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麗
摘要:“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老師提出的課堂改革新模式,希望通過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它雖是針對高校教學中的問題而提出,但中職德育教學也是可借鑒的。本文通過分析中職學生對心理健康課堂倦怠的原因,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例進行探索與實踐,來論述對分課堂在中職德育課堂實施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職;對分課堂;心理健康;德育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5-0069-02
一、引言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職業教育最終的競爭必將是質量的競爭。如今,中職學生學習現狀令人擔憂,具體表現有:遲到、早退;上課不專心;上課睡覺;上課竊竊私語;玩手機;聽MP3;看電子圖書或課外書;作業不認真,相互抄襲,或根本不做;熱衷于上網聊天,打網絡游戲;文化基礎差,聽不懂,不愿意聽;專業課不愿學;實驗、實訓課不愿上,不愿做;抽煙,酗酒,賭博,斗毆等,個別學生為了追求物質享受,甚至發展到偷盜。
分析中職學生學習現狀,主要有以下原因: 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缺乏學習文化專業知識的興趣;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生自我學習習慣較差;外部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在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進行傳統教學的今天,中職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中職學生對心理健康課堂倦怠的原因
首先,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學生覺得有了心理疾病的學生才會去和心理教師交流;一看到心理咨詢室就會有種莫名其妙的排斥感,認為自己沒有心理疾病,可以不用理會,還嘲笑和看不起那些從心理咨詢室里走出來的學生,甚至看到某學生和心理教師在交談也會誤解成該學生存在心理不健康,從而在心里對該生避而遠之。因此,我們首先要消除意識上所存在的誤區。
其次,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產生望而生畏的“恐懼感”。相當一部分教師主要依靠教材和粉筆,通過語言講解和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很少組織學生自學并進行課堂討論,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如今大部分學校的教室都配備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信息化環境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為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機遇。
最后,一部分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不愿主動去表現和展現自我。為了能夠使中職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機會體會角色轉換,實現特定的自我認同,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可以通過課堂設計,不斷轉換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身份,并在教學內容中適度穿插教師和學生個人信息展示,從而促進彼此達到一種靈活的自我認同和體驗,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那么,如何促進中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實現學生的“學以致用”?下面結合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的課堂流程來談談課程的改革思路。
三、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例的探索與實踐
(一)對分課堂的涵義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樣,在講授和內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課堂討論過程。實施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相隔一周),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間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這樣,對分課堂把教學劃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 課堂。該教學模式的理念就是將課堂一分為二,一半由老師精講,另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本節課所討論的內容為上節課講授的相關內容或者延伸內容。
(二)中職學校心理健康對分課堂操作流程
選取的對象:經濟貿易系14220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共28人(女生24名,男生4名)。
課桌擺放:U型課桌。“U型課桌”是課堂上的課桌擺設,要求學生每次將自己的水牌擺放在課桌上的醒目位置,主要目的是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創造便利條件,促進師生互動的質量,從課堂管理的角度減少學生逃課、上課睡覺和玩手機等行為的匿名感。
實施形式:
(1)時間:一節先導課(20分鐘),第二天連堂兩節課(90分鐘),一周一次。
(2)分組:28人一班,分為4組,每組7人(以“1”“2”“3”“4”序號為界,隨意劃分小組),便于學生相互交流。
(3)流程:
①課前導入(5分鐘)
在正式授課的前五分鐘,進行課前導入的暖場小游戲,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②教師明確重點和背景(15分鐘)
教師明確講解授課章節的重、難點,根據教學重點適度提出6~9個主要問題供學生思考。這樣便于學生在討論中把握重點和方向,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③課下作業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問題進行思考,不要求全部回答,可以自由選擇問題作答。在討論課時盡量鼓勵每位學生發言,并給予肯定,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由他發到自發的討論。
④分組討論(30~40分鐘)
小組內部圍繞問題討論,可以從交流開始,立足題項,逐漸深入。最后5~10分鐘將本組的意見歸納總結在大白紙上,并粘貼在移動白板上。
需要注意的是:老師要一直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視、旁聽、指導。提醒跑題和開小差的學生,隨時糾正討論中的錯誤,把握每個小組討論的方向,解答學生的疑問,推動討論的深度,拓展討論的廣度,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和思路。
資源共享(10~15分鐘):不同的討論內容任務被分為不同的小組,組內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并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進行組內討論,最終達成共識。最后,聽取每個小組的代表對本組討論內容的匯報。
教師總結(20~30分鐘):教師總結的內容包括重點、難點、討論中遇到的共性問題、討論中的閃光點、課外拓展。其中,課外拓展的內容視情況而定,也可略過。
(三)教學反思
1.課堂效果
(1)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學生沒有發揮余地,趨向被動接受。在對分課堂中,學生一直都是帶著問題聽,為解決問題而討論,資源分享更是使每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組內討論很積極。組間分享中,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和一種完整傳達本組成果的使命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增加師生、生生交流
教師在組間巡視的時候,不斷地針對該小組的具體問題提供指導,比傳統的課堂講解更能適合該組學生的特點和問題,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能夠自行解決的問題,教師不再花費時間講解。不同小組會遇到不同的難點和興趣點,教師提供個性化的面對面指導,使教學更有效果。
(3)激發課堂活力,帶動學習氣氛
對分課堂可以激發課堂活力,形成熱烈的討論氛圍,學生在自發討論中了解其他人的思想觀點,讓課堂變成“活水”。
(4)減輕教師負擔,實現教師角色轉型
傳統課堂中教師的角色類似于演員,學生更像觀眾。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添課堂樂趣。在對分課堂上,教師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內容留給學生學習,備課量顯著減少;講授時間短,降低了對學生注意力的要求;分組討論時,教師在各組間巡回督促但并不介入討論,負擔很小。因此,教師角色從覆蓋內容、灌輸知識,變為引導學生學習。
2.局限性及彌補措施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對分課堂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低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中職生因自身素質,出現了“討論空間、范圍”受阻。我們需采取措施彌補不足,才能更好地發揮對分課堂的優勢。
四、總結
對分課堂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必須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但中職學校的教學與高校教學的情況不同,主要在于學情的差異: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和自學能力遠遜于大學生;學生目前的能力不能負擔完全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思考等。因此,教師在應用該模式的時候,需要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一些調整。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
[2]王雨晴,張學新,游旭群 等.基于論述心理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教育心理學為例[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2015,8(7):744-751.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