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
摘 要: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文能力的作用方式,培養語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關鍵那么培養語感便是語文科教學目的之所在。能有效的培養發展學生語感的教學便是成功的教學,無助于或不利于培養學生語感的教學便是失敗的教學。而誦讀佳作、細心體會作品、學會知識遷移等都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好辦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學生;語感
20世紀30年代,夏丐尊先生提出把語感定義為對于文字的靈敏的感覺。呂叔湘先生認為:人們常說的“語感”是個總的名稱,它包括語義感、語法感、語音感等。余應源老師則認為,“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文能力的作用方式,培養語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關鍵那么培養語感便是語文科教學目的之所在。能有效的培養發展學生語感的教學便是成功的教學,無助于或不利于培養學生語感的教學便是失敗的教學。語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而且是整個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語感問題貫穿語文科教學的始終,教學的每一時刻都要抓語感,整個語文課都要圍繞語感來運作。”
然而,對于現在網絡盛行,媒體泛濫的現代社會,學生的閱讀需求真是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好的語感,真的很難。那么,如何在課改的浪潮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當前小學生的普遍情況,談一些做法。
一、誦讀佳作,感悟語感
上級教育部門越來越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要求各校廣泛開展讀書閱讀活動。再加上很多學校也建立了圖書館、電腦房,可以說,學生獲取課外知識的途徑也多了。因此,讓學生“誦讀佳作”感悟語感也就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要落實好這個方法,可采取的方式比較多。例如,我校為了提高學生賞析古詩文的能力,開展了古詩文賞讀活動。利用中午15分鐘的時間,每一位老師把我校的課外古詩單上的古詩,給全校的師生講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那么學生在充分的感受老師魅力的同時,更充分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又如,我校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開展了“書籍的相約,心靈的邂逅”閱讀經典,書寫讀后感的主題活動。學生的優秀作品被張貼在學校的文化走廊上。這極大的促進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校還定期開放圖書館,讓全校的生每學期至少有100本書可輪看,并定期寫課外書的讀書筆記,老師批閱,學校檢查。有了這些校級活動的保障,閱讀佳作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老師也可根據本班情況,開展各種朗讀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在教室的黑板上開辟一塊“讀書角”,讓學生摘抄一些詩詞、格言等內容,不斷誦讀,并對自己喜歡、有感觸的內容做好記錄。對“讀書角”內容的更新也要及時,一般情況下可根據大部分學生的掌握情況,一至三天更換一次。對于表現積極、做得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并予以表彰。久而久之,在不斷的誦讀積累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語感也豐富了。
二、細心體會,感悟語感
細心體會,就是要求學生在面對語言文字時,能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讓學生的腦子活動起來。有時可能不怎么說得出來,或說得不夠恰當,但是學生能感覺到、體會到,也是潛心體會。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有這樣一段: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這并不是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就是盛東西的,并不是來互相碰撞的。說到盛東西,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如果不潛心體會,三年級的小學生是很難對陶罐鐵罐的態度有所感悟的。事實上,正是這極具特色的語言描寫,才是刻畫其性格最傳神的地方。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潛心體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上下文去體會。結果有的學生說陶罐以為自己結實,所以傲慢。有的說陶罐愛欺負人,自大,看不起別人。那你能自大的讀一讀嗎?在學生的專心體會下,不知不覺挖出了他們內在的語言素養,培養了語感。可見,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品味斟酌,潛心體會,不失為一種培養語感的好方法。
三、學會遷移,感悟語感
正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現在,很多人教版課文都是美輪美奐的,令很多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但是,如果我們只關注讓學生體味內容,卻不注重遷移運用,那么,這對于學生語感的提高將是一個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根據文本的需要,適時設計一些說話、寫話練習。
如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懷念母親》,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第二段時,學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很多學生以為有感情就是高亢的讀,繪聲繪色的讀。實質上是大錯特錯的。那么在教學讀“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想,你離開過母親嗎?是什么感覺?什么滋味?大多數學生會答出不好受。那要離開一年、二年呢?就是什么心情?學生都會答出郁悶、壓抑、沉痛等,那么大家就用這種心情讀一讀這段。通過這樣的聯系實際,盡管學生的言語細細推敲起來,有些地方還不盡如人意,然而,在教師有意識的指導下,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了,言語表達能力提高了,自然,語感的運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好的朗讀能夠讀出作品的靈魂,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誘發人去思索、去聯想,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感意識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除了朗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多多聯系生活實踐,積累生活經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注重字、詞、句、句群、語脈等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多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福芝.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語感[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0(5).
[2]李宇明.語感簡論[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5(5).
[3]魯明智.略談語感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