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說生聽”變成了“暢所欲言”,“課堂練習”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合作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但是,靜心反思,我們卻清醒地認識到:在表面熱鬧活躍的背后,折射出卻是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學行為,卻丟失了極為寶貴的東西——“有效性”;基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主觀和客觀問題,關鍵是從教師和學生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創設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情境。然而,也有一些教師創設了人為編造的或者不適宜的情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本人認為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在創設情境時不能一味追求華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漂亮的動畫,更多地應利于新教材本身,激發學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從而引發學生獲知解惑的欲望。
2.用情境來接軌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的起點在哪里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確保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前提,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在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中,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首先拿出一個蘋果(500克)和一塊石頭(1千克),說:“哪個重些?”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一看,掂一掂后說:“這塊石頭重些。”接著加一個蘋果合起來近1千克后又問:“現在還是這塊石頭重嗎?”學生掂一掂后說:“差不多,但我們可以用秤來稱。”這樣的情境創設富有數學韻味和思考的價值,更利于促進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主動進行新知的建構。
二、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然而,長久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
(1)接受學習不能完全否定。我們應該承認,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長度單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實踐證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學習的深入。“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4本數學書那么長,有的說大約有6枝鉛筆那么長,還有的說有22根頭發那么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復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么測量后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后,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
三、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課堂環境的變化莫測,使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難預料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第一,評價時應做到客觀公正。在這個基礎上,再堅持鼓勵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價值的評價。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于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應的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再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第二,教師要善于運用豐富的評價語言。具體做到:(1)語言的準確性。教學中準確語言能給學生以提醒和糾正,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2)語言的生動性。幽默是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學手段。可以打破課堂內的枯燥局面,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師生和諧、充滿情趣的美好境界,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3)語言的創造性。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活力,打通課內、課外兩個課堂,既要將課內資源發散到實際問題中,也要將課外資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拓展教學空間。另外,小學數學教學要善于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倪紅梅.有效: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
[2]劉麗芹.芻議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