的啟示[J].科學教育論壇,2005
(15).
[4]王發棠,韓曉惠,盧琦[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7).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