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旻
摘 要:通常,行政管理體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和變化的。現階段,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適應,在政治體制改革背景下整體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戰略任務。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過程中,需要遵循主要的改革要求。因此,本文在對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行政管理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法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改善著上層建筑,而且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供著持續而強有力的體制機制支撐。不斷推進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功不可沒,當前更加成為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更加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改革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
近幾十年來,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經驗就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立足實際,走中國特色的改革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添磚加瓦。我國當前的實際是社會發展處于轉型時期,各階層的矛盾突出,這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既要符合我國政治體制的總體要求,又能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解決好各種矛盾。這就要求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深化改革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宏觀上把握我國國情的整體“大數據”,將大數據與改革的政策相融合,并運用于指導改革的過程,推動改革的發展與完善。
(二) 堅持黨的領導,統籌兼顧
黨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領導者,更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中堅力量。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改革的大方向不動搖,將改革穩步推進。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對政府機構進行合理配置,對政府部門的職能進行科學分配,加強政府運營制度的建設,革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作風建設,共同推進政府體制的整體改革。
(三)重視民主的基礎性作用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政府出臺重大改革決策前,必須發揚民主的基礎性作用,要深入到群眾中,深入到基層,將來自群眾和基層的創新思路和改革方法實踐到改革中。忽視甚至反對民眾的心聲,閉門改革是注定會失敗的。同時,要約束政府改革的權力,嚴禁個人和部門的利益影響改革政策,保證改革過程的規范化和改革成果的制度化。
二、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法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僅需要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更需要注重科學的辦法,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要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從根本上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已分三批取消和調整了1795項行政審批項目,占國務院部門審批項目總數的近一半,但現在仍有2000余項。要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使行政審批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
(二) 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
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按照政企、政事、政資分開的要求,合理界定各部門職能,防止和克服職能交叉和多頭管理。要加快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重點是合理界定鄉鎮機構職能,精簡機構和減少財政供養人員。要積極穩妥地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依法規范對事業單位的授權行為。通過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起“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三) 不斷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在行政決策方面,要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實行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建立重大決策合法性論證制度和決策責任制度。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征詢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和協調;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大事項,要認真開展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要實行公示、聽證,擴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對重大決策在出臺前應由政府或部門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或由法制機構組織法律專家進行合法性論證,確保重大行政決策主體、內容、程序符合法要求。
(四)注重系統思維與問題意識的統一
應當看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綜合性、結構性和配套性。它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又自成體系。這就要求謀劃改革者應當有總攬全局的寬廣視野和系統思維, 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特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大背景下來整體思考、統籌規劃。但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體制在每一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又有其最突出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改革的重點,問題就是舊體制的突破口和新體制的生長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來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改革環節,確定事關群眾利益的重點改革任務,重點突破,以保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真正能解決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沒有系統思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就容易被表面現象所左右,忽視它的整體性、長期性和復雜性,使改革遭受挫折甚至失敗;而沒有問題意識,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又會把握不住重點,使改革難以取得突破和實效;只有系統思維與問題意識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推進, 才能牢牢把握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本質、重點和關鍵。
(五)長期目標與近期重點的統一
毫無疑問,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革、不斷突破、不斷前進的歷史過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體制建立和完善的整個歷史時期;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必須要有長期目標和總體規劃,以明確改革的路徑與方向,防止改革左右搖擺或急于求成,走大的彎路。但與此同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又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統一的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漸進過程,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改革重點,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改革任務;因而改革又必須要有長期目標下的近期目標,總體規劃下的短期安排,以確定每屆政府的改革重點和部署每個年度的改革任務,保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前后銜接、有序推進。
(六)質的突破與量的積累的統一
中國的改革在本質上是一場自我革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每屆政府都要有一些大的改革動作和集中的改革舉措,以保證改革的實效和力度,促進行政管理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質的轉變。但是,我們也要糾正一種誤解,一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就是機構大調整、人員大精簡的“大改革”和“硬改革”,聲勢很大,動作很大。實踐證明,動作越大,越容易反彈,成果也越難鞏固。因此,我們同時還要重視“小改革”和“軟改革”,即通過一系列和風細雨、持之以恒的管理機制、方式和制度的創新,通過政風和作風的改善,來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量的轉變和積累。沒有這些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軟改革”,太多依靠運動式的“硬改革”,成效有限,而且矛盾容易集中。相反,如果我們重視了行政管理體制的“軟改革”,就為大力度的“硬改革”做好了有效的心理、管理、制度上的鋪墊和準備,就為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肥沃的土鑲。
(七)自下而上廣泛參與自上而下集中推進的統一
要有效推進改革,就必須十分重視改革的動力問題。廣泛調動人民群眾和廣大公務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方面參與和推進改革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發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個方面動力機制的作用,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手段,又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的。應把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呼聲化作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最深厚的動力,創造各種條件讓人民群眾和廣大公務員自下而上廣泛參與改革、支持改革、推動改革。同時,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嚴格按照總體方案的要求,自上而下全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決不允許執行變形和實施走樣。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應在遵循行政體制改革要求的前提下,不僅要不斷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還要特別注重思維與問題意識、長期目標與近期重點、質的突破與量的積累及自下而上廣泛參與自上而下集中推進等四個方面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整體上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永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行政管理方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04):223.
[2]李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經濟發達鎮發展[J].行政科學論壇,201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