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淑芳
摘 要: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 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的學習再也不是原來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其主體性。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知探索未知,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的學習應該以學生自己為本,教師教學時應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
如何盡可能地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培養運用能力,提高思想覺悟,即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呢?其重要訣竅是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一、樂學是成功教學的前提
達爾文在自傳中寫道:“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主動而深入地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實際教學中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廂情愿,講得海闊天空,天花亂墜,學生卻無動于衷,昏昏欲睡。“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子語類》)。教師的首要職責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來自于疑慮。如何使學生由“無疑—無趣”到“有疑—有趣”,產生學習動機和欲望,這是在備課中要下的第一個工夫。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節課所涉及的內容都和現實生活和客觀世界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學生對實踐中各種司空見慣的事物和現象不一定都能做出正確的解釋,以致不假思索,甚至想當然。各門學科知識是對這些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認識和總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現實生活中同學們比較熟悉、社會上比較流行的熱門現象引入課題,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時候學生就會欲說難言,似懂非懂,產生強烈的求職欲望,這樣學生的興趣就得到了充分激發。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說:“興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點,其力量好比炸藥,立即把障礙物炸得干干凈凈。”
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說教師可親可敬,學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誨。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的主動性,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最有效地進行學習,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即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興趣和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樂學。
近年來,各地推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都有十分相似的一點,即不管是情景教學還是愉快教學,不管是誘思探究還是啟發式教學,都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都要把學生由消極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我要學”。
二、會學是成功教學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僅僅是成功教學的開頭。教學中趁熱打鐵,把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層層深入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和時效性,教師要設置更具體、更詳細的疑難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這樣會使學生的興趣持久化,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通過閱讀,學生對一些實際問題能夠初步用理論知識解釋和解決,這就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緊接著,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聯系實際舉出大量實例,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感性問題的能力,最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認識和覺悟。
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哪一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都要鼓勵學生理論聯系聯系實際,對現實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試著用課本里的知識解釋;要養成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當大千世界各種奧秘被學生一個一個揭示后,就會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
古人云:“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后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語言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覺悟,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死讀書,高分低能,造成學生畸形片面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發展。實踐證明,教會學生活學活用不僅有利于學習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勤學是成功教學的保障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素質教育下的樂學、會學都是建立在勤學基礎上的,因為堅韌的毅力、頑強的意志、不怕挫折的精神是對學生進行品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素質教育并不排斥勤學、苦學。
素質教育下要處理好苦學和樂學的關系,應試教育下的苦學就是“題海戰、疲勞戰”,真是“苦海無邊”。素質教育要求做到以苦為樂,苦中有樂,通過大量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使學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樂此不疲。
素質教育對“勤學”有了新的內涵:勤學不是古板的封閉式“頭懸梁、錐刺骨”,而是要積極、開放。不僅要勤看、勤想,而且要勤說、勤做,把課堂有效地向課外、校外延伸,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提高操作能力、對話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而且把書本上僵死的條理,變成了鮮活的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充分展示自己,讓學生樹立樂學、好學、勤學理念,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