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竹
最近有一檔十分火熱的電視節目叫《客從何處來》,讓我這個生長在城市、生活在追星趕潮的現代時尚里的孩子開始思考關于故鄉和自己的生命底色與背景的話題。
《客從何處來》是一檔真人尋根節目。眾多明星從一個細小的線索開始,一步一步尋找挖掘自己祖輩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軌跡,追溯自己的生命源頭。看著熒幕里明星們一個個漫步于田間,感受大地的敦厚,思索生命的傳承,親近身體里流動著的那份血脈,每一次都會引起一陣心靈的悸動。
可對于一個從小就生活在大城市里、缺乏閱歷的孩子,對于“故鄉”其實是很模糊的,更難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筆下的“鄉愁”。不論是杜甫的“月是故鄉明”,還是余光中筆下那枚小小的郵票,或是魯迅筆下的“朝花夕拾”……它們只是整齊排列在白紙上的黑字,就像窗外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冰冷的,沒有溫度。是隔著厚厚的玻璃看到的模糊不清的時光影像。是的,年幼無知的我曾不解于作者們沉重的筆尖,迷茫著他們的憂愁。而這一切誤解的結束,是在那個冬天。
“什么?今年在鄉下過年?”把手上的遙控器一甩,我從沙發上跳了起來。一想到農村里沒有WiFi,無線網絡信號也不強,還有那滿路的動物糞便,心里就有一百個不情愿?!盀槭裁??在城市里過年不是挺好的嗎?”雖然清楚沒有反駁的機會,但還是努力想轉變情況,說服父母,最終當然是不得不妥協。于是,我和一大堆年貨擠在車后座,七八個小時后,我們到了鄉下。
那是湘北的一個小村莊。聽媽媽告訴我,我的曾外祖父母在那兒生活了一輩子,沒有走出去過,但卻培養了九個兒女,他們從家門前的小路走進了縣城、省城。年前叔外公們把曾外祖留下的老房子翻修了,讓家族所有的子孫都回老家過年,好不熱鬧。我看著長輩們喜氣盈盈的笑臉,看著比我大的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孩子無所顧忌地自由奔跑,還有在城市里看不到的藍天白云,沒有高樓大廈切割和阻擋的廣闊世界,原本近似于死水的心湖里漾起了節日歡慶的漣漪,這樣熱情祥和的氣氛感染了我,也震撼著我!
天色漸晚,鄉村的寧靜和天邊絢爛的晚霞一起彌漫開來,我家的熱鬧卻再次掀向高潮,開飯啦!跑進廳堂中,四張大圓桌,擺滿了美味佳肴,心里嚇了一跳,真是大陣勢!吃飯是交流情感的最佳時機。男人們喝著酒,紅通著臉大聲談笑,婦人們圍坐一桌邊吃飯邊閑聊著,小孩子們則有的坐有的站邊玩邊吃了。認識不認識的姑姑嬸嬸們都往我碗里夾菜。家鄉菜和城市里的菜不同,讓我第一次嘗到了濃濃的家的味道。農村的夜晚像一幅畫,有著絢爛的星空;又像一首歌,是大自然的原創。不知是誰的建議,在大院的前坪放幾根木柴,熊熊烈火燃燒起來,跳動的火焰盡情展現著舞姿。我試著把手伸近,一股暖意襲來。一大家人圍坐在火堆前暢談,身暖了,心更暖。
幾天的老家鄉村生活,讓我感受到濃烈的親情早已構成了我們血液里最具活力的細胞,成了我們生命中最無法抹去和更改的底色。
如同屋前沉睡了一冬的田地在春的召喚下泛出一片蔥綠,荒廢了十多年的老房子在親情的呼喚下重煥了生機和青春。這里,是我們所有人的根;這里,有幾代人童年的回憶;這里,有無論走多遠都忘不了的血脈親情……這里,成了大人們的精神家園,這里,成了孩子們的游戲樂園。聽祖父輩們聊聊那些老房子里的老故事,舊時光不僅散發出比年飯餐桌上的美酒還要濃郁的醇香,還是幸福的源泉??葱值苕⒚脗兺谏?、騎電動車、玩滑板,歡樂和我們的笑聲一起在空曠的田野里在遼闊的天地間徜徉。姑嫂、姐妹、叔侄、兄弟,拉拉家常,談談工作,聊聊生活,說說學習,大家庭的溫暖觸手可及。陽光下,外公和弟弟在放風箏,搖搖曳曳迎風而上的風箏和仰頭張望的爺孫倆讓我相信這就是世間最美的風景。樹梢上的麻雀成群結隊,嘰嘰喳喳好不熱鬧,和游戲中的我們的叫聲笑聲互相應和形成的交響絕不亞于莫扎特的音樂……這一切都將成為我珍貴的記憶。它們會連同我的祖輩和父輩的記憶一起一直傳遞下去,沿著生生不息的生命長河……
夜深人靜。我躺在老式的木板床上,枕著外婆手縫的繡花枕頭,突然之間明白我的故鄉并不在鱗次櫛比的大樓里,而在廣闊無際的田地里,或者存在于家的親情和那深藏在心底的思念里。 “日暮鄉關何處是”,故鄉,原來是那抹不去忘不掉的溫暖和愛。不必再追尋,因為已銘記心底。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