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 要: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使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語文,樂于鉆研語文知識。閱讀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由于學生的詞匯量有限,理解能力較差,往往不能理解文章的內涵,導致閱讀課的教學質量十分低下。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施,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后現代課程觀,有效的改善了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顯著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將論述后現代課程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后現代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后現代課程觀提倡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將教師和學生置于平等地位,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空間,師生之間可以共同探討研究閱讀材料,并且從不同角度解讀文章,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可以說,后現代課程觀的應用為語文教學改革創造了新的契機,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呆板枯燥,語文是一門靈活多變、趣味性強的學科,教材中包含了不同體裁的文章并附以生動形象的圖片,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看到語文的多樣性,而且符合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征。同時,語文也是一門人文學科,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在閱讀時難免會產生“特殊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沒有太大的聯系,是學生有感而發,突然產生的,學生通常會用不同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無論學生的觀點是毫無意義,還是具有一定的價值,只要學生的言論有理有據,那么教師就應給予肯定和支持,以保護這種善于思考的好品質。
例如在講授《陽光》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敘述他們心中的陽光是什么樣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描述陽光。有的學生寫了一首贊美詩,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畫,還有的學生從網絡上收集了大量關于陽光的介紹和圖片。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往閱讀課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溜號的現象,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樂于主動將成果分享給大家,勇于表達心中的真實想法,這對于日后學習復雜的語文知識將大有補益。
二、授之以漁,注重方法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通過死記硬背,將優美的詞句刻入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在寫作時自然而然的將之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藉此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然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大腦空間的有限性,在記憶某些知識的同時必然會忘卻另一部分知識,所以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后現代課程觀注重的并非是學習的結果,而是學習的過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我多想去看看》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內心會被宏偉壯觀的升旗儀式深深震撼,對祖國的尊敬熱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不需要教師的強調和講解,學生就會將這種感情深深的刻在心里,在運用時也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此外,還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學生可以從不同的渠道中獲取信息,而不必再強制性的記憶。
三、整合知識,類比教學
現有的教育體系將知識按照類別劃分成不同的學科,雖然有助于學生對各科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大腦會自動將各個學科的知識獨立開來,使得知識缺乏連貫性。教師應該打破思維的桎梏,將相似的知識融合到一起,以模塊化的形式,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類比教學法就是整合知識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將關聯性的知識放到一起教學,讓學生從已知的結論上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題,不僅鞏固了已經學過的知識,還對新知識有了全面的了解,對語文也將進行重新的評價和認識。
在學習《草船借箭》時,因為這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在各類影視資料上也有跡可循,教師可以同時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教師在講課時應先介紹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著名人物和具體事件,讓學生對故事背景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說明草船借箭的原因,諸葛亮、周瑜與曹操斗智斗勇的過程,以及后期聯盟破裂,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學生會將語文和歷史知識自動的組合記憶,可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
四、平等對話,和諧共存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都是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見解,這種單一、封閉性的知識傳授法維持了知識的重復性和機械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中的嚴密性是具有開放性和交流性的嚴密性,意味著我們要自覺地尋求別人的理解,并做到能讓這些理解協調溝通,促使對話成為有意義的轉變。在這種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關系中,教師與學生是處在一種互通的網絡中,二者之間通過合作溝通、共同建構課程,促進課程意義的生成。學生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教師不再對學生的一些“異常”想法給予壓制和批評,而是通過平等的討論來達成共識。在課文《一塊面包》中,師生在一種民主協商的氛圍中,邊說邊總結出對浪費糧食的學生進行勸說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糧食來之不易;糧食的重要性;通過憶苦思甜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珍惜糧食。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并沒有任何的說教,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言,把自己能想到的想法都說出來,然后在通過大家的討論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結論是學生通過自己得到的結論,不是教師強行加給的,學生自然就很容易接受。
后現代課程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里程碑式的突破,通過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使學生敢于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且教師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同時教師要重視教授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并將各個學科的知識整合到一起,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模塊,使學生正確的認識語文,樂于學習語文知識,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黃靜.淺談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華夏教師.2015(12).
[2]黃秀蕓.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