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英
摘 要:如今屬于經濟、文化、科學等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對于中西方文化來說,經濟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并且在經濟學的各個領域,中西方的文化結合都有一定重要的意義。關于西方的傳統經濟和中方的傳統經濟有一定的區別,西方在文化上本身比較傾向于唯心主義,所以在文化傳統上比較趨向多元化;經濟也是,西方經濟主要分為兩大方面,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相對而言,中方經濟形式則主要偏向于政治化,中方經濟在此也對西方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方經濟學;文化與經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關系
經濟學雖然是社會科學門類中的一種,但是其研究的具體方向也可以說屬于科學領域,因此經濟學領域研究富有科學性,科學領域的研究有時間的推移和發展,根據對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發現,其發展過程也有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學領域如今屬于一項科學,因為其研究過程秉承著公平、公開、公正,擁有一定的客觀性,沒有人文主義色彩.在早期經濟學的研究方式十分單一,而且,其研究方式僅僅局限于經濟學的研究,并沒有和其他領域有所關聯,因此也導致了經濟學研究處于一個一成不變的狀態。延伸到如今的中西方經濟發展,中西方雖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針對主流的經濟發展趨勢仍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一、關于中西方經濟發展的背景
(一)西方經濟發展背景
其實在本質上,中國的經濟學領域中有西方經濟學的影子。對于西方經濟學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兩種經濟形式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西方經濟學自發展到今天已經經過了200多年,其經濟形式的創造經過了很長的研究過程。在最開始,研究者執著于如何利用經濟學創造財富,于是在西方創造了早期的流通領域,并且科學家也承認了經濟與財富的某種聯系,這一思想在西方的傳遞比在東方傳遞的更久遠。在這一階段代表科學家首次以重商主義的思想提出了勞動價值論。慢慢的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進行產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于是在該階段出現了所謂的真正經濟學,也就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學思想。起初亞當提出了國富論,提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把經濟學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移到了生產領域,進而豐富了經濟學思想,使之處于一個自由的狀態,但是這種經濟學思想比較禁錮:希望政府不要干預經濟的發展。亞當之后,西方經濟學主要屬于古典經濟學,其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即經濟學家認為勞動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價值由勞動決定。但是在此基礎上,該時期有經濟學家提出了反對思想,提出了所謂的邊際效應,認為價值來源于消費者,所謂的經濟也必須有一個標準,這種潮流稱為邊際革命,于是出現了一定的思想誤區,關于價值和經濟的關系也出現了混亂。之后阿爾弗雷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二者并不沖突,在他的觀點中,將邊際效應和生產成本論結合,對主觀的價值論和客觀的價值論做了個折中,古典經濟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之后在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十分迅速,但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遇到了停滯不前的大問題,問題一度沒有解決,經濟危機一觸即發,出現了很明顯的邊緣效應即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在這個問題面前,出現了很多經濟學說派,并且分別提出了對眼前危機的看法,后公共選擇學派勝出,提出理論觀點公共選擇的主體是公共選擇者的行為研究。以上基本上是西方經濟學領域發展至今的一個發展背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經濟學理論基礎,如今的西方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濟領域已經注入了很多創新方法和手段,豐富了經濟學領域的相關發展,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連帶其他領域文化形式有所發展,為西方的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背景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指導思想,以中國的文化背景為基礎開展的經濟發展研究。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一個穩定的階段,1996年,中國進行了利率降低,這一舉動明顯的刺激了股市,減輕了國有企業、國有銀行和中央財政的負擔,除此之外對其他方面都沒有太明顯的影響,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并未帶來明顯的效果。中國的經濟領域所存在的政治色彩比較濃厚,1997年香港的回歸和中共15大以來,中國經濟直面的政治事件有很多,但是如今經濟領域的動態已經沒有前幾年那樣豐富,從1996年經濟周期標志開始,1997年經濟領域被拓寬,經濟領域和政治事件被捆綁在一起,經濟形式主要以宏觀經濟為主,政治事件會影響經濟領域的發展形式。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結構轉換,不可能通過擴大貨幣發行繼續刺激經濟發展,所以預計在未來三年,中國主要的經濟形式應該不會有所改變。如今的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逐漸達到了小康時代,90年代以來農業的發展非常平穩,糧食及其制品大幅度的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并進一步控制了物價的走勢。1996年糧食收成非常平穩,糧價也屬于比較平穩的狀態,這也是物價一直波動不大的一個重要因素。之后農民已經傾向于土地的兼并,這改善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增加了糧食的進出口空間,豐富了經濟領域的發展渠道,提高了生產速度。還有就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是1992年的重工業產業結構的發展,是當時比較重要的一個經濟發展點。如今沒有特別明顯的經濟發展點,所以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比較平緩的一個狀態,未來20年的經濟增長需要繼續抓緊農業和基本設施建設,并且需要通過住宅、汽車、通訊、旅游等產業的帶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經濟領域新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屬于宏觀經濟,大方向上需要很多的領域共同發展才能夠促進其經濟形式的多樣化。
二、中西方經濟的異同點
中西方主要的差異是文化差異,但是相應的中西方的文化和經濟有著必然的聯系。中國的文化傾向于多方向上的發展,并且經濟發展需要有一個跟隨的方向,比較明顯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一個一個的時間點,每一個時間點的代表事件不同,涉及的領域和方向也不同,但是共同點是都與經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兩者從本質上有一定的區別,微觀經濟講究從經濟學每個小單位入手,而宏觀經濟則考慮的是整體國民經濟,需要考慮的是一個整體控制的過程,可以說是過程決定結果的一種經濟形式。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簡單來說是從微觀經濟發展到宏觀經濟。中國經濟通常被稱為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以吸取國際上的經驗、以國際事例作為基本的研究對象,總結分析本國經濟形式上的漏洞和弊端,整體來看,中方經濟不僅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學說的理論基礎,同樣也有中國自身的經濟文化傳承,中西方相同點都存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而且都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思想,其宏觀經濟學都是經濟領域中相對重要的形式。主要區別,西方經濟學缺乏統一的方法論,而中國的經濟學則有統一的方法論,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學沒有共同的前提假設,也沒有方法論作為指導,所以西方經濟學現狀是微觀經濟上鮮有分歧,而對于宏觀經濟學來說沒有一個具體的指示,有不同方向上的分歧存在,卻沒有一個主流的理論體系,在經濟發展周圍領域也沒有可以作為參考的方向。其次,西方經濟學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所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是以這一個問題作為改進源頭,以其作為假設,假設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卻忽視了影響因素,極大的影響了宏觀經濟學的創新與進步,使其缺少面對不同影響因素的一種控制措施,經濟發展缺少完整性和實踐性。另外,西方經濟學經常存在相互矛盾的現象,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矛盾,還有經濟學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矛盾,一旦優化這方向上問題對于相關的方向又會存在新的問題,甚至是兩者都存在的問題不能統一化解就存在了矛盾。
三、結語
如今,世界經濟發展逐步趨近于統一化,中西方文化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其經濟上的發展是相互借鑒的,中國的經濟屬于政治經濟型,但是對于西方經濟的多元化模式仍然可以學習;同樣,西方經濟可以借鑒中國經濟的傳統形式,解決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還有宏觀經濟學上的問題,促進中西方經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進.西方宏觀經濟學體系和內容批判[J].西方經濟,2015.05.
[2]袁志剛.融合中西,提升中國經濟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