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英
摘 要:語文作為小學教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小學生基本的文學素養和鑒賞能力。同時,語文又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是小學生獲得審美欣賞能力、審美感知能力以及審美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載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點地開展審美教育,可使小學生樹立起基本的審美意識,為個人的成長發展和情感豐富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審美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審美意識
一、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1.小學語文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工具
通過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類知識,從而能夠以此為基礎,閱讀、理解和學習其他學科的內容,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審美提供必要的條件。小學生尚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對于審美教育和其他外界事物的感知都停留在認知層面上,教師如果不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盲目地引進審美教學,往往會使得小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加上小學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審美教育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加強小學語文教學,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生動有趣的審美教育,是實現兩者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
2.審美教育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對于感興趣的內容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則表現平淡,甚至出現注意力分散、“開小差”等現象。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整體上具有較強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但是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科普性和說理性較強的文章,在學習這類課文時,學生的課堂表現往往不佳。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時,進行適當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小學生在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下主動地進行知識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從現階段的小學教育狀況看,多數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如何在小學語文中融入審美教育”這一問題,不能給規范標準的答案和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下面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1.充分發掘教材中的美
新課標改革后,小學語文的內容安排、章節設置更加趨于合理化和科學化,對傳統教材中晦澀難懂的文章進行了刪除和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時代教育性強、審美元素豐富的優秀文章。其中不乏一些國內外的著名作品,尤其是經過優化挑選的古詩詞,既能符合小學生的語文理解水平,詩詞內容也包含非常優美的意境。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這一特點,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如,在學習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形象,將詩中的景象描繪出來,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課件圖片,以直觀的方式給學生展現優美的圖片,從而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思想。
2.豐富教學手段
由于科技的發展,教學工具也逐漸在現代化,多媒體等多種教學工具進入課堂。語文是門需要細細體會的學科,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和文章解析欣賞時,光靠黑板和粉筆無法將文章中所表現的意境完全表達出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文章的語言以畫面的形式更加生動地展現,讓學生不僅在文字中體會文章的美感,更會加深學生對文章意境的感受。
3.設計教學場景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應該是學生審美對象及美感的引導者。教師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并且具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促使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在每一堂課開始的時候,教師都應該對設計上課的場景,讓學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
4.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1)通過展現風景名勝,引導學生通過視覺來欣賞美
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對景物進行描寫并寄予情感的。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是多媒體展示自然景觀的美麗,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這樣的欣賞中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2)通過音樂引導學生對于美的欣賞
巧妙結合音樂,也是提升語文課堂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聲音能夠給他們更加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利用多媒體或錄音設備,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課文朗讀材料,讓學生聆聽富有感情色彩的課堂朗讀,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的聯想,引起情感共鳴。
總之,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是息息相關的,兩者的共同存在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在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傳授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審美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琳.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19-22.
[2]王瑋.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淺論小學古詩教學的審美教育[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4(9):46-47.
[3]姚曉南.美育的實施為何步履維艱:關于中小學美育理論和實踐幾個問題的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1(6):16-1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