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
摘 要:本文擬從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現狀,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等三個方面談談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71-01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理性地思考這幾年我們農村小學的課改之路,我們在肯定教學改革,強調師生互動,倡導合作學習,重視興趣激發,引導自主學習,重視主題構建等策略的同時,不難發現,在熱鬧與自由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我們自然會把目光投向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談筆者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剖析與有效課堂教學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合作交流重主體,但出現了流于形式的現象。
2、學習過程重自主,但出現了放任自流的現象。
3、教學手段重先進,但卻為之所困
(1)形式主義嚴重。
(2)目標定位不準。
(3)運用不科學。
4、課堂評價重鼓勵,但濫用失真。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高度重視備課,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1)重視課標思想的滲透。課標是我們教學活動的靈魂,是每堂課的方向,也是判斷我們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我們在備課之前首先要對本學段的課程目標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據主題單元和課文類型分解課程目標到一本教材、到一個單元、到一篇課文,再到一個課時,使課程目標真正逐步落實,從而為有效課堂導航。
(2)重視文本內容的品讀。品讀文本是我們備課的必要內容。只有認真細致地品讀文本,你才能深刻了解文本內涵,準確把握作者寫作目的和思想;只有認真細致地品讀文本,你才能較好地選擇合適的方法將文本主旨傳授給學生;只有認真細致地品讀文本,你才能在和學生對話時對答如流。教師在品讀文本時要以三種身份來進行:一是以一般的閱讀者身份來品讀文本;二是以教師身份來品讀文本;三是以學生身份來品讀文本。
(3)重視教材資源的利用。新課程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教學的各項內容都緊密圍繞單元專題而展開,其中單元導語特別強化了導學功能,給我們的備課和教學指明了目標、重點和難點。備課時可以根據單元導語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讓課標思想在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得以充分體現。
課后思考與練習是我們在備課時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是對我們教學文本應達成的各種目標的檢測,我們將這些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有效地突破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重視身邊資源的應用。在教學行為的選擇上,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達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上,我們要根據當時的條件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開放課堂。充分利用農村教學資源,增強課堂實效。
(5)重視教學語言的選用。語言相通,心靈才能相通;心靈相通,才能產生共鳴。共鳴越多,心靈就越能結合,從而產生認同感。師生有了這種共同的生活基礎,才能夠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備課之前,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了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生活閱歷、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規律,然后選用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學習情況、生活閱歷的語言,組織生動幽默的課堂導語、恰當有趣的課堂提問以喚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做到知已知彼方能應對自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合理構建,實現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組織學生有效學習。在教學中要靈活選擇、優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創設學生參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推導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去推導。教師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各種機會,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支撐點。
(2)積極轉換教師角色,構建有效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的安排。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持做到給學生一個自己的空間,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做到人人參與,多向交流,教學共振,聽、說、讀、寫相結合,討論、演示、板書相統一,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認識、規范、評價和發展自我。
(3)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有效課堂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其次,備課要到位。第三,上課做到人機合一。
(4)適時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學習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形成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評價應該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創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服務,從而使評價成為激勵和引導師生發展的手段。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批評也是如此。評價并不排斥適當的批評,它們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批評與贊賞應相輔相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臺,做好鋪墊,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精心設計教案,擺正講與練的關系,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肖 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心紅.農村有效教學策略[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