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
摘要:很多職校的學生流失率都在20%以上,較典型的是一些班到畢業時只剩下當初入學時的一半學生。為何職校學生的流失率那么高?原因有多方面,本文試圖從學生心理方面探討其原因及對策。
關鍵詞:職業學校;流失;心理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5-0124-02
一、導致職校學生流失的心理因素
1.自卑
自卑心理在很多職校學生身上都存在著。學生之所以出現自卑心理,主要原因有:
(1)未能正確認識職業教育
我國社會的傳統觀念,使很多學生以至家長,都覺得只有去讀重點普高,考上大學,才有出息。而讀職校,學歷低,畢業后做普通工人,沒有前途。這使不少學生自覺低人一等,對前途充滿悲觀和失望,從而產生厭學棄學的情緒。
(2)家庭因素
職校學生不少來自農村,有些學生家境貧寒,從學費到生活費都有困難。還有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父(母)殘疾等特殊家庭,他們由于出身的原因產生自卑感,言行偏激,往往會因為與同學、老師或家長之間的問題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
(3)自身的因素
有些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相貌、性格、學習成績或某方面的缺點而產生自卑感,從而在學校中的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處處不順,因此導致棄學。
2.失落
現在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希望在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收入高前途廣的好工作。而對于職校的學生來說就是學習某一專業的技術,可以靠它來找到工作或賺錢。于是,他們抱著學好一技之長的心態進入職校。但由于各種原因,入學一段時間后,一些學生發現現實與想像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覺得在職校讀書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從而選擇棄學。
(1)學校硬件環境差,教學設備配套跟不上
現在我國的初中是義務教育,而讀職業學校是要收費的。有些職業學校的課室、宿舍本來就不足,把學生招進來后,卻安置不好。也有些學校在規劃專業時,與該專業相關的教學設備、師資跟不上,這是導致學生產生失落心理的主要原因。
(2)學校教學模式陳舊落后
客觀地說,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有相當部分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已不好,文化基礎較差,他們認為選擇中職學校就是來學技術的。學生不太清楚中職教育也有它的教育規律和教學計劃,尤其在第一學年依然開設有較多必要的文化基礎課,學生接觸專業技能相對較少。另外,一些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即使專業課也是理論遠遠多過實踐。這與他們的想象不太一樣,其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3)專業課程不好學
很多職校的學生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來學習一技長的,但由于其本來就基礎較差,缺乏恒心與毅力,到了真正要學習專業課程時,卻發現還是學不好。這也與自己當初所想的不同。
3.逆反
逆反心理是指客觀環境和主體需要不相符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在青少年學生中表現尤為突出。通常學生的逆反心理表現在對老師、家長、同學的抗拒行為上。
(1)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差
當學生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之后,便會采取對立的態度,把老師的幫助理解為和自己過不去。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們會對優秀學生瞧不起,對班中積極的正面事情冷嘲熱諷,將自己與大部分同學對立起來,只與幾個“哥們”好。另外,他們對老師的一些言行往往會產生過激的反應,對老師表現出不屑、嘲笑等,頂撞老師,甚至采取報復的態度。這時,若遇到性格急躁的老師,便很容易產生沖突。若隨后學校或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就容易使他們離?;螂x家出走,產生棄學念頭。
(2)家庭關系差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往往對家人的關心覺得很不耐煩,采取對抗的態度。通常在他們的某些要求(如要錢)得不到滿足后便會采取過激的行為,自暴自棄、逃學等,甚至以不讀書來要挾、對抗家長,此時若處理方法不當,便導致學生流失。
(3)違紀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通常會做過激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潛意識里是想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注意和尊重。所以他們常常會遲到、曠課、流連網吧、抽煙等,甚至早戀、打架鬧事。他們想通過這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滿不在乎和與眾不同。這類學生的教育難度很大,處理不好便會導致流失。
4.虛榮
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學生容易產生強烈的虛榮心,染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為,主要表現在:
(1)攀比
受虛榮心的驅使,很多職校學生學著趕時髦、比闊氣、追星,甚至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耗費了大量精力和金錢,由此而在經濟上產生巨大的壓力。當他們向家里要錢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違紀甚至違法,從而無法完成學業。
從心理角度看職校學生的流失現象
(2)金錢至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價值觀念的偏差使得許多職校學生滋生了“金錢至上”的思想,當他們看到某人小學未畢業也賺了大錢,而某人大學畢業了一直找不到工作,由此便產生“讀書無用”“讀書好不一定收入高”“文化低照樣發大財”“不用讀書可打工,讀了職高也打工”的判斷。這種看法在成績差的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中特別容易產生共鳴,他們強烈向往那些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經濟領域,渴望早就業早賺錢。
5.從眾
有部分學生,本身缺乏主見,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好友不讀書了、自己的同鄉不讀書了、班里有幾個同學不讀書了,從而產生棄學的念頭。
學生的從眾心理還表現在交朋擇友上,看到自己的同學抽煙,逃課上網吧時,為了表示自己是他們中的一員,所以也就跟著做,由此染上不良習氣,無心向學。
二、做好防流控流工作的對策
1.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障礙,我國患心理疾病最多的是學生,占27%,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16~25歲,占49%。職校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變化的時候,個人的發展和對環境的適應必然產生許多的心理矛盾,他們沒有社會經驗,道德觀念薄弱,思想比較單純,抵抗挫折能力不強。如果不加以及時引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他們很容易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學習和生活,甚至誤入歧途。所以,學校應當正確認識到心理問題在職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事實,有條件的學??稍O置心理咨詢機構或心理服務室,通過科學的方法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
2.全社會支持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糾正傳統觀念的誤區,擺正職業教育的地位,對職校學生有合理的定位,是使職校學生消除自卑心理的根本方法。另外,社會的支持不應單是觀念的改變和輿論的支持,還應是行動上的:企業不應僅僅以文憑取人,要改變“唯學歷”的傾向,另外學校亦要與企業緊密結合,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3.大力改善職校的辦學條件,加快教育改革
近年來國家實行對農村和城鎮經濟困難的職校學生每年1500元的助學金計劃,對職校和職校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春風細雨。但作為職校本身,亦要通過多方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建設好學校的校內校外實習基地,多給學生提供參加實踐的機會。要改革一些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學得到,可以學,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消除學生入學后產生的失落心理。
另外,學校亦要加強校園文件的建設,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增長學生才干,讓學生在校園里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認同,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如此,不良的心理因素少了,流失亦少了。
4.加強教師的培訓,組建優秀的班主任隊伍
熱情的關懷、耐心細致的教育、科學合理的方法,應是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最好途徑。職校學生處于青少年后期,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是一方面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另一方面又認識能力有限,自制能力相對較弱,容易沖動。所以學校方面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加強師德的教育,使教師在教學中多給學生愛和尊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特別是在安排班主任時,更要知人善任,選派有能力、有經驗、修養好的優秀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
5.做好家訪,學校家庭共同協作
可以說,一個有問題的學生,其背后一般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愛與幫助,不少學生自小便產生心理問題。所以職校要做好流失生的思想工作,首先便是要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特別是家庭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積極爭取學生家庭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曹梅靜.心理健康教育C證教程[M].廣州:廣東省語言音像電子出版社,2007.
[2]唐飛躍.職高生流失的原因與對策[J].企業家天地,2008(1).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