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國
摘要:《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中職教育不僅要加強學生技能培養,也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的教育,而自信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標,它是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自信缺失會給學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因此筆者結合自己做班主任的經歷對中職學生自信缺失的各種表現及原因進行分析,尋找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各種途徑,使他們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真正成為新世紀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中職學生;自信;缺失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5-0121-03
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越有自信的人意志力就越堅強,越不怕困難和失敗;越有自信的人,就越能激發自己的潛能,做事成功的機率就越高,如果缺失自信可能產生很多消極的思想和行為,有礙一個人通向成功。可見,自信對于我們每個人是多么重要,然而中職學生很多是缺乏自信的,因此,幫助學生提升自信是我們中職教師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中職學生自信缺乏的表現
1.班級常規管理的表現
在班級常規管理中,常常有一部分學生總是多話或者做出一些嘩眾取寵的行為,教師提醒或批評多次,仍然屢教不改。還有些學生在違反紀律后,不管教師怎么批評就是一句話也不說,要么是教師說一句,他有十句的理由和借口。
2.理論課堂教學的表現
在理論課堂上,有一部分學生在聽課的時候表現得很認真,可當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提問時,卻不敢發言,即使站起來也是臉憋得通紅,緊張得很。他們害怕在同學面前講話,更怕與老師對話,他們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很少用眼神。還有一些學生無論上什么課都不好好學,要么睡覺要么玩手機要么搗亂,嚴重影響課堂教學。
3.實訓教學的表現
中職學校以就業教育為目標,在教學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學習技能的,實訓教學中會安排很多實訓項目讓學生動手完成。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常常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但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一部分學生總是保持沉默,不敢主動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不懂,也不會向老師和同學尋求幫助。在獨立操作過程中也不會主動地尋求解決方案,而是消極應對,在不得不做的情況下依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參照同學的作品照貓畫虎地把項目完成交給老師應付了事。
4.日常生活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學生總是獨來獨往,不和同學、老師,甚至父母交流,且思想上也很消極,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錯了也不會承認。這樣的學生在班里朋友很少,他們和父母的關系也不好。
中職學生的種種不良行為表現,是中職教師幾乎天天遇到的,但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表現下所隱藏的真正原因是學生自信的缺失。很多教師被這些學生的行為表象所困擾,尤其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處理這些學生的問題,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教師處理學生的問題如果只看到表象,并且只處理這個表象,可能學生會好一段時間,可是過后還會恢復原來的樣子。因此,我們要深入地分析,找到問題的本質,其實這些學生最根本的問題是自信的缺失。找到這個本質,挖掘自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地解決問題。
二、學生自信缺失的原因
1.學生家庭的影響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極其重要,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造成中職學生自信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其的影響,如果學生的父母不夠自信,那這個學生多半也是自信缺失的。中職學生95%是中考的落榜生,學習成績不理想,行為習慣不好,常常被父母否定、挖苦,漸漸地孩子的自信就被磨滅了。
2.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不當
中職學生自信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老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學生從入學開始,對其評價的標準就是考試分數,通過考試成績,老師在心中把學生貼好標簽,分數高的就是優等生,分數低的無疑都是后進生了。成績不好的學生總是在經歷一次次考試的失敗,一次次被老師批評,一次次被否定,導致他們學習的困難越來越多,慢慢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最后可能就放棄學習,變得自暴自棄,情緒消極、悲觀、孤僻,自信嚴重受挫。
3.學生本身性格的原因
如果說以上兩個原因是造成學生自信缺失的外部原因,那么還有一個造成學生自信缺失的內部原因,那就是學生本身的性格。根據人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還是內部,心理學家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簡單地說外向型性格的特點是樂觀、開朗、合群、積極、好表現;內向型性格的特點是悲觀、沉默、孤僻、消極、逃避等。從性格的特點上我們不難知道一部分中職學生自信不足是由于其內向型性格決定的。有統計顯示,外向型性格明顯成功的機會要比內向型的高,然而對于性格本身來說,它們之間沒有好壞之分。
中職學生自信缺失的行為表現、原因及解決策略
三、提升學生自信的策略
1.改變學生父母的教育觀念
心理學表明,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中心情舒暢,學習興趣和熱情容易激發,能主動輕松地接收外界的刺激;而在緊張、心理負擔重的氛圍中,容易產生高度焦慮和自卑情緒,對外界的刺激產生排斥。對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可以由家庭潛移默化,用母愛和父愛誘發出來。一個人可以被別人歧視,但萬萬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視。因此,家庭教育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所以,對因受家庭影響而自信缺失的學生進行家訪時,筆者會采用學生父母能夠接受的方式讓他們認識到學生缺乏自信的嚴重性,從而逐步改變他們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求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積極、自信的榜樣,多用鼓勵、認同、樂觀、積極的語言和方式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漸漸感受到父母對他的認同,感受家庭的溫暖,幫助他們盡快扭轉消極情緒,修復心情,學會客觀地認識自我,學會正確地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失敗與挫折,逐步提升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自信。
2.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每一個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老師對待他的態度是非常看重的,老師如果能對學生的缺點、弱點、錯誤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就不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對成績差、缺乏自信的學生如果能做到不歧視、不冷漠,以真情和關愛來引導感化他們,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心理障礙的具體情況,對癥下藥,利用合適的教育方法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鼓勵和表揚,對學生好的表現及時肯定,強化學生的點滴成就感,就會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信。
(1)利用多種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改變
大多數學生對自己不自信的原因和表現是不清楚的,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問題所在,要求他去改變,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不可能從心里認同和接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愿意提升自己的,但是不一定愿意被別人所改變。當我們以老師的身份給學生下命令讓他改變時,他也許迫于老師的威嚴,表面上答應,但內心是卻是反感的、不愿意的,所以他不會真正的改變,因為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要讓一個人有所改變,必須要引起他內心的共鳴,首先得讓他認清自信的作用,他才可能愿意去改變自己。因此,筆者借助名人效應,和學生一起分享名人傳記和他們的勵志故事,通過視頻或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通常都會被故事吸引,趁著學生感興趣的時候,抓住機會和他們討論從名人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在逐步的引導過程中,教師順勢指出自信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不自信的弊端以及原因和表現。接下來,讓學生寫下自己有哪些不自信的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樂意聽老師說,也樂意按照老師說的去做。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分享和討論,學生慢慢就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當每個學生都打開了自己心理的大門,就會主動去提升自己的自信,讓自己變得越來好。當他們有了進步和提升,老師要及時地給予積極正面的鼓勵和贊賞,如此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共同讀一本好書,一起看一場電影,一節主題班會,一些集體活動都是幫學生建立自信的好時機,學生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它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毅力和方法。
(2)利用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增強自信
心理學者認為,家庭和諧溫馨,是孩子成長,尤其是自信培養的溫床。因此,和諧溫馨的班集體,像家庭一樣,學生可以在其中通過集體活動提升自信。筆者在班會課和專業教學中會組建若干個優差互補的學習小組,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學習氛圍,鼓勵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分享、展示自己。小組內同學共同討論,制定學習目標,有了共同的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學習就會有動力。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集體活動的成就感,筆者要求他們每天出操時大聲喊出班級口號,整齊劃一的口號聲,得到很多老師的贊許和其他班級學生投來的羨慕眼神。學生看到大家對他們的認可和表揚,每個人臉上都洋溢出開心自信的表情。只要學校有類似的集體活動,筆者都會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如何提高班集體活動的效應,同學們在慢慢嘗到甜頭后,學習和活動的熱情逐漸升高,連走路、站立、坐姿都更加規范了,因為他們真正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當學生的自信開始有點起色后,筆者就在活動中培養他們使用文明用語的習慣,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一個學期后,整個班級的情況有了很好的改善,學生不僅愛回答問題了,還喜歡問老師問題了。自信讓學生們開始樂意學習起來,老師們也從中感受到教學的成就感。在各種集體活動中,筆者不斷地給學生滲透信念、責任、態度、凝聚力、團結、平等互助等概念,讓他們不僅從感觀上體會到集體的榮譽對自身的重要性,還讓他們在思想和理念上加強對集體的認同感,在集體的利益下發展自我,進一步加強自信感。
(3)利用各種教學形式讓學生體驗成功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行動反映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實際行動使我們的智慧與才能閃出奪目的光彩,也會影響我們從他人那里得到多少贊賞和尊敬,從而提升我們的能力和自信。提升自信的捷徑就是不斷地付出行動去體驗成功的成就感,筆者在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崗位模擬、情景創建等各種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模擬企業的工作環境、崗位、職位,與學生共同交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常常設置不同的角色讓學生通過自我介紹、故事分享、主題演講、經驗分享和交流等方式逐步提升自信。
3.改變學生自身的態度、思維和行為模式
學生的性格雖然受父母和生活環境所影響,但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中職學生自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受內向型性格特點的影響,要提升他們的自信,教師需利用科學的性格測評工具(如disc人格測評工具)讓學生認識自己性格的缺點。因為學生只有認識到自身的性格缺點,教師才能引導他們改變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其次,只有讓學生改變思維、行為模式,才能夠慢慢地改變自己性格現狀;最后,改變自身的性格需要不斷地吸取各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與素質。一個人一旦知識豐富了,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能力和自信是相輔相成的。改變性格固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只要認識到問題所在,并積極地改變觀念和態度,通過不斷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就一定會找回屬于自己的自信。
《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中職教育不僅要加強學生技能培養,也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的教育,而自信是心理素質的重要指標,它是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中職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是由自信缺失引起的,如果我們能認清這一現實,幫助他們找到自信缺失的原因,利用合適的訓練方法,重新點燃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激情,就能讓他們成為一名自信的中職學生。
參考文獻:
[1]徐小燕.淺談中學生自信培養的心理健康論文[J].都市家教,2015(7).
[2]徐鑫龍,杜桂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信培養的策略[J].華章,2012(12).
[3]李太榮,馮文全.中學生自信培養探討[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4]寸祖梅,楊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心理學的運用[J].華人時刊旬刊,2012(9).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