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劉美婷
摘 要:若想完整、準確、流暢、動聽的演奏一首手風琴樂曲,就必須對曲目所要表達的內容及含義做深刻的理解與分析,完整準確地把握樂曲的節奏、內涵、特點、結構及其音樂風格。本文章以分析李遇秋先生的一首大型作品為例,主要通過理論結合實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創作的歷史背景,曲式結構及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演奏技巧與表現手法。只有思考研究了這些因素,在演奏樂曲時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演奏的內在表現力與感染力。
關鍵詞:時代背景 演奏技巧 曲式結構
若想完整、準確、流暢、動聽的演奏一首手風琴樂曲,就必須對曲目所要表達的內容及含義做深刻的理解與分析,完整準確地把握樂曲的節奏、內涵、特點、結構及其音樂風格。本文章以分析李遇秋先生的一首大型作品為例,主要通過理論結合實例的方法,深入淺出的闡明了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創作的歷史背景,曲式結構及演奏中需要注意的演奏技巧與表現手法。只有思考研究了這些因素,在演奏樂曲時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演奏的內在表現力與感染力。
一、創作歷史背景
李遇秋的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是中國第一部手風琴協奏曲,也是非常優秀的一部手風琴作品。這部恢弘巨作,以其獨具匠心的創作手法和強烈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手風琴曲中的燦爛一葩,從對該曲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領略出作者深厚的創作功底和作品感人的藝術魅力。李遇秋的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由三個樂章構成,是中國的手風琴協奏曲的開山之作,在中國的手風琴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意義。在作曲技法上,這部作品是以繼承傳統與銳意創新相結合為突出特征,作曲家在創作上潛心挖掘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與現代音樂的優秀成果,同時吸收西方作曲技法,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民族音樂文化的表現手法,使作品能更深刻表達作曲家的思想。因此通過對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所蘊含的藝術內涵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樂章的“善”與“溫柔敦厚”的藝術內涵對音樂作品題材上多義性與多面性的理解,是李遇秋先生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的一大特征。第一樂章是一部熱情謳歌中國人民抗戰衛國的歷史性英雄詩篇,1937年7月7日,日本和法西斯侵入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衛國家,為了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和平,忠孝不能兩全,人們勇敢地選擇了報效祖國,本樂章歌頌了中華母親們與兒女們的善良以及中華兒女們的勇敢與奮勇作戰。戰爭是“和”與“愛”的最大破壞,侵略者否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人世間母子之間的感情是最深的。第一樂章“真”也有“美”也有,主要歌頌了“真善美”的“善”。
二、作品分析
樂曲的第二、三樂章創作于1989年,曾以《南國情》為名字,第一樂章是1993年為迎接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補寫的。顧名思義手風琴協奏曲屬于協奏曲形式,由手風琴擔當主奏樂器,鋼琴為之伴奏,兩種樂器相互合作,共同演繹一段作品。
第一樂章主題是“真”,由奏鳴曲式組成。“奏鳴曲式”是指“奏鳴曲”體裁(指由不同數目的樂章組成,樂章之間幾個樂章作為一個整體,彼此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內部所采用的結構曲式,當第一樂章采用時,通常被稱為“奏鳴曲式快板”,其他各樂章也常使用奏鳴曲式或其他曲式在其他器樂形式中,所采用的樂章結構曲式與“奏鳴曲”基本相似。該樂曲開頭的引子帶有悲壯的氣氛,連續運用急板、中速、加快等力度記號,表達“為了祖國人民的解放,無數先烈獻出了生命,無數母親獻出了兒子”之意。
第一樂章具體的音樂分析是這樣的:首先,主部主題——主旋律首先由手風琴演奏,體現了母親的形象,崇高而慈祥,速度中速而深情地。接著,主旋律轉入鋼琴,獨奏部分用流動音型來演奏,由Allegretto到Allegro,其速度逐漸加快,手風琴部分16分音符小快板和連續下行的三度半音要注意彈奏清晰手指要同步,起到過渡作用。接下來,連接部的情緒是生動活潑的,它的作用是將主部的旋律調性引向副部樂段,副部第一主題是獨奏部分再次出現的時候,用連線和16分休止符表現生氣勃勃的情緒,用連續的三連音表現躍動、不安忐忑的心情,在旋律和調性上,都有較大伸展變化,尤其注意演奏中開始出現的一些臨時升降記號。副部的第二主題,屬于進行曲風格,情緒上精神抖擻的表現“兒子”由頑童成長為青年的過程,連續的八度三連音體現出青年的長大已經能夠肩負起民族解放的重任。之后,便進入了展開部,主要發展的是兩個副部的主題,偶爾也運用到了主部主題,此部分表現了日本和法西斯國家大量入侵肆虐中國,中華民族兒女奮勇抗爭,描寫戰爭的殘酷場景,此段應該用悲憤的情感將全曲推至高潮,并注意風箱的控制。突然,.音樂從高潮一下跌落下來陷入痛苦沉思之中。這時要按變音器,速度漸慢,音要很弱。接下來再現部的主部主題要顯示奔放、激昂的情懷,鋼琴濃重的旋律以手風琴獨奏流動起伏的分解和弦來襯托,這段要注意手風琴音色較粗獷,演奏分解和弦時勿彈得太重,以免蓋過鋼琴主旋律音色,左手低音旋律要突出。之后,副部主題速度是小快板,手風琴右手高音部分是旋律,左手和弦部分不要太長,然而剛剛出現便轉入了“引子”的旋律。最后,樂章的結束部的開始部分用的是連接部生動的連跳的旋律,在倒數第八小節用兩個“ff”強調連續彈奏相同的g小調屬和弦,將第一樂章的尾聲推向輝煌,最后的一級主和弦用廣板彈奏意境深遠悠長,最終回歸到g小調主調上。
第二樂章主題是“善”,曲式結構是復三部,它包含ABA三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是樂段的結構也可能是單二或單三部曲式。本樂章第一段的主題來源于一段云南民歌,它的調式是把G大調和g小調混合在一起使用,非常特殊。前半段運用G大調,后半段轉成g小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豐富主題內容,也發展了后面的旋律與調性。這部分給人回歸自然的感覺,悠閑、舒暢、自然,但又夾雜著狂放不羈的情感。中間段情緒發生轉變,像是災難降臨,山林間突然起火。譜面上,右手起初是連續的16分音符,之后是越來越快速的6連音,其中的臨時升降記號需要注意,應該單獨練習。演奏第26頁時又恢復到原速了,但是右手6連音依然是難點,盡量與左右音對好。結尾時又出現云南民歌小調,音色越來越弱,在靜謐中結束。
第三樂章主題是“美”,與第二樂章相比表現風格頗有不同,屬于舞蹈性節奏風格,音調大部分運用了云南少數民族民歌,5/4和10/8節拍交替出現,使節奏賦予變化發展,很有律動的感覺。第三樂章也屬于奏鳴曲式結構,主部主題緊跟著前奏。副部主題是從30小節開始,由手風琴模仿蘆笙的音色,變換節奏時用換風箱完成,好似蘆笙演奏中的吹吸換氣一樣,出現抖風箱時,力量要均衡。整個第三樂章的演奏要充滿生活的情趣,表達要生動,保持律動感和新鮮感。演奏中要注意樂曲中幾種特殊標記的演奏說明,就能完整地把這首作品演繹的很好。
三、創作風格特征及演奏中的藝術處理
手風琴在中國還是一個年輕的樂器。但李遇秋先生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就不斷探究、吸收、融匯、消化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使之與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及豐富的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創作了大量極具民族風格的手風琴作品。如在這部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中,東方的民族調式和西方的大小調調式就交替使用。李遇秋的作品無處不散發著生動的民族氣韻、清新的時代氣息、鮮明的個性特征及“中西合璧”的藝術光彩。
首先,我們應該把作者譜面上的內容完整不拉的表達出來,注意每一部分的表情術語,也就是忠實于原作;其次,就應該利用樂器本身的特色,加入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進行“二度創作”。每一件樂器的存在,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手風琴在制造工藝方面更有其特殊的構造,在它右手鍵盤上方的變音器可以模仿許多樂器的音色,例如:小提琴、單簧管、薩克斯管等,在演奏不同風格的旋律時可以通過轉換變音器營造出適合的情緒,形成手風琴自己的語言。當然,風箱的運用,也是演奏手風琴作品的靈魂,好比鋼琴家指尖的力量,歌唱者的呼吸一樣,會直接影響到演奏中的藝術處理以及音樂作品表現的優劣。
所以,只有嚴格的控制好風箱,才能夠保持演奏樂譜的準確度,進而能夠打動聽眾。對于這首曲子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旋律是藝術表現手段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演奏中,旋律的清晰流暢是演奏最基本的要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好。
1.左手避免喧賓奪主。
主題的陳述與展開,要注意右手旋律部分占主要位置,左手低音是伴奏,起輔助襯托作用,為主旋律服務,聽起來主次分明。
2.復調部分避免亂成一團。
在多聲部旋律同時行進的過程中,如果每一聲部分別采用不同觸鍵時值,在同樣風箱力度情況下,旋律主次的關系會變得更有層次。其次,風箱力度變換跟著旋律聲部走,每個聲部觸鍵應一致,當非主體聲部的音型較密集時,可適度把這個聲部的每個音都斷開一些,這樣可以淡化這個聲部,使主題突出而清晰。
3.樂段中避免一氣呵成。
樂段是由樂句組成,就像說話一樣,得一句一句說,樂句之間也要有換氣的時間,看譜一定要認真仔細,哪里有連線,從哪連到哪,都要看清楚,這樣才能保證演奏旋律的層次性,另外,樂段與樂段之間也該有換氣的感覺。
四、 結語
創新的理念是音樂源泉的不竭動力,是藝術風格化的精髓。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的創作,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體現了東方細膩的情感變化和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李遇秋的創作才華。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像李遇秋先生一樣偉大的專業人才創作出更多中國風格的手風琴作品,也能有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演奏出更動聽的旋律,共同為手風琴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自強.手風琴演奏法[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
[2]陳一鳴.手風琴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林飛.中國藝術經典之手風琴[M].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
[4]楊婷.《手風琴協奏曲——獻給母親們》的藝術內涵研究[J].大眾文藝,2009(2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