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耶露 余金誼 李振漢 谷憐憫 解明月 余情
【摘 要】本文以合肥磨店地區大學生為例,對合肥磨店周圍近6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數據的匯總分析得出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影響,并對如何正確對待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同時如何抑制和消減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提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低頭族;大學生;調查;手機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 Hefei Modian area as example. Around the Hefei modian nea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00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summary analysis of the data mobile phon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two aspects effect. And on how to correctly deal with mobile phon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restrain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obile phon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 effe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phubbing; College students; Survey; Mobile phone
人類的需求推動了科技,科技的應用改變著人類。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手機設計逐漸人性化和智能化。智能手機潛移默化的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生產和生活進行著深刻的改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8年發布的《2007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統計,在校大學生網民使用手機上網在所有使用手機上網網民中所占比例最高[1]。大學生作為一類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成為了智能手機應用的最主要受眾,是很多新媒體產品用戶。手機在廣大大學生中的普及率高、使用率高,大學生對智能手機運用自如,且運用的非常頻繁,這給處于價值觀形成期及走向成熟關鍵期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影響。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中華民族的未來。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產生影響,就是間接對整個民族、整個社會的影響。因此深入而系統的研究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手機媒體現在運用情況
自2004年以來,我國移動數據業務的市場規模和用戶規模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在增長。特別是隨著我國正式進入3G和4G時代,移動數據業務也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2]。工信部發布的 2015 年 8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4G用戶規模超2.7億,移動電話普及率達92.6%,北京、廣東、浙江、上海、福建、內蒙古、遼寧和江蘇8省市用戶普及率已超過 100 部/百人。另有數據顯示(工信部,2014),2011、2012 年我國的智能終端出貨量分別為1.18億、2.24億部,2013年前11個月為3.48億部,2014 年第一季度為1.0億部且比去年同期減少 24%。這表明,手機在我國的普及率已極高,智能手機已成為了絕對主力。
手機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如涵蓋面廣、攜帶方便、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信息功能強大等,正因為如此,手機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有研究數據顯示,所有的調查對象至少擁有一部手機,21%的學生使用手機主要是用來聯系、溝通,45%的學生使用手機主要用于娛樂、消磨時間,對手機軟件的使用,98%的學生經常利用手機聊QQ,95%的學生在微博上瀏覽和發表過信息,80%的學生經常利用微信平臺來發表文字和圖片信息,70%的學生經常使用手機看電影、電視劇和其他視頻[3]。
2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影響的相關調查數據
2.1 調查對象與方法
2.1.1 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安徽省合肥磨店地區各大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取樣法,在各大高校隨機抽取600名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51份,有效回收率為91.8%。其中男生143人,女生372人。
2.1.2 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問卷“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對策調查問卷”是由小組查閱相關文獻,在老師的指導下編制而成。該問卷充分考慮當今社會“快”的節奏,題目多為選擇題。具體包含的問題類型有:個人資料型(4小題)、手機使用情況(5小題)、手機使用目的(6小題)、對使用手機使用看法(4小題)。
2.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錄入和描述型分析。
2.2 結果
2.2.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調查對象的分布情況:為合肥磨店地區高校,本次調查共調查男同學有143人(27.8%),女同學372人(72.2%);其中大一180人(35.0%),大二194人(37.7%),大三114人(22.1%),大四27人(5.2%)。
2)調查對象生源:從統計數據看本次參與調查的551位同學中,來自農村的同學有368位(71.5%),來自城鎮的同學有75位(14.6%),來自城市的同學有71位(13.8%)。
3)調查對象的手機價位:從統計數據看共有103人(20.0%)的手機價格在1000元以下,有274人(53.2%)的手機價格在1000元到2000元之間,有106人(20.6%)的手機價位在2000元到3000元之間,有32人(6.2%)的手機價格在3000元以上。
2.2.2 調查對象手機使用情況
1)每日用手機頻率:通過調查發現,有136人(26.4%)隨時隨地使用手機,有64人(12.4%)每10分鐘看一次手機,有156人(30.3%)每半小時看一次,有137人(26.6%)每1小時看一次,但也有21人(4.1%)基本不用。
2)每日使用手機的集中時間段:通過調查發現,有339人(65.8%)集中在睡覺前玩手機,有62人(12.0%)集中在教學期間玩手機,有114人(22.1%)集中在其它時間(走路時、用餐時、開會時,上衛生間時)玩手機。
3)與家人通話頻率:通過調查發現,有47人(9.1%)一個月與家人通話一次,有238人(46.2%)每星期與家人通話一次,有160人(31.1%)每星期與家人通話2次,有70人(13.6%)每天都與家人通電話。
4)在走路時手機使用情況:通過調查發現,約有80人(15.5%)從來不會在走路的時候玩手機,有369人(71.7%)很少在走路的時候玩手機,有66人(12.8%)經常在走路的時候玩手機。
5)日均短信數量:通過調查發現,有275人(53.4%)日均發信息數量少于2條,有149人(28.9%)日均發信息數量在3—5條之間,有47人(9.1%)日均發信息數量在6-10條之間,有24人(4.7%)日均發信息數量在11-20條,有20人(3.9%)日均發信息量在20條以上。
6)課堂手機使用情況:通過調查發現,有109人(21.2%)在上課時從來不使用手機,有247人(53.2%)在上課時使用手機時間小于10分鐘,有92人(17.9%)在上課時使用手機的時間在11-20分鐘之間,有31人(6.0%)在上課時使用手機的時間在21-30分鐘之間,有9人(1.7%)幾乎整節課都在玩手機。
7)課余手機使用:通過調查發現,有28人(5.4%)在課余時間從來不玩手機,有274人(53.2%)在課余時間很少玩手機,有213人(41.4%)在課余時間經常玩手機。
2.2.3 調查對象使用手機的目的
在調查中,有275人(53.4%)應用手機的目的是為了填補零碎時間,有259人(50.3%)用手機是因為枯燥無聊,有408人(79.2%)運用手機來轉移情緒,有60人(15.2%)運用手機的目的營造自我的世界。有258人(50.1%)運用手機來關注時事新聞與好友動態。
2.2.4 調查對象對使用手機的看法
1)在調查中,有435人(84.5%)認為過多應用手機會影響到其它事情的安排,有468(90.9%)人認為在走路使用玩手機有危害。
2)對走路玩手機看法:通過調查發現,有47人(9.1%)認為在走路的時候玩手機沒有危害,他們持無所謂的態度。有353人(68.5%)認為,在走路的時候玩手機是由危害的,有115人(22.3%)認為走路的時候只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是沒有危害的。
3 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及相關對策
手機作為“第五媒介”,具有覆蓋面廣、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等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4],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手機的使用與流行。為此對大學生產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3.1 積極影響
3.1.1 手機媒體的運用與發展,給大學生的人際溝通和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使我們不用像古代使用“烽火狼煙”或“飛鴿傳書”等方式來傳遞信息,我們只需動動手指撥打電話或編輯一條短信,幾秒鐘就與聯系。
3.1.2 智能手機的應用給大學生提供了實時掌握最新新聞及社會動態的便利,足不出戶就可知天下事。
3.1.3 智能手機給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多便利,如文件傳輸,學習資料共享,在線交流等等
3.2 消極影響
3.2.1 自我控制力的缺失
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識的發展為基礎,以自身為對象的人的高級心理活動[5]。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僅僅只有4.1%的大學生很少使用手機,其余有95.9%的大學生都會不經意成逐漸依賴性使用手機。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大學生在學習時經常習慣性的拿起手機,從而造成學習分心。
3.2.2 手機的依賴
剛從高中過度到大學的大學生,因為不再有高中時的高強度,家長的要求亦寬松了,屬于自己的時間變多了,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感到無聊,開始迷茫,并開始尋找空虛時的寄托,手機無疑為最佳物品。通過我們的數據調查顯示:有53.4%的人用手機是來填補零碎時間,有50.3%的人用手機是因為枯燥無聊,有79.2%的人運用手機來轉移情緒,有15.2%的人運用手機來營造自我的世界。手機應用逐漸成為依賴。有研究表明手機依賴的個體在人格上可能會表現出情緒敏感、易緊張、內向、多疑和自律性差等特點,并且在人際交往時容易緊張與害怕[6]。
除了以上的影響外,有相關研究發現,過度使用手機會導致個體逃避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或降低完成任務的效率,[7]而且還會伴隨有高度的焦慮、抑郁、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不良癥狀,[8]過度依賴手機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如經常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造成體重急劇下降或增長。頸椎病,視力下降,筋膜炎等亦多發在手機依賴人群中。
4 手機依賴解決對策
手機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交流溝通工具。手機依賴現象正在潛移默化的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為了降低手機媒體的負面影響,筆者結合數據給出以下建議。
4.1 沒有目標就“低頭”。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開闊眼界,樹立遠大目標并為之而奮斗,這樣才不會在潮流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4.2 孤獨感是影響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干預可以從降低孤獨感入手[9]學校可積極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以促進同學間交流。班級可進行分組共同學習,不同專業間可進行聯誼活動等以減少大學生的孤獨感。
4.3 在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溫暖性支持會減少手機依賴情況的出現[10]。因此家長可通過改變家庭教養方式使孩子獲得更多自信和歸屬感。
4.4 大學輔導員是大學生活中擁有重要角色,但大學生活和中學生活有極大差別。大學更傾向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師生關系較為淡漠[11]因此輔導員更應該積極主動的與學生交心,以便于及時的對學生進行輔導和引領。
4.5 大環境對大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國家應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屏蔽不良信息流入互聯網,從源頭上消除不良文化。從而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于春艷.手機媒體體育信息傳播對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J].博士專家論壇,2011,34(7):46-48.
[2]張瑞金,李國鑫,王茹.移動數據業務手機用戶感知價值結構模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8):138-149.
[3]吳碧蓮.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思考[J].新鄉學院學報,2014,31(3):75-76.
[4]曲曉琳,王林,趙曉珂.手機媒介對90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以青島市某高校大學生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2):207-209.
[5]鄧兆杰,黃海,桂婭菲.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父母教養方式、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衛生評估,2015,29(1):68-72.
[6]王歡,黃海,吳和鳴.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3):447-450.
[7]Leung L. Leisure boredom,sensation seeking,self-esteem,addic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one use[M]. Mahw ah,Nj:Law 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8]黃海,周春燕,余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9):1074-1076.
[9]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 2011,34(6):1453-1457.
[10]Kerig PK,Ludlow A,Wenar C.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M]. 6th ed. NY: McGraw-Hill,2000.
[11]祝陽,王歡.手機媒介對高校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作用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34-38.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