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鋒
近段時間,在筆者所屬的工作室中,成員們在網(wǎng)絡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主要探討了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竇桂梅等名師的課堂特色,如名師的導入語、結束語,以及答后評等。通過觀看名師們的課堂視頻,探討他們的教學實錄,筆者感觸頗深,作為一線的老師,當今農(nóng)村的語文課還有許多地方值得反思的地方。
反思一:沒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的課也同樣出彩。在如今的課改中,特別是上評優(yōu)課、公開課時都有一種共同的現(xiàn)象,凡上課必須要有課件,好像課件就是當今課堂的唯一標簽,離了課件、離了多媒體就沒法上課。以前,我也總感覺有課件的課比沒課件的課要生動精彩。現(xiàn)在我不這么認為了。觀看了于永正老師上的《秋天的懷念》《翠鳥》等幾節(jié)視頻課后,感覺最強烈。那幾節(jié)課,于老師上課時就拿著一支粉筆,沒用課件,隨著講課的節(jié)奏,隨時板書。在他的指引下,大部分學生各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朗讀能力的提高更是顯著,有些學生當堂就會背誦某些精彩的片段。
縱觀當今的公開課被賦予太多額外的價值,“高利害”的公開課扭曲了老師們對公開課的認識和態(tài)度,從而使公開課“變味”了,并喪失了公開課自身原本的價值。于老師上的公開課就是一種常態(tài)課。他把公開課定位在“課”上,他是在“課”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開”上做文章。他的公開課回歸到真實的日常教學上來,拉近了公開課與常態(tài)課的距離,讓大家覺得可學、可用,以體現(xiàn)他公開課的教學價值。我們每天上的都是常態(tài)課。常態(tài)課要求我們把課上得扎實、真實、樸實就可以了。至于課件是否使用要根據(jù)課的需要而定,課件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
反思二:語文課上教師要有語言意識。曾經(jīng)聽了《爬天都峰》《長城》《桂林山水》等游記類的幾節(jié)課。一上課,教師都是問道:“同學們,你們?nèi)ミ^哪些好玩的地方?”學生們的一雙雙小手舉得很高很高,教師一個一個指名回答。“我去過北京”“我去過華山”“我去過西湖”……學生們很踴躍地回答。可答案都是如出一轍,都是去過哪些地方。老師們接著話鋒一轉,“今天老師要領你們?nèi)ヒ粋€地方旅游,請齊讀課題。”學生便讀起了課題。這樣的導入新課,教師絲毫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如果教師改為這樣提問:“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江山美麗,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你一定到過一些名山大川,見過一些名勝古跡,那么你打算用怎樣的詞語來形容你去過的地方呢?”這樣一問,教師則是在引導學生從感性的游覽變成理性的形容。上課的語言意識就強了。再如于永正老師在教《翠鳥》一課,在導入新課時,他關于“翠”字的教學就非常有語言意識。老師說:“既然‘翠是綠色的,那為什么不叫‘綠鳥,而要叫‘翠鳥呢?”學生就對老師提出來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接著于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小結說:“這個翠字不僅表示綠色,顏色亮一點,而且還表示很可愛,好聽。這就是漢字的一個特點,它不光表明一種意思,也是一種心情的表達。”
看來教師只有找到進入文本語言的“切入口”,學生語言的“觸須”才能跟著擺動起來。
反思三:語文課上的朗讀真的要讀好。《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diào):“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很多教師在聽完公開課后,都有一種共同的看法,教師在課堂中對讀的指導欠功夫,大多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讀,一種象征性的讀罷了。而名師在閱讀課堂中對朗讀的指導是十分到位的。于永正老師在上《翠鳥》第一課時時,單是關于學生朗讀的指導多達二十多次。如在課堂中一女生在讀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時,學生讀得不是很好。于老師說:“我覺得你把這個‘翠鳥讀得太重了,能不能再輕一點?來!大家都來試一試。”學生各自讀,讀了一會兒,于老師又指著剛才那個女生讓她再來讀一讀。又如一學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這一句時,一個學生對文中的“輕輕地”一詞讀得很輕,于老師就順藤摸瓜地問該生,為什么要把這個詞讀得輕呢?該生說:“如果重重地讀,翠鳥就是重重地停在葦稈上,那小魚兒就敢來了。”對于一個詞的朗讀是要重點還是輕點,于老師都放在了心上,這樣的朗讀指導真是做到了有的放矢、入木三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常常想課文的很多內(nèi)容是要靠學生自己讀懂的,而不是單單靠教師教懂的。教師在上閱讀課時的朗讀指導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文本內(nèi)容,這才是語文課的首要任務。
名師的課給了我們許多啟示。他們的課都很樸實,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熱鬧的場面,不追求華麗的形式,而是以“讓學生學會作為唯一目標”,把功夫用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上。作為農(nóng)村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多的機會、環(huán)境和氛圍,讓學生思維的活性、心靈的活性、言語創(chuàng)造的活性得到培植,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才能在課堂上得以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