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日漸頻繁,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財政部頒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簡稱為“新制度”,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商業銀行會計建設已步入嶄新的階段。當下,在商業銀行運營管理過程中,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其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需要多角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商業銀行各項經濟活動順利開展,規避金融風險,合理控制運營成本,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本文作者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影響這一課題予以了探討。
關鍵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影響
在2001年,財政部在已有的金融會計制度基礎上,頒布新的條例。隨后,很多金融企業紛紛利用《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促使金融企業會計核算更加規范、科學,有效防止出現會計數據信息失真現象,提高會計信息處理整體質量,避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實施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后,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發生了質的轉變,對其造成深遠的影響。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綜合考慮各種主客觀影響因素,優化利用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隨時關注社會市場動態變化,不斷更新已有理念,采取各種有效的對策,有效解決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不斷增加經濟利潤,不斷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市場環境,更好地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概述
就《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而言,屬于基礎性規范,能夠優化金融企業會計核算方法,避免增加運營成本,增加經濟利潤。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日漸開放,銀行股份制改造呈現出上升趨勢,各種金融工具不斷衍生,而傳統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經濟發展形勢,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影響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實施能夠順應新時期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利于優化我國金融企業會計核算模式,更好地適應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對于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而言,屬于國家統一會計核算制度必不可少的關鍵性組成元素,建立在《企業會計制度》、相關會計準則基礎上,加上金融行業具有其特殊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各項會計要素確認力量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不同途徑,采用可行的措施完善金融企業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準確率,能夠為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此過程中,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必須遵循相關的原則。
1.謹慎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金融企業具有其特殊性,主要經營各種金融產品,比如,貨幣信貸業務,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存在不確定因素,屬于高風險行業,遠遠高于一般性質的工商企業,具有較高的呆壞賬損失概率。為此,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金融企業必須遵循謹慎性原則,規避金融風險,避免內部資金鏈斷裂。在運營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實質而不是形式,要充分利用和交易、事項相關的經濟實質,充分發揮其作用,進行必要的會計核算,相關的法律形式只是參考的重要元素之一,主要是在實際工作中,相關的法律形式、表現形式并不能客觀地呈現對應的實質內容,導致其和對應的法律規定不吻合。
2.統一與前瞻原則
就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屬于規范不同類型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重要制度之一,比如,保險、期貨、銀行。從整體上說,金融企業的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標準大致都是統一的,比如,資產、費用、所有者權益。換句話說,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具有其統一性,當然,不同類型的金融業務也具有其特殊性。財政部門需要客觀分析各種主客觀影響因素,采取可行而具體化的會計核算方法。當下,就金融企業來說在制定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時候,需要客觀地分析金融企業服務創新發展方向,充分展現前瞻性特點。作為其總制度,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能夠明確和存貸款業務相關會計核算等,確保金融企業處于持續發展中,能夠滿足國際制定的金融監管制度客觀要求,注重多元化發展,不斷增強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3.充分披露原則
近年來,金融企業表外業務處于持續發展中,種類日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國際上,因為衍生出金融工具為代表的表外業務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破產的案例很多。比如,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倒閉,其主要原因就是該銀行在新加坡違規買入很多期貨,并沒有做好披露工作,造成將近10億美元的嚴重損失,“百年老店”被毀。就我國而言,也存在一些表外業務,當然,也出現過一些因為違規進行事項操作而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案例。針對這種情況,借鑒國際上相關慣例,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必須充分披露表外業務,表內必須客觀地折射出那些已經確認的損失、負債,對于那些不確定的表外業務,需要在會計報表中注明并進行必要的披露。
二、商業銀行運營管理中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影響
就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而言,其中增加、修訂的關于核算的規定都會對新時期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造成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不同方面,比如是,資產減值準備、預計負債、非應計貸款。
1.非應計貸款
(1)基本規定
在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非應計貸款”取代了傳統概念地位。在劃分這一概念的時候,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客觀分析各種影響因素,明確劃分標準,充分發揮其作用,比如,貸款逾期在三個月內但已不再進行生產運營,相關項目已經停止的貸款,只要滿足其中一條,都必須列入對應的不需要應計貸款核算中,除此之外的,都屬于需要計算的貸款項目。需要注意的是:“非應計貸款”、“五級分類”這些概念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他們各自屬于不同的應用范疇,具有不同的特點,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2)非應計貸款核算的影響
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商業銀行如果執行了《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的不需要計算貸款核算方面的相關規定,必定會增加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增加其運營風險,需要先還本后再還所欠的利息。在原有制度中明確規定一旦貸款本金超過三個月,將成為呆滯貸款科目核算,而應收利息將成為催收利息核算。在新制度中,明確規定如果貸款成為非應計貸款核算,那么應收利息也隨之成為催收利息核算。簡單來說,新、舊制度之間的區別在于成為非應計貸款以后,收到相關還款的時候,還必須歸還對應的本金以及催收利息,這樣必定會增加商業銀行的運營效益,不能采用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方法,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商業銀行的財務效益。
(3)非應計貸款核算規定對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影響
在執行該核算規定之后,商業銀行的未來運營管理將會受到某些影響,即催收、回收工作;一些正常貸款等都會成為不需要計算的貸款,避免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中的五級分類不良貸款成為不需要計算的貸款,不利于商業銀行未來的持續發展。
2.預計負債
(1)基本規定
就預計負債而言,屬于風險準備,包含事項、對外提供擔保、未決訴訟等產生的負債。在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那些和事項相關的義務并滿足這些條件的都屬于負債,這些現時義務都是銀行必須承擔的,而在履行這些業務的時候,極易導致企業內部的經濟利益大量外流,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這部分能夠進行準確地計量。不論是負債還是和事項相關的金額都屬于清償時候負債方面需要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還有當期實際發生的金額損失等方面差值大小,全方位分析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分類進行合理化地處理,不能一味地采用相同的方法。
(2)計提預計負債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如果預計負債出現實際損失情況,需要減去已計提的預計負債準備,而這并不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財務效益構成。但在未來運營管理過程中,已有的計提預計負債項目出現新的相關事項,要借助“營業外支出”科目,準確計算計提負債這部分債務,要從中去掉商業銀行未來發展過程中的總利潤。此外,在運營過程中,如果商業銀行的實際損失沒有超過計提金額,需要將其差額納入到“營業外收入”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以后的年度利潤。
3.根據權債發生制分期確認、攤銷遞延收益
(1)基本規定
就其范圍來說,體現在不同方面,比如,轉帖現、福費廷、出口押匯,“預扣”收入是其顯著特點。就其處理方法來說,要以新制度為基點,在辦理相關業務時候,其預扣收入要以“遞延收益”科目為基點,如果屬于受益期限內,可以以月為基點,明確當期的收益。
(2)對商業銀行財務效益影響
在權債發生制分期確認、攤銷遞延收益作用下,如果站在長遠的角度,并不會對商業銀行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對商業銀行未來運營管理注意事項
在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作用下,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需要對一些方面注意,并加以優化完善,不斷增加自身的經濟效益。首先,在基本提足都資產減值準備、預計負債情況下,商業銀行需要意識到資產風險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需要綜合分析各種主客觀影響因素,把握好各項業務發展的速度,堅持適度原則,確保業務活動順利開展,減少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提高商業銀行運營的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需要制定可行的責任制,明確不同部門職責,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加強相關事項等的管理,避免出現新預計負債事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次,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多角度加大對不良貸款的壓縮力度,尤其是被劃分為不良貸款又沒有列入非應計貸款等貸款,要把這些貸款作為重點項目,要優化利用相關資源,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盤活回收。最后,商業銀行要對費用支出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視,規范費用支出的預算審批流程,優化調整收支結構,使已有的費用得到優化利用,合理控制運營成本。此外,還需要加快國際業務、中間業務等發展速度,尤其是中間業務在其中所占比例,成為一種新利潤增長點。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商業銀行必須正確認識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根據其特點,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多角度、多層次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加強管理,規范預算審批流程,加大對不良貸款壓縮力度,優化利用費用,優化調整收支結構。以此,有效規避金融風險,合理控制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經濟利潤,能夠充分發揮新《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優勢,不斷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更好地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能夠滿足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為國民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其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浩.銀行會計管理存在的潛在風險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4,11:47-48.
[2]王晶.用管理會計營運現代商業銀行[J].經濟研究導刊,2012,11:107-108.
[3]王靜宜.銀行會計內控制度的探討[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8:170-171.
[4]王繼.金融創新對商業銀行財務會計的影響[J].中國集體經濟,2012,24:109-110+180.
[5]巴曙松,嚴敏,王月香.我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27-37.
作者簡介:鄧蘭君(1994- ),女,漢族,重慶九龍坡區人,學生,本科在讀,長江師范學院,財務管理(會計)專業,研究方向:金融企業會計(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