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洵+蘇美玲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其發展關系到廣大農民的致富問題,更關系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問題。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根據農業現代化的含義及其特點,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構建了衡量我國進入21世紀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其結果表明我國農業經濟和社會系統發展迅速,而農業環境和資源系統發展緩慢,農業現代化步伐低于經濟增速。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綜合評價值;發展進程
1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水平及其農村風貌有了顯著的改變,但目前中國農業仍然面臨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資源高消耗和過度利用、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瓶頸問題,現階段的農業總體上還處在近代農業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糧食需求也出現大幅增加,不少國內農產品供求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有待提高[2]。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義深遠。但是,迄今為止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并不多,對農業現代化的量化評價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標準。因此,如何科學的闡述評估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業現代化評價體系,對推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3]。基于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特征,以及我國農業生產現狀,并借鑒國內外現代化研究中所建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評價指標和相關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構建衡量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定量分析。
2研究方法
目前相關文獻對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廣泛應用的評價方法有兩種:一是單項指標評價法通過單項指標的對比,評價單項指標的發展狀態及所處的地位,由此綜合判定分析整體水平;二是綜合評價法,通過對單項指標進行加權,并進行綜合合成得分,以評價對比不同區域的等級次序。由于單項指標評價法對各區域的綜合評判不夠科學全面,且該方法不能對不同區域間的狀況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兩種方法的結合形式來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體系[4][5][6]。
2.1指標選取
根據科學性、實用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和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并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構建了農業現代化系統發展評價指標體系。[7][8]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農業社會系統,包括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從業人口百分比、恩格爾系數、農業技術人員、農業管理人員、鄉村醫療和衛生人員6個指標;農業經濟系統,包括人均糧食產量、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第一產業總產值占GDP比重3個指標;農業資源系統,包括有效灌溉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和農業機械擁有量3個指標;農業環境系統,包括森林覆蓋率、化肥施用折純量和農村用電量3個指標。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AHP)對評價指標賦以權重,具體結果見表1。
2.2標準化處理
由于農業現代化系統評價的指標性質各不相同,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各項指標值為參照值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分為2種類型:
3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方法,得到我國進入21世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狀況(見表2)。
3.1農業現代化系統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分類系統發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農業經濟系統(2.0045);農業社會系統(1.7394);農業環境系統(1.5862);農業資源系統(1.3161)。
第一,2000—2013年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中農業經濟系統發展水平提高最快,農業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年均增長率為7.18%,遠遠高于農業現代化平均增長率。表明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低于農業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進入21世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貢獻最大,農業經濟系統的高速發展也將會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
第二,農業社會系統發展水平稍高于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其年平均增長率為5.28%,農業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均是正向指標,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綜合發展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農業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發展水平的拉動作用。
第三,農業環境系統發展水平與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相似,其年平均增長率為4.19%,稍低于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的年平均增長率。
第四,農業資源系統發展水平是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系統中增長最為緩慢的,2006年之前都在1左右波動,2006年之后稍有提高。農業資源系統年平均增長率大大的低于農業現代化綜合年平均增長率。
3.2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2000—2013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呈現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其年均增長率為4.6%,2013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發展水平是2000年的1.6434倍。
4政策建議
第一,農業社會和經濟系統的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繼續促進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財政支持力度,為低碳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持和實際需求。
第二,有害化學物質的過度使用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化肥的施用量為負作用指標,該類指數值越小,說明該指標對低碳農業的限制作用越大。因此,要減少化肥投入,強化農業科技推廣,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生產模式。同時,應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提高復種指數,發展不同農作物的套種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徐佩華.試論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農業考古,2006(6).
[2]隋華杰.在WTO條件下我國農業現狀分析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7(10).
[3]陸世宏.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0).
[4]孔祥智,周振.“三個導向”與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J].江漢論壇,2014(7).
[5]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2010(6).
[6]郭強,李榮喜.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1).
[7]張榮天.長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評價及空間分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5).
[8]梁爽,陳浮.低碳背景下江蘇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評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