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海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細節處入手進行引導,通過優化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在優化教學策略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他們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環節的創設,使學生能獲得真正的進步和發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有強烈的探究欲望,能積極地進行思考,并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探究,有利于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入手,創設新穎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在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他們能從多個方面入手對知識進行分析,能加深他們對語文課文的理解,使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以及他們的知識結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時,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這首古詩的含義,體會其中的意境,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古詩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播放和古詩內容相關的圖片,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進行傾聽,慢慢融入古詩描寫的意境中,使他們跟隨蘇軾的描寫進入廬山,真實地感受廬山的風景。通過形象具體的教學,能讓學生更深地理解古詩反映的真諦,促進他們語文創新意識的提高,讓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地參與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和他們進行積極的互動,構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獲得進步。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建立師生互動的橋梁。在問題情境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提問,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不僅能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完成學習情況的信息傳遞,還能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和溝通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創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打好基礎。在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更積極,他們能有針對性地分析課文內容,有效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不僅僅是讓教師向學生提問,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有效發展。
3. 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是成為他們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啟發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在他們遇到困難和理解不了的問題時,對其進行鼓勵和引導,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一灌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睜大眼睛發現好的詞語、好的修辭、好的句子、好的描寫,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激勵其上進,盡量捕捉其“閃光點”,給予激勵表揚,使之振作精神、樹立信心,學生會從細微處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這樣學生心情舒暢,課堂上敢于大膽開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師生在教學中產生和諧的共鳴,增進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積極探究過程中,他們能主動地調取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來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使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4. 課內課外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主動性,讓他們充分運用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究。在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開放的學習環節,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探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運用學到的語文知識來參與課外活動,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在進行課內外教學相結合時,教師創設課外活動時,要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同時要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把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內容主動展示出來,通過運用和思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構建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始終堅持教學新理念,注重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優化教學策略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的學習有方向、有目的,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作者單位:江西省資溪縣鶴城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