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娟
【摘要】科技創造的巨大財富和功利不斷凸顯的同時,也造成中學生精神的普遍貧瘠,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在擔負著授業解惑責任的同時,也義不容辭的擔負起了中學德育的重擔。
【關鍵詞】歷史課堂 德育 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66-01
現今的教育普遍急功近利,追求升學率,這使學校的智育功能無限,德育功能不斷弱化。學生的道德觀也日趨現實,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以個人為中心,我行我素,急功近利,歷史學科也只不過是分數的敲門磚。就歷史教師而言,面對社會、學校和學生的壓力,也只好分數掛帥,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導致歷史教學重智育,輕德育,實行應試教育。
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要形成一種職業習慣,善于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中發揮歷史的德育功能呢?由于筆者投身于中學教學的時間不長,因而對這一問題的想法,肯定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批評指正。
一、尋找共性,角色回歸
教育的精彩,正是體現在師生雙方的交互過程中;教育的力量,正是生成于教師針對具體而復雜的教育狀態而作出的回饋、調整與指導。對于歷史教師每一個個體這個小我來說,角色理想需要回歸到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獨特的歷史智慧;在教育實踐中實現主動發展的,生動、具體、真實的人的水平上。歷史教師不僅是一個教育者,更是一個歷史的被教育者。在歷史中,有近代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不畏強暴,誓死捍衛國家主權”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變革精神等。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強調“我”也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也在追求精彩的教育人生,并與學生分享我們的這些情感,就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容易與學生取得共鳴,學生也容易將這些行為規則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準則。
二、潛移默化,言傳身教
歷史教師是向受教育者傳授歷史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把他們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專業教學人員。我們在注重文化知識成人的同時,也要強調道德精神的成人,而歷史教師對史實的態度決定著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作為歷史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對史實公正客觀的評價,說真話,講真史,努力做到論從史出,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史德,培養他們實事求是,公正公平地道德情操。
三、思想碰撞,道德火花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新舊思想的碰撞,現今的道德標準發生了動搖。同時由于生活經歷、知識結構、情感世界的差異,學生對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這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尊重每位學生的觀點。學生通過闡述、交流、辯論,不斷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比如對于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要求學生對其進行評價。一部分學生認為,孔子所謂的“禮”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統治,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應以否定。而另一部分人認為,在當今社會,我們應區別古代倫理道德與現在道德規范,在日常生活中牢記“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當即肯定了后一種觀點,同時也指出我們應當注重社會巨變中對道德復雜性的認識,形成與發展新的道德規范,弘揚優良民族傳統。
四、集體協作,換位思考
學生蘊含的能量是無限的,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雖然不夠深入,但角度卻遠遠比我們老師多得多。因此,我們把一些歷史課讓一群學生去完成。這些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不斷地查閱資料,旁征博引,逐漸養成不斷摸索的習慣,我們同學的自我探索能力越來越強,準備的東西越來越完善,自信心越來越高,思考問題也越來越全面。同時,通過這些課的學習,其他同學也學會了欣賞別人,認真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獨特視角,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論證方法都給我們帶來了驚喜,這真的可以成為一場流動的盛宴。
作為歷史教師是幸運的,我們可以用輝煌的文明,書寫歷史的厚重,我們也可以用歷史的厚重,引導學生前進的方向。當然,作為歷史老師我們更要重視道德的艱辛,重視生活的成人,重視道德的生活養成。發揮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整體功能。
參考文獻:
[1]屈世俊 《中學歷史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
[2]李家成 《學生“喜歡”的與教育“需要”的》