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大院校為了迎合教育改革,已經對教學理念和管理理念進行革新,其中,作為中學學校在這一改革中最為主要的表現就是將人為本思想融入到教育管理當中。人為本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價值,在當前中學教育中應用人為本思想,可以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需要,提升學校教學成效,而且,對中學教育管理工作更好的開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對人為本思想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內涵進行介紹,并從需要出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落實人為本思想,最后提出以人為本思想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策略,為中學教育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以人為本;中學教育;管理現狀 ;對策
中學時期是學生知識層次與綜介素質深化的關鍵時期,所以做好中學教育管理工作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小斷深入探索與實踐人本化管理以實現教學管理水品與效果的提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在此過程中有必要對以人為本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內涵作出客觀的認識,并小斷結介當前中學教育管理的現狀尋找人本化教育管理的實施途徑與辦法。
一、以人為本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內涵
以人為本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要求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小斷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實現人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與目的在于實現學生知識層次與道德素養的提升,所以教育與以人為本的聯系十分緊密。從中學教育管理工作的對象來看,以人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教學工作的主導和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即教師與學生,而中學教育管理工作的以人為本也正是以教師與學生的發展為本;從中學教育管理工作的關系上來看,以人為本思想要求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從而反作用于教學管理,為教學管理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從中學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務上來看,以人為本思想需要為校風校紀建設服務,需要為教學水平的提高服務、需要為中學主體的發展服務。
二、以人為本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意義
在長期的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中學教育管理工作呈現出管得多、理得少的不利局面,各級教育機關聯系失衡,給教師造成管理過嚴的錯誤印象,讓教師產生任務沒完成的錯覺,讓教師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度過人生。教育管理工作應該在管理中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在中學日常管理工作中運用人本管理倫理,才能增進和維護教師的自身利益體現民主思想,養成教師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倫理精神。
三、從需要出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馬克思說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穿、住,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因此,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就應該對教職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管理者要通過調查,把握教師的真實需要,建立滿足各個層次需要的激勵制度,并處理好各層次需要相互制約的辨證關系。這種辨證關系表現為高層次需要對低層次需要的主導作用和低層次需要對高層次需要的基礎作用。管理上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視另一方面,都不會有理想的效果在全面考慮各個層次需要的滿足和它們的動力功能的同時,宜在高層需要主導下注意一個由低向高的規律,即首先充分發揮最低層次需要的動力功能,引導教職工通過努力工作來追求其滿足,在此基礎上通過高層次需要的調節,使低層次需要依托于宏觀的理想背景,從而避免低層次需要的畸形發展C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應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師地位,在生活方面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還應當為教師的自我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條件:例如,可以為教師進行教育改革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并形成一定的激勵機制,使教師不是單純地從事教書育少、,而是以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契入中國教育,真正體會到作為教師的自豪感、使命感以人為本思想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四、以人為本思想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一)以教師為本,提高教學管理隊伍素質
教師素質以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自接關系著教學效果,對學生各方而素質的提升也起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中學教育管理中,應當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當重視教師在日常教學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教師在教學科研以及教學質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在中學教育管理中做到以教師為本的意識;其次在樹立意識的基礎上要切實探索與落實以教師為本來促進中學教育管理水平發展的辦法與途徑,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一是不斷提高教師愛崗敬業精神,不斷深化教師對自身工作崇高性的認識,使教師秉著端正的態度與信念投身到教育工作中。二是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使用,在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重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以及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教師針對教學方法進行探討的會議或者組織教師接受先進教學方法的學習等;再次要重視在教師隊伍管理中建設長效的激勵機制,建立激勵機制的作用在于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更加具有創造性,實現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激勵機制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尊重教師,通過對教師的了解來明確教師的心理需求,同時要尊重教師的教學成果,對教師在學術科研以及教學效果給子肯定。二是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教學科研的設施,為教師的教育科研工作創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環境與氛圍。三是在教育管理中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對教學質量有所提高的教師適當提高經濟待遇,采用評優或職稱方而優先考慮的政策來鼓勵教師之間的競爭。四是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為教師提供目標和壓力,使教師能夠在目標的要求下不斷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突破。
(二)以學生為本,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在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以學生為本是實現教學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良好校風校紀建設的關鍵。以學生為本進行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夠積極了解與關心學生的思想與生活,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強、叛逆性較強、易受外界因素的困擾和影響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中學生的這些特點也對中學教與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學生的叛逆性對學生自身的安全以及學校的秩序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關心與了解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教師應當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學習狀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與思想壓力;其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當做到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使素質教育對中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符合學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要求,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應當通過對學生個性的認識以及實際情況的了解對學生開展個體教育管理,實現因材施教。在學生數量大的實際情況下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來向班主任分配相關工作,通過班級教育管理效果的比較來實現對個性化教育效果的驗收;再次要重視學生主體性與主動性的發揮。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主動性與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對先進教學方法的學習并嘗試使用更多先進的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斷得到提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如在學校進行宏觀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上以班級為單位對學校日常的一些管理事務進行輪流負責,從而達到學生對教育管理工作有更深刻認識的目的,使學生能夠在參與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樹立自律意識,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完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在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能夠對當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最后要重視學生與教師以及學校決策者的關系。師生良好關系的形成要求教師能夠發現與消除影響師生關系發展的阻力,與學生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寬容的關系。學生與學校權力的使用者良好關系的建立主要要求學校管理者能夠自覺自律以及管理部門能夠對校務進行公開,從而使學生保持對學校的信任,保持學校管理部門的公信力。
五、結語
人一直都是教育管理的主體也是客體,在進行教育和管理的時候,人類心理活動摻雜其中,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心理是多變的不可揣摩的,所以,為了能夠充分發揮中學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就要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滲透到教育管理的各個環節,這樣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好的投入到管理工作當中,使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斷奉獻自己,并且,通過滲透“人為本”思想,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個體潛能和獨特個性獲得發展空間,使學生可以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磊.談“以人為本”思想在中小學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才智,2015年 20期.
[2] 譚丙華,王琳.淺議以人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 S1期.
[3] 韓俊.“以人為本”思想在高職班級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交際,2015年 02期.
[4] 吉哲.淺析“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以民辦高校90后新生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 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