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渝榆
摘 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面臨著新公共管理和我國傳統行政管理改革的路徑選擇問題,在西方得到巨大成就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對我國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的挑戰。我國的行政改革開始參照其他國家,并總結經驗,進行合理選擇。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論概括,是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的挑戰,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己經取得巨大成就,并且因其一系列創新成果而產生了世界性影響,也為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對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國情不同,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而應當在審視自身國情、弄清我國行政管理領域特殊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有選擇的借鑒。
一、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背景分析
20世紀后期,與西方信息社會相適應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念與方法開始傳入我國,它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的市場化的改革相契合,加之它在西方發達國家己取得的成功,有人認為只要我們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改革模式,就可以改變我國政府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的現象,實現政府管理質的飛躍然而,由于我國同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所有制結構、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盲目引入必然引起“水土不服”新公共管理理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特定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與發展是以西方發達國家所提供的前提條件為依托的而這些條件在我國尚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就警示我們在引入該理論的同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此時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論,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和制約。
(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第三部門還難以擔負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新公共管理模式提倡把政府的部分職能轉移給市場和第三部門,這需要一批發育成熟、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較強的第三部門1978年以前,我國民期處于高度集中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非營利組織幾乎由政府包辦,極不發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盡管出現了許多社會中介組織,但大多處于發育不良的狀態,缺乏獨立性,且在行政機關的庇護下,官方色彩濃厚按照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提出,中國并不存在典型意義的第三部門即使有少量組織符合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要求,也不會成為可以與政府部門、企業部門等量齊觀的一個部門,并且一些社會組織還是非法的,質量低劣,根本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使政府放權、授權缺乏社會的依托。
(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市場體制還不成熟,從1979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從承認“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手段”到肯定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市場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相對于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只有10多年發展時間的中國市場經濟還處于極不成熟和剛剛起步的初始階段據有關學者研究測算,歐、美、日等國家的經濟市場化程度為80%-90%,而我國市場化程度距發達或成熟國家尚有近30個百分點。此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缺乏健全的法制、缺乏平等競爭的環境、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等問題仍然存在。
(三)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法制建設尚不完善法制的健全、法制意識的深入人心、健全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必要條件而目前我國正處于體制轉型時期,一些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法制體系又不健全以對外投資領域的法律制定為例,盡管我國對外投資發展很快,但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完整的對外投資基本法,有關對外投資的法律規定散見于各部門的規章及政策性文件中,沒有系統性,法律效力低同時,這些管理辦法存在嚴重滯后性,一般都是為了“救火”,海外投資哪方面問題比較嚴重,有關部門就發布一個管理辦法。
二、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路徑選擇
由于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因此,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了積極成果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不能在我國原樣復制然而,新公共管理運動仍不失為我國進行行政管理改革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借鑒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成功方面,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富有創造性的探索,立足于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論。
(一)在提升政府的服務職能和適度分權的同時,強化必要的政府的管制職能“行政管理的本質是維護公共利益、為公眾提供良好的服務”行政管理職能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正是反映了行政管理的本質要求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將政府職能定位于服務,受到了公眾的歡迎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當然更應當提升政府的服務職能但是,由于我國政府還擔負著培育市場的艱巨任務,因此,政府的管制職能不能輕易放棄,特別是在維護市場秩序方面,政府更應當理直氣壯地強化管制職能只有當市場經濟己經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之后,才有條件考慮政府退出、弱化管制職能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實現服務,必須使集權式政府轉變為分權式政府,因為分權比集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它能夠使管理機構對公眾多樣化的真實需求作出迅速、及時的反應但鑒于我國的特殊情況,與保留和強化政府的必要的管制職能相對應,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是適度分權,而不能一味否定集權的作用有學者針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因而容易出現失控的特殊情況,提出“集權主導下的分權應成為當前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理智選擇。這種分權的思路較為切合我國的實際,值得參考。
(二)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同時又要對其作出嚴格的限制,避免陷入市場崇拜的誤區。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確實能夠改進公共部門的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這己為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實踐所證明因此,毫無疑問,我國的政府管理工作中也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由于我國傳統上屬于情理社會而非法理社會,且權力制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故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就有可能導致在一些西方國家政府“企業化”過程中不曾有或很少有的現象,如:“利益最大化”與權力結合形成新的腐敗、政府官員喪失倫理責任感、惡意競爭等等因此,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在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的同時,要根據我國的條件對其運用范圍作出明確而嚴格的限制在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不靈的公共管理活動中,或者在運用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可能造成更多、更嚴重問題的公共管理部門,就不能或暫緩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二是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新公共管理運動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管理方法,也有導致所謂“市場崇拜”從而由市場缺陷引發一系列惡果的風險。我國剛剛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故發生市場崇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既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又要清醒地認清市場的缺陷在解決與“全能政府”相伴隨的“政府失靈”的問題的同時,又避免陷入市場崇拜所帶來的“市場失靈”的誤區。
(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使行政管理改革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進行。有法可依,是國家秩序的基礎,也是有序地進行行政管理,改革的基礎法律制度不健全,沒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法治環境,某些方面的行政管理改革就可能變成無規則的激進主義運動,甚至還可能引發國家失控、社會動蕩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雖然也包含某些激進因素,但卻未引起嚴重的國家失控和社會動蕩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發達國家有著堅實的法律制度基礎,法治化的社會環境將激進變革的負面影響衰減到較低水平。為了保障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社會的法治建設,為行政管理改革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我國的行政管理期缺少從上而下的行政法規和個人負責制,這是機構臃腫和官僚主義的重要病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行政管理改革面臨著一個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無需特別考慮的重要任務,即:建立和完善各種行政法規,規范行政行為,實現政府機構、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從目前的情況看,至少要完善三個方面的行政法規:行政機關組織法、部門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只有建立和完善了各項行政法規,才能為依法行政提供權威性的依據。
三、結語
西方國家與我國不同,新公共管理不能夠在我國進行復制。但是我國可以予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的方面,在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選擇、取舍,使我國的體系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對新公共管理與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路徑選擇進行淺談,通過提升政府的服務職能和適度分權,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并且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營造出良好的法制環境,更加有利于幫助我國的改革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 劉劍明、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J].行政與法,2013(02).
[2] 蔡涓娟、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路徑選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