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兒
摘 要:高校行政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點之一,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與服務型行政管理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對高校內部管理行政化傾向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實行服務型行政管理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趨勢,進而對構建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進行淺談。
關鍵詞: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去行政化
近年來,高校“行政化”問題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高校行政化體現在兩個方而,一是政府對學校管理的行政化傾向,主要表現為政府將高校作為行政機構來管理,政校不分,管辦一體;二是學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傾向,主要表現為行政權力干預甚至代替學術權力。本文著重從高校內部管理的角度,分析高校的行政化傾向,并探討去行政化過程中高校內部行政管理模式變革的走向。
一、高校行政化的內涵
所謂行政,狹義的理解是指國家(政府)的行政機關及其管理行為, 即公共行政 (Public Administration)。廣義的行政也包括一切社會組織的管理活動。所謂行政化,是指行政結構、行政運行機制、行政行為方式等在非行政領域的延伸和泛濫。
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的辦學理念、職能配置、組織建構、運轉機制、決策管理等方面呈現與行政機構相似的特征。高校的行政化問題可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理解,前者主要是政府部門對學校管理的行政化,后者主要是高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就高校外部來說,政府對高校長期統包統管,從校長任命、機構設置到人員編制,從課程設置、學位設立到招生名額,以及入學條件、學費標準等等,全部都由政府規定。高校內部的行政化則是外部問題的延伸,高校按照政府行政機關的體制結構、運作模式來建構和運行,行政權力泛化而學術權力邊緣化。
二、高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傾向
從高校內部管理的角度來看,“行政化”集中體現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失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割和對立、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替代與壓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向。
(一)行政權力的泛化
高校內部行政權力泛化,主要表現在行政權力不僅決定學校的行政事務,而且干預甚至包辦學術事務。例如,對于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課題評審、職稱評定、學術成果評價等學術事務,專家教授們應有發言權,但在實際運作中,這些學術事務也常由行政機關和行政領導決定。在干預學術事務的同時,行政權力還向學術機構延伸,一些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的成員多為系主任、院長、行政處室領導甚至校長。
在日趨行政化的過程中,管理活動既成為手段,也成為口的,并取代學術活動成為大學的核心,以致學校的運作都以行政權力為主導,“誰的權力大,誰就有發言權”。一些學者通過行政體系“依靠非學術的因素獲得巨大的學術控制權”。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一些教學科研人員對教育和學術的追求也逐漸轉變為對權力的追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基本價值導向的偏離。
(二)學術權力的弱化和行政化
由于行政權力泛化,學術權力作為“在學術場域中制訂規則和分配資源的話語權力”的權威地位,不得不讓位于行政權力。作為學術權力行使機構的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在學術決策、學術資源配置等方而的話語權也受到了限制。教學科研人員及學術組織參與學校和院系重大決策的途徑也較為有限,“教授也沒有決定基層學術單位重大事務的平等的權利和權力,更沒有保障這種權利和權力的制度和程序。在地位弱化的同時,缺少自己“根基”的學術權力在而對強大的行政意志時,也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偏離“學術本位”,其自身的運作也出現了行政化的傾向,如奉行下級服從上級的規則、用行政邏輯和行政手段來處理學術事務等,這是學術權力自身的異化。
三、實行服務型行政管理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趨勢
隨著高校行政化問題的日益凸顯,推進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呼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但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取消行政體系或實行所謂的“教授治校”,因為如果龐雜的學校事務都由教授管理,而不是由專門的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負責,是不可能有辦學成效的,這樣不僅管不好,而且還會影響教授們的本職工作。結合上述對高校內部管理行政化傾向的分析,我們認為,高校內部去行政化的實質是改變行政權力過度膨脹的傾向,合理劃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界限與職能,使二者各安其位、各盡其能,從而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加符合其自身特點,更加有利于推動學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高校內部行政管理與政府行政管理的關系來看,當前高校過度行政化的管理體系更多的是繼承了“管制行政”的特點,而去行政化之后的高校必將更多地引入“服務行政”的理念與管理模式,進而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以順應整個社會行政管理模式變革和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要求。所謂“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是指高校行政部門以師生員工等相關利益者的需求為導向,以提供優質服務為首要職能,通過完善的服務制度和服務體系為師生員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一種管理模式。具體來說,服務型行政管理模式與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的契合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二者都要求合理劃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界限。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要求改變行政權力過度膨脹的傾向,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事務的干預,而其前提則是理清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正確定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各自的職責和權限,明確哪些事務、哪些環節由行政權力負責,哪些事務、哪些環節由學術權力負責。而在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中,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有著明確的分工,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行使權力,互不越界、互不代替、互相監督、互相配合。
其次,二者都要求將為師生服務作為行政部門的首要職能。有人認為,“為誰服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核心問題。這實際上表明,明確高校行政部門的職責是高校去行政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要求行政部門和行政管理人員擺正自身位置,改變官僚作風,真正做到以為師生服務為本。而服務型行政管理模式把服務作為核心價值觀和行政管理機構的首要職責,把為師生服務作為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這與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構建
構建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是高校內部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一項涉及諸多方而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筆者認為,應當通過更新管理理念、轉變管理職能、創新組織結構、完善服務機制以及加強隊伍建設等措施,推進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更新管理理念
關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等人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口標。”也就是說,管理是為組織成員更好地實現組織口標服務的。就高等院校而言,教育和學術事務是其根本性的核心事務,設置行政管理體系的口的在于創造良好的教育和學術環境,讓每個師生都能在其中安心地工作、學習和生活,以更好地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樹立“管理是一種環境”、“管理即是服務”的意識,要把為學術服務、為師生服務視為行政管理的關鍵要素和核心價值。同時,要樹立民主管理理念,充分重視發揮廣大師生尤其是專家教授在教學、科研和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轉變管理職能
“一所大學里最重要的內部支持者可能是教師。正是因為這一群體的特性和成就,而不是別的因素,決定了這個機構的性質。”高校的這一特點和高校行政管理的性質決定了高校內部行政管理的主要職能應當是為師生服務。行政權力的職責不再是包攬學校一切事務,而是處理好行政事務,并與學術權力協調配合,為實現教育和學術口標服務。行政管理者的責任也“不是去控制學者,而是作為助手為他們服務”,并充分發揮學者與學術組織在學術事務決策和學術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為真正實現“教授治學”提供良好條件。同時,行政管理者還要著眼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成長與發展創造優良的教育環境,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總之,高校行政系統要把為師生服務作為其首要工作來做,并將服務質量作為核心指標納入學校管理評價體系。
五、結語
去行政化的高校更多的引進服務型行政管理,而且應當通過更新管理理念、轉變管理職能、創新組織結構、完善服務機制以及加強管理隊伍建設等措施,來構建一個能夠推進高校發展的服務型行政管理體系。因此,應該對服務型行政管理與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進行淺談,使其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參考文獻:
[1]鐘秉林、關于大學“去行政化”幾個重要問題的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0(9).
[2]易艷剛、大學精神回歸,從“去行政化”做起[J].新華每日電訊,2009-3-11.
[3]易運文,朱清時、高校要去行政化—專訪南方科技大學(籌) [J].光明日報,2009-10-22.
[4]李志華、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去行政化”改革[J].管理觀察,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