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花+高亞強
摘 要: 新課程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尤為重要,教師或以歷史人物為鑒,培養學生健全心理;以文本觀點為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拓展探究為“契”,純化學生高尚品性。但愿,高中歷史教師能夠努力重構以人文生態為呼吸的課堂,并讓孩子們的靈魂和它發生共振,為心靈世界增添新的“鈣質”。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史料選擇 問題探究 課堂走向
高中生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逆反心理與盲目崇拜、缺乏理智、易沖動、成人感強烈,不喜歡被束縛……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鍛造學生的健康心理尤為重要,教師或以歷史人物為鑒,培養學生健全心理;以文本觀點為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拓展探究為“契”,純化學生高尚品性。
一、以歷史人物為鑒,培養學生健全心理
作為一門被賦予了“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課程,在其中應該確認什么、選擇什么、警惕什么、擯棄什么,實在是“巨大”的問題[1]。比如,如何選擇課外史料滋補課堂教學?是僅僅為考試高分而選擇,還是從孩子們身心健康的角度而選擇?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課,孫中山“屢戰屢屢敗屢戰”的精神,正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極好案例。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分小組討論: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時代背景(孫中山維護共和斗爭的屢次失敗的情景);
2.史料補充:“中華民國就像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只顧著站在岸上嘲笑我。這時候,漂來了蘇俄這根稻草。因為要淹死了,我決定抓住它……”(1922年孫中山談話錄)
3.PPT課件出示:“中國革命已經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徒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所以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擔負這種責任。”(1924孫中山在黃埔軍校的演講)
之所以引入如此多的史料,就是因為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意識”,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引導學生拿自己小小的得失和孫中山的遭遇相比較,其心靈必將受到觸動、浸潤和滋養。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歷史人物為鑒,趁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賦予課堂以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應該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二、以文本觀點為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提出:“本課程在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更為理性、更有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生活的環境。”高中歷史課程設置中,有大量內容直指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的思想觀點,恰恰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極好的范例。
高中歷史教材《啟蒙運動》一課中,有兩個知識點“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其核心是“理性”,如何做一個“理性”的人?“你理性了嗎?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可以設計以下環節:
材料一:家長批評幾句,頂撞家長,離家出走。
材料二:父親因病去世,從此一蹶不振,學習成績急劇下降。
材料三:與同學發生口角,大打出手,甚至動用兇器。
在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這些行為的種種不成熟之處,學生的心在洞開,心的原野和邊界在擴展,做一個“理性”的人的意識在加強,心理承受能力逐步提高。有的同學把啟蒙運動同人的青春期進行類比,對啟蒙運動的真諦——“理性”有了更深認識,認為“啟蒙運動”的過程不正像青春期的我們向成熟邁進嗎?就像康德所說的:“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
三、以拓展探究為“契”,純化學生高尚品性
如何從歷史課堂中吸收更多能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人文養料,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視野是否更加開闊,在于教師究竟引領學生走了多遠。教師應經常反思:教學的延展探究是否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所幫助?教學的“生長點”和“延伸點”是否促進了高中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從問題到探究,是否在悄悄地純化學生的品性,打造一個陽光且充滿正能量的“內環境”?
仍然以《啟蒙運動》為例,在講述文藝復興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創設這樣的探究問題:“莎士比亞對人的贊美與薄伽丘對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當學生理解到:薄伽丘雖然謳歌了人性,但大多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亞的作品卻體現出人性的高雅和精致,人類應該有更高追求,此時,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趁機引領學生辨析自己的高中生涯中,哪些是人性中的本能,需要加以克制;哪些是“人性的高雅和精致”,需要特別追求。
這樣的拓展延伸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習“文藝復興”內容的同時,滋潤學生的心靈,在歷史的“幽靜通幽處”反觀自己、滋養自己、提升自己。
說到底,高中歷史課堂,應該是一個人文的課堂,一個情感的課堂,其中的輾轉、迂回、拓展應該直指人心,應該以創造好精彩、健康的“內環境”為基本出發點,就像畢淑敏所說的:“讓我們的成品——沉穩寧靜廣博透明的心,覆蓋生命的每一個清晨和夜晚。”[2]如何從歷史故事和人物之中,吸收到滋養學生健康心靈的“維他命”,關鍵在于教師。但愿,高中歷史教師能夠努力重構以人文生態為呼吸的課堂,并讓孩子們的靈魂和它發生共振,為心靈世界增添新的“鈣質”。
參考文獻:
[1]林茶居.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減負”.
[2]畢淑敏.造心.
此論文為2015年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農村貧困地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研究》系列論文之一,立項批準號GS【2015】GHB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