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建鋒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這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時學生是分組了,但是討論卻很冷清,發言也不熱烈,或者討論遠離主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被激發出來。教學中教師怎樣做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討論呢?
關鍵詞:數學課堂;引導;學生;討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75-01
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這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時學生是分組了,但是討論卻很冷清,發言也不熱烈,或者討論遠離主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被激發出來。教學中教師怎樣做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討論呢?
案例1:在初一數學《角的特殊關系》一課中,教師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1、首先出示這樣一個實際應用問題:
有兩堵墻,夾角大于90度。現在有人想測量在地面上墻所形成的角的大小,但人不能進入圍墻外,問應怎樣測量?然后教師有講:這是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學習“角的特殊關系”。
2、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用這副三角板的各角去拼角,看能拼多少不同的角度,比一比哪一組拼出的不同角度的角多?
3、組織學生游戲:一個小組出題,寫出一個角的度數,其他小組搶答出這個角的余角和補角,再由答對的小組出題,繼續搶答,賽一賽哪一個小組答對的題多?
4、給出一組練習。
5、組織學生討論:同角或等角與余角的關系,同角或等角與補角的關系,研究有關余角補角的性質。
6、鞏固練習。
7、解決開始的實際問題。
8、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案例1中學生雖然也開展了討論,但是并不熱烈,學生沒有表現出教師期望的熱情,這位教師在另一個班上同樣的這節課時做了一些改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案例2:教師出示了與案例1相同的實際問題。然而教師并沒有急于引入課題,而是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去測量這個角度。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和全班匯報,得出了許多種測量的辦法。
(1)延長一邊墻,測出延長線與另一邊墻的夾角a,用180-a就得出所要測量的角度。
(2)把兩邊墻分別延長測出兩延長線間的夾角,即為所測量的夾角的角度。
(3)過墻相交的頂點做一條直線,測量墻與這條直線的夾角a與b用180-(a+b)就得到所要測量的角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方法(1)中為什么要用180-a,在此基礎上引出補角的概念。
此后教師又提出“若兩墻間的夾角小于90度,那么將怎樣測量?”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討論仍然很熱烈。
得到和上面一樣的結論。
教師問還有另外的方法嗎?學生再次進入熱烈的討論,提出第四種方案。
(4)過墻的相交頂點作一條直線與一邊墻垂直,測量這條直線與另一面墻的夾角a,用90-a,就得到所要測量的角度。
教師這時又引導學生討論方法(4)中為什么要用90-a,在此基礎上引出余角的概念。
(5)以游戲的方式做關于補角和余角的練習,游戲方式與案例1相同。
(6)通過學生討論,研究有關補角、余角的性質,并完成練習。
(7)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這一節課上完情況與案例1就完全不同了,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積極性很高,教師也很滿意。
這兩節課案例1的教學效果不如案例2,前一節課教學效果差,學生討論不熱烈也不深入,其原因在于教師在組織上存在問題。案例1的教師一開始提出了一個實際問題,即墻的夾角測量,這本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學生也希望知道怎樣去測量,如果教師組織學生去討論測量的方法,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從而很自然的引入課題,這實際是一個組織學生自我發現的過程,會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案例1中教師沒有這樣做,他從實際問題自己引出了課題:角的特殊關系。然后讓學生用三角板拼角,這就離開了教師提出的實際問題,這時學生的頭腦還在思考著剛才的問題,而用三角板拼角是教學的指令,討論不熱烈是自然地。案例2與案例1相反,教師把提出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學生作出了熱烈的回應,發言十分的積極,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并讓學生投入課堂學習,讓學生帶著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討論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引導學生的討論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做好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討論、去實踐操作。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教具、圖畫、圖表、演示等要符合學生的特點,使學生可以很快地進入情境。二是學生討論、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情況,進行必要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