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坡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明顯的“二元結構”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中國城鄉、東西部之間等。改變農村發展模式,以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產業”來促進經濟發展是廣大農村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應注重解決農村交通改善、鄉村物流暢通、互聯網交易產品質量難題。
關鍵詞:互聯網+;二元結構;農村經濟
一、研究背景
今年來,中央一直重視三農問題(即指農業、農村、農民三個問題),這說明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同時主要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的收入教低,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實質體現在對農民權利得不到保障。隨著十幾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但其根本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也沒有一個實質性的解決方案,對此,本文認為解決三農問題當前最為重要在農業增長。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發展卻存在著很多的弊端。
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與農業的發展極不平衡,不能有力地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缺少與之相匹配的標準。土地人口承載量低并、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低、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農業和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農業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整體不強、推廣農業科技應用水平仍然不高。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6.49億人,普及率為47.9%。教育普及度高,文盲人數逐年下降,國民素質普遍提高,使得因不懂電腦和網絡的非網民人數逐年下降。手機等即時通信工具的迅速發展,通信工具應用的開發,移動支付、銀行、網購等使用率得到穩步提升,無疑推動了網絡的繁榮,其中最重要的特點體現在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催生互聯網應用和服務新業態,存在著巨大潛在的商業價值。然而互聯網在解決農業問題上或許能提供很大的幫助,利用互聯網改變原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及現代生態農業,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和農業服務平臺,加強產銷銜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科技化、組織化和精細化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各大企業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保險等生產生活信息服務。當前互聯網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立農業信息監測體系,促進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合作,對農作物災害預警、耕地質量監測、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等提供服務。
二、“互聯網+”的特點及作用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憑借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創造出新的發展模式。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歷來已久,互聯網之所以能成為解決難點的手段,其主要是基于以下特點:
一是跨界兼容,連接一切。隨著農民電子商務的意識加強,“互聯網+”在農村的各個領域能有效的融合,“互聯網+養老保險”,“互聯網+農村醫保”,“互聯網+現代農業”等等新連接都具有可行性。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階梯式連接,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二是創新驅動。隨著國家的扶貧政策的實施,政策幫扶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活力,“就業難”引發“創業熱”。大學生將高校新科學技術帶下鄉創業,與農民工進城雙向互動,形成了當前中國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一種新的趨勢。三是重塑結構,開放生態。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農村過剩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途徑實現產業化,互聯網產業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結構、地緣結構。
數年前“互聯網+”的提出,如今已經升入了國家層次備受關注,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已步入黃金期。促進農村發展顯示出樂了重要意義,通過互聯網的新發展模式,改變農村原有的經濟模式,探索出新出路,改變了農村人民原有的思想,帶動了廣大農村人民的創新力,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起到了推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步伐,有助于推動實現我國農村建設現代化,從農業大國轉變到農業強國。
三、農業“互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至今非農業強國。其制約農村發展的因素頗多。首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薄弱。農村地區水利設施建設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有了一定進展,但并不能令人滿意。要想富先修路,鄉村道路總體狀況較差。但是公路等級普遍不高,油路和水泥路面比例很小,做到“戶戶通,村村通”柏油路還是需要幾十年的發展,更談不上到位的相關技術服務,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其次,發展現代農業存在較多制約。提高山區農田耕作機械化水平難度大。主要受制于當地地域條件限制,耕作面積不成規模,特別在邊遠鄉村田地分散并不集中,大部分田地沒有機耕道,不適合推廣大型農業機械。針對農民專業化培訓沒有形成統一體系。隨著近幾年來自大學生、高校科技等群體創客看中了廣大農村未來發展的潛力,積極下鄉開展農民培訓的項目,主管培訓的機構也日趨增多。在農產品流通方面,目前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在培育主導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組織、農產品市場等方面,國家也還沒有或者很少有明確的資金扶持;最后,在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受到挑戰的情況下,單靠種養業很難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的經濟模式比較單一,第三產業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利于農業的發展,某地區農村的富裕程度往往取決于其交通是否便利、食品安全性,周邊城市富裕程度等等因素的影響。綜上所述主要體現在以下特點:當前經濟體制阻礙了農業產業化與新型農村建設的發展;我國很多地區還是十分傳統與落后農業生產方式(農民家庭種植模式);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礙農業實現產業化的目標;農業用地土地流轉政策不完善造成全國各地土地流轉模式不統一;農業發展過程中缺乏發展理念、發展技術、資本;新農村建設沒有更有效的促進農業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忽視了通過農業產業化來發展地方經濟途徑。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的產值和勞動力占比逐漸下降。農村勞動力導致農民階層分化,農村勞動力正在重新布局,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情況:離開農村進入城鎮工作;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傳統農民轉變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或專業合作社成員;成為兼業化農民,農閑時進城打工,農忙時回村務農;農民轉變為農資供應商、鄉鎮企業主、農業經紀人或農機作業服務者等;進城農民回鄉創業。農村人才和人才回流在農村的發展和振興、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起著重要作用。
四、促進農業“互聯網+”發展的對策
互聯網已經成為引領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發揮互聯網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產業化經營、培養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改善鄉村治理等方面作用,注重解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題、鄉村物流體系建設難題、農村信息獲取能力不足難題、互聯網交易產品質量難題。互聯網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通過農業的多功能,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等發揮了巨大作用。給予以下建議:
鄉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從事農業科研的大學生積極下鄉,將技術帶到農村;通過互聯網滲透到農業產業鏈各環節。農民所需的生產資料可以與農資電商和農機具電商進行對接,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購買;與大學專家建設互聯網互動平臺或者專家下鄉開展培訓講座,實現在生產中,農民可借助互聯網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開展智能農業和精準農業生產;大力改善鄉村馬路,通過“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比如通過快遞公司實現了向全國暢銷的路徑等等;切實落實農村土地流轉,因地制宜推進新型農村建設,是徹底解決農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萬寶瑞.我國農村又將面臨一次重大變革[J].農業經濟,2015(8).
[2]Aizenman,GregoryMankiw,“PrinciplesofMicroeconomics,SixthEdition”,HigherEducationPress.2014(4).
[3]米什金,著,鄭艷文,荊國勇,譯.貨幣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
[4]哈爾·R·范里安,著,費方城,朱保華,譯.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格致出版社,2015(1).
[5]王亞菲.中國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檢驗與分析陰[J].資源科學,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